城市消费与经济发展
2014-06-07胡爽平
■胡爽平
城市消费与经济发展
■胡爽平
面对国内外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扩大内需成为国家和地区发展经济的主导力量和最终归宿。近年来,消费需求不足成为限制城市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瓶颈。就湖北省武汉市而言,有必要从现状和问题出发,找准制约消费与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促进消费健康发展的对策,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武汉市消费与经济发展的特点
第一,从社会消费来看,经济发展对消费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但近期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与拉动有下滑趋势。总的来看(见表一),近10年来武汉平均社会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除2009年小于1外),这说明消费每增长1%能带动1%以上的经济增长。具体来看,从2004年到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到2009年陡然下降到16.97%,同年地区GDP增速为近10年内最低水平,消费弹性系数小于1,为0.72;再看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10来最慢时期,GDP增速(为13.9%)放缓,消费弹性系数变小(为1.10)。从变化中看,社会消费弹性系数与武汉经济发展周期密切相关,当社会消费品零售减速时,地区经济增速也明显放缓,反之亦然。可见,武汉市消费对经济增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经济发展对消费的依赖性很大。近十年来武汉社会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和拉动率平均分别为42.17%和7.72%,总体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但从十年间整体发展趋势来看,武汉消费对经济发展贡献和拉动曲线呈倒V形状。这10年间,2009年社会消费贡献率最高,2008年社会消费对经济拉动力最大。但进入2009年后社会消费贡献率和拉动率都呈下降趋势,2013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跌至10年来最低水平,经济发展面临消费瓶颈的制约,这势必会影响武汉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二,从居民消费来看,居民消费水平和层次不断提高,但相对落后的消费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武汉市居民消费水平的层次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已进入富裕阶段水平,居民消费结构开始向发展性和享受性方向变化。虽然居民消费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消费结构仍然相对落后。与国际平均水平比较,2013年武汉人均GDP已超过10000美元,但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整体上落后于国际平均水平(见表二)。一方面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落后于国际人均GDP10001-20000美元群体,特别是用于衣食住这三项支出的水平只相当人均GDP1001-4000美元群体的水平。但值得一提的是,城镇居民在教育和交通通讯方面的支出较为超前,为经济发展培育了新的消费点。另一方面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国际人均GDP4001-10000美元群体的水平相似,但食品消费的比重较大,而交通通讯方面的消费又较小。与国内平均水平比较,2012年武汉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9.99%)不但高于农村居民水平,还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9.73%)也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9.3%),在总体上落后于全国一般水平。
第三,从政府消费来看,公共财政支出投入不断加大,但对经济的贡献和拉动力呈反转趋势。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由于2004年武汉不再用支出法进行统计分析,政府消费数据不可得,因此本文借用政府财政支出来说明一部分政府消费的问题(尽管政府财政支出与政府消费在统计和核算上存在一定的区别)。从2003年至2012年十年间,武汉加大了政府消费的力度,财政支出增长了10倍多,且平均以每年29%的速度增长。十年来,武汉财政支出对经济贡献率平均每年为19.7%,拉动率平均为3.5%。其中2009年对经济贡献率达到水平最高45.99%,2010年对经济拉动作用达到最高6.01%。但在这之后,财政支出无论是对经济的贡献率还是拉动率都呈反转趋势,2012年财政支出对经济的贡献率和拉动力分别只有15.07%和2.76%,下滑速度较为明显。
表一 消费需求贡献率与拉动率
表二 武汉市2013年居民消费结构与国际一般水平比较(%)
影响消费与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
投资拉动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就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看,武汉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拉动的。从近10年来投资增长速度和贡献来看,十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实际增长25.13%,而同期上海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率仅为9.45%(2011年为负增长),广州市为14.21%。在经济基础薄弱时,加大投资,为经济发展打好基础是完全必要的,但是长期依靠投资来拉动经济,而最终消费率低,结果是投资在当前和将来都缺乏可靠的最终消费市场支撑,导致高投资难以为继,降低经济发展的质量,造成投资和消费的比重严重失衡。从深层次看,投资和消费结构的严重失调,挤压了居民收入,从而导致了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衡,使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
居民收入状况的制约 收入是决定居民消费需求的根本因素。1978年武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359元,2013年提升至29821元 ;1978年武汉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140元,2013年提升至12713元。武汉居民的总体收入水平和消费支出额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居民消费倾向却持续走低,其原因在于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和分配的不合理:一是居民收入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降低。居民收入分配严重向资本倾斜,居民家庭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二是城乡收入差距日益加剧。尽管武汉城乡收入增长速度基本一致,但由于农村居民收入基数小,收入差绝对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收入过多向城市倾斜,造成众多农民消费能力长期不足,将导致农村有效需求严重不足,造成农村经济的不良循环。三是劳动报酬增长率偏低,工薪收入增长低于产业利润增长。这种现象致使收入日益向垄断行业集中,导致发展型、服务型消费缺乏稳定群体,其他居民则由于收入增长缓慢有消费欲望但无能力扩大消费。
公共支出的投向不尽合理 武汉正处于改革转型期,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健全阶段,大多数居民在应对住房、医疗、教育和养老等方面的压力还较大,居民预防性储蓄高,消费观念和行为趋保守和谨慎。一般来说,用于民生倾向的政府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还是很大的,政府在教育文体、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有利于消除消费者扩大消费支出的后顾之忧,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释放消费欲望。改革开放以来,武汉政府对公共支出的投入力量在不断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力,但是公共支出投向还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以民生倾向的公共支出比重太小:以2012年为例,教育支只占当年财政支出的9.13%;医疗卫生支出占比为3.8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比为8.04%,这三项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支出共占当年财政支出的21.06%,这其中还包括一部分投资项目所占用的资金。而同年上海这三项支出共占当年财政支出的30.8%。可见,武汉市用在民生倾向的政府公共支出是相当不够的,对释放消费欲望,扩大居民消费能力作用有限。
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
以优化投资结构为核心,提高投资效率 当前,武汉要坚持投资规模与质量并重的思路,优化投资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首先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投资。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作为核心战略,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中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高端服务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其次要优化基础设施投资结构。要处理好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柱产业发展的关系,要继续按照提升城市功能的要求,完善包括轨道交通、城市快速路网、航空和港口等基础设施,继续加大对水资源、能源、环境绿化整治等工程的投入力度。最后要提高政府投资效率。要合理控制政府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垄断行业的改革,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投入,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提高投资效益,增加经济的内生动力。同时政府投资要更多地向农村地区倾斜,向教育、医疗、社区等领域倾斜,向高新技术研发与基础研究领域倾斜。
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发展消费经济 消费热点主导消费市场,是消费增长的新动力,发展消费经济要求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目前武汉居民在医疗保健、教育娱乐、家庭服务和交通通讯等消费支出比重迅速增加,这就要求加速发展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要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产业。武汉应该积极利用国家政策以及科研和高等教育资源方面的优势,开办各种层次的教育,提高文化教育消费水平。要加快建立统一的社会服务管理机构,完善相关的管理法规,鼓励对服务产业的投资,尤其是对家政服务业的投资,同时要促进服务业的规范化和市场化,多种途径增加居民的服务消费。此外,随着居民消费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要求经营这些产品的企业应根据细分市场对商品重新定位,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寻找新的消费热点,推动由产品消费向文化消费、教育消费、休闲旅游和健康消费等服务消费升级。
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提高居民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活力 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可直接对消费市场形成较强的消费能力和购买力。一要逐步提高劳动者收入,健全劳动保障制度。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改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过低的状况,使经济发展的财富更多地分配到居民手里。继续深化最低工资制度改革,建立工资增长长效机制,切实保障企业劳动者的利益。二要完善二次分配,改善初次分配结果。应加大对二次分配的调节力度,完善城乡医疗社会保障制度,政策多向农村居民和低收入阶层倾斜,努力解除居民的后顾之忧,不断提高消费者的支出信心,降低居民储蓄预期,提高即期消费。三是缩小收入差距,重点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推进城镇化进程,通过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保障农产品的价格,拓宽农民增收和就业的渠道、鼓励农民创新创业,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增强农村居民消费信心。此外,应加强对垄断行业个人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进一步缩小行业间的收入差距。
优化政府公共消费结构,刺激和引导消费 以政府消费为核心的财政支出政策可以兼顾经济发展功能和社会稳定功能,稳定居民消费预期。因此,要加大政府财政支出力度,主要是加大在政府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特别是增加具有民生保障的公共投资,刺激和引导居民消费。只有加大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资,才能将原本挤占消费空间的消费能力释放出来。
[1]余永定、李军.中国个人消费消费函数的理论与验证[J].中国社会科学,2000(1)
[2]郝梅瑞.中国城市居民家庭消费地区特征及消费结构类型研究[J].消费经济,2004(6)
[3]陈雯.武汉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1)
[4]历年《武汉市统计年鉴》。
(作者系武汉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