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入口空间环境设计探析
2014-06-07王丽梅
王丽梅 周 超
(1.湘南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郴州 423000;2.郴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郴州 423000)
1 概述
目前,学术界对大学校园入口空间尚未有明确的定义。在通常的校园分区规划中,入口空间也不是独立的部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一般认为:大学入口空间是以校园主入口为界的内外周边区域,由校前区与入口区两部分构成,分别属于大学与城市。校前区是进入校园后的一片相对独立的空间,是紧邻校园主入口以内的区域。入口区是与校园主入口紧密相邻的城市部分,在位置上看,可以是校园入口前的小广场,也可以是城市中的建筑群或道路,也可能是自然环境[1]。简言之,这个空间一般以大门作为分割界面,以其为核心向内向外进行功能辐射。即:大学入口空间=校前区+入口区(见图1)。
图1 高校校园入口空间组成
大学校园入口空间是城市进入校园的缓冲地带,也是联系校园与城市的通道和两者进行物质、信息交流的载体,其特有的历史文化气息和精神内涵,对校园总体环境乃至比邻的城市环境特征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我国大学校园入口空间的环境设计现状
通过问卷调研以及实地考察分析一些高校的入口空间,总结出当前大学入口空间的环境设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交通系统问题
1)交通拥挤问题。大学校园的日益开放、城市交通的发展带来师生出行方式的变化,要求校园入口空间首先具备良好的交通功能。老校区入口空间规模通常较小,随着办学规模越来越大,人数比例在不断上升,每到上下课高峰期,入口空间就避免不了出现交通拥挤的现象。而老校区通常位于市区内,由于用地的限制,入口空间难以继续延伸拓展。
2)安全问题。许多大学校园入口正对着城市主干道,给学生的出行带来了许多不安全因素。如上海理工大学校园入口正对着城市主干道,且位于高架桥下,学生普遍反映出行不安全。
2.2 景观小品形态统一,缺少特色
当前国内许多高校的建设还延续着建国初期的形态,校门是千门一面的牌坊形式,个性特征不明显。校前区都以主席雕像作为主题雕塑,略显单调。如同济大学(见图2)、上海理工大学(见图3)、复旦大学、湖南大学等。
图2 同济大学主席雕塑
图3 上海理工大学主席雕塑
2.3 旧建筑物老化,新建筑兴起,新旧风格交织
随着岁月的变迁,校前区有些建筑已进入老化期,色彩斑驳,充满了沧桑感。而许多新建筑不考虑与老建筑之间的有机联系,见缝插针,造成衰败的景象。甚至新建筑在单体设计时,盲目的追求前卫与新颖,将在商业建筑上大量运用的材料及商业化的处理手法均运用于教育建筑中,导致失去校园建筑风格的典型性。
2.4 服务型设施不足
校园入口空间的交往性特点越来越强,逐渐成为短暂停留的驿站,如校外来访者或是校内人员出入都有可能在入口处作短暂停留、等候和休息。规模庞大的校园,入口区离校内建筑群越来越远,很多校园缺少必要的遮阴、休息设施。
3 更新设计的对策
更新设计主要是针对校区现有资源和环境,校区整体规划的发展要求,交通组织、景观小品、建筑物、环境设施等进行的合理的调整与优化,以保持外观的历史风貌,维持功能的延续,并与现代景观有机融合。既不是大拆大建,也不是单纯的保护,而是对校园发展的一种历史性的“引导”。对校园入口空间的更新不同于新建校园,它不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是有计划的改建活动。具体程序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3.1 调研分析
在作正式的规划之前,基地踏勘,调研分析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掌握第一手资料,然后才可以进行更新设计。调研内容包含以下几点:
1)高校的综合定位。理工科综合性院校,因其教学内容比较严谨、精密,所以在校园入口空间的布局上,通常显得比较庄重、严肃,轴对称布局,饱含历史内涵。而文科类院校在思维上比较偏好自由浪漫,所以在校园入口空间上表现得相对自由、开放一些,常用景观小品来体现校园的个性,起到激发出师生创作灵感的作用。2)交通状况。道路系统的规划布局:入口空间能否保证车辆行人的良好出行,对入口处人群、车流流动的数量应有明确的概念评估;是否要增设入口、加宽入口,设立交桥等;是否有足够的临时停车场所等。3)校园建筑使用现况。根据建筑的年代、风格、功能、意义进行分级研究,看是否需要更新;校前区建筑是否作为与外部共享的场所使用。对于废旧的、功能不完善的实体改造,或是对整体结构的扩建,不仅要顾及原有风貌、原有技术工艺,“修旧如旧”,还要适应周围环境的发展现状。
3.2 更新方案选定
可以通过竞赛、投标的方式选定最佳方案,评选方案的依据可以根据是否全方位考虑到了上述所提到的调研内容,能否体现出“保护性、整体性、弹性化、多样化和人性化”的设计原则,是否遵从入口空间更新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
3.3 更新设计
1)交通系统更新设计。包括入口区交通和校前区交通。对于校园主入口面对城市主干道的情况,入口区交通可以采用设置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的手法保证师生出行安全。华南师范大学主入口与暨南大学的西门入口错开相对着,又面临着城市的主干道——中山大道,诸多公交车辆都要经过,考虑到人群量极大的因素,在主干道上设置了立交桥,保证两所学校的联系。对于一些入口空间较小的老校区,容易堵塞交通,许多高校通过增设入口来解决问题。如上海交通大学的1号门为正门,入口空间极为狭窄,出行主要以步行为主,交通功能基本丧失,校门化作历史的象征。而在其不远处增设的5号门可供车辆来往出行,极为便捷。校前区交通的组织形式有人车共行及人车分离两种,具体形式应因地制宜。
2)景观小品更新设计。在校前区恰当地布置景观小品可以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景观小品设计应顺应高校历史文脉,对小品的尺度、色彩需要仔细推敲,通过和谐的对比、呼应的关系来衬托主体,体现学校内在精神。南京艺术学院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校前区不拘泥于严整的轴线,而更强调尺度的和谐与视线的推敲,通过校门、校训墙、主题标志、校名石刻等一系列景观小品组成景观序列,将人引入校园内部,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
3)老建筑更新设计。对老建筑的更新设计包括维护、整治、修复、复原几个方面。在老校区的建筑更新中“同一型”手法在实践中经常采取。如凯尔斯先生在规划武汉大学老校舍的新文科区建筑群时,在追求与旧建筑统一和谐的基础上,强调了新建筑的变化与创新。在设计中考虑到武汉大学原有的特点,将坡屋顶、原图书馆的拱门和行政办公楼的收分等几种有特色的建筑形象提炼成建筑符号,形成符号式的坡屋顶。建筑在对新型材料的应用和对传统符号的简化与抽象上,体现了时代的特色[2]。
4)环境设施更新设计。对于景观轴线较长的校园,在校前区道路两侧为人们提供必要的公共休息设施是体现人性化设计的一面,也可以增强入口空间利用率和空间活力,找到场所感。
3.4 施工
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入口空间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性,以免造成各个元素“各自为政”的现象。另外,在进行施工时,会不可避免的对已形成的环境、生态系统造成损害,要早做好预期规划。
3.5 维护和管理
对校园入口空间的更新设计经常是某一个阶段的事情,如果更新状况良好,会有数年不做变动,但是维护却丝毫不能停滞,必须做长久打算。维护不仅仅是学校师生分内的事,校园周边的居民同样要参与到管理中来,防止不法分子刻意破坏校园设施。
4 案例分析
同济大学的校园入口空间更新设计是一个比较优秀的案例。1997年,同济大学进行校门改建工程。牌坊式的旧校门作为同济大学的一个历史片断,其形象已经超越了单纯视觉形象的意义,需要保留。在设计创意中,新校门通过后移留出了一个椭圆形的门前广场,而旧校门则矗立其中。这样的布局既增加了由城市道路进入校园的空间层次,解决了人车集散的功能问题,又保护了校园的整体环境和历史脉络,增添了校园文化气氛。新校门形态本身是相当现代的,其水平向的门廊将广场与旧校门围合起来;厚实粗犷石材饰面的柱廊,衬托出金属和玻璃构成的休息等候区域,富有韵律和节奏感(见图4)。与墩实沉稳的旧校门相比,新门廊显得通透与轻盈[3]。同济大学的校门改建工程体现了尊重历史、尊重环境的思想,值得借鉴。
图4 同济大学校门
5 结语
校园入口空间作为校园的序幕和点缀,应成为展现校园特色和当地历史文脉的窗口。校园入口空间的更新设计必须以理论指导为前提,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借鉴优秀的设计案例,创设出与城市环境相协调的、多功能的、人性化的校园入口空间。
[1]褚冬竹.弹性·整合——高校入口迭合区空间环境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2]郑海川.山地大学校园空间更新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4.
[3]范晓剑.大学老校区更新与发展[D].上海: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