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对预防剖宫产术后寒颤的效果
2014-06-07王树静
王树静
(江苏省盐城市妇幼保健院 江苏盐城 224000)
循证护理对预防剖宫产术后寒颤的效果
王树静
(江苏省盐城市妇幼保健院 江苏盐城 224000)
目的:临床分析循证护理对剖宫术后寒颤的预防效果。方法:临床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行剖宫术的68例患者,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寒颤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寒颤发生率为17.65%,对照组则为47.06%,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剖宫术患者实施循证护理,有助于对患者的术后寒颤发生率进行有效降低,值得推广应用。
循证护理;剖宫术;寒颤
循证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方式,护理人员在具体的护理过程中,将科研结论和实践经验科学的结合在一起,积极获取证据,更好的开展护理。近年来,循证护理开始被较为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护理过程中,并获得较好的效果。下面本文就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行剖宫术的68例患者,分析循证护理对术后寒颤的预防效果,并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临床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行剖宫术的68例患者,其中患者年龄为20~36,平均年龄为26.7±3.4)岁;孕周为38~41周,平均孕周为(39.8±0.6)周;孕妇体重为54.3~74.1kg,平均体重为(62.7 ±4.1)kg。68例患者全部都是单胎妊娠,同时未合并任何并发症,符合剖宫术手术标准。将68例患者分成两组,其中一组为对照组,另外一组为观察组,每组34例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孕周等基本资料差异不大(P >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谨听医嘱,对患者实施日常护理方式即可。
观察组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具体为:(1)成立循证护理小组,并全面了解不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具体情况。然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护理问题及对策。(2)利用最佳证据,制定详细的护理方案。具体方法为,在掌握患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积极的通过网络和医学相关资料查询等方式,进行循证资料搜索。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找出与护理问题联系较为紧密的资料,按照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关键词搜索,例如寒颤等。然后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找出与护理问题联系较为紧密的资料。并对文献资料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进行分析,从中获得需要的证据。并将其与临床护理经验以及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最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得出具体的护理方法,并制定出详细的护理方案。(3)实施循证护理方案。①术前。护理人员要注意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的患者予以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必要的与自疾病相关的知识。②术后。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并进行吸氧。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气情况,并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对给氧方式和浓度进行合理的调整。
1.3 寒颤等级判定
无寒颤等级发生,为0级;患者面部和颈部出现轻微颤动,为1级;患者肌群颤抖≥1个,为2级;患者全身肌肉出现颤抖,为3级。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一的录入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并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若P<0.05,则代表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寒颤发生率为17.65%,对照组则为47.06%,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寒颤发生对比表1所示。
3 讨论
剖宫术后寒颤的发生原因比较多,一般情况下认为其和手术室温度、消毒麻醉、孕妇心理以及手术治疗密切相关[1]。例如在患者手术治疗中如果对其实施大面积皮肤消毒,就会导致患者皮肤散热严重,虽然说患者在麻醉后会增加其产热,但是孕妇机体在这一时刻是借助于骨骼肌收缩对热量进行增加,并保持体温正常,一旦孕妇的散热速度大于热量增加速度的时候,就会导致其骨骼肌出现不自主收缩,即为寒颤[2]。循证护理则对于剖宫产术后寒颤的发生可能原因均进行分析和统计,同时制定相应的预防护理方式。其中护理人员还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进行分析,从中获得需要的证据。并将其与临床护理经验以及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最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得出具体的护理方法,并制定出详细的护理方案。在实施护理方案的时候,需要做好全面细致。以此最大化的预防剖宫产术后寒颤的发生。
通过以上分析结果可以明显看出,对剖宫术患者实施循证护理,有助于对患者的术后寒颤发生率进行有效降低,值得推广应用。
表1 两组患者的寒颤发生对比[例(%)]
[1]冯建英.药物处理与护理手段干预剖宫产手术寒战的效果对比[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3(11):74-76.
[2]刘华云,张维,李雪玲.全程优质护理对减少剖宫产产妇术中寒颤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0):35-37.
R473.71
B
1009-6019(2014)01-0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