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叛逆少年到亿万富豪

2014-06-06尹传红

知识就是力量 2014年4期
关键词:艾伦盖茨电脑

尹传红

一场家庭危机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要成为比尔盖茨,有些东西恐怕是普通人或普通家庭承受不了的。盖茨早年对计算机产生兴趣,及至后来在这个领域大有作为,在一定程度上或许可以说是一场家庭危机的结果。

盖茨1955年出生于美国西雅图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位颇有名望的律师,母亲是一名教师和社会活动家。他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全家人关系亲密,平日里热衷于棋盘游戏、纸牌、乒乓球等各种竞赛,还有一些固定的活动与习惯。比如每个周日在同一时间里吃大餐,过圣诞节时全家每个人都穿同样的睡衣。

少年时代的盖茨感情不稳定,对周围的一切有着异乎寻常的好奇心。8岁时他已读了不少书,并且从头到尾读完了一本大部头的《世界图书百科全书》。这个年纪的盖茨还显得寡言少语,父母亲因担心他过度沉迷于书本而忽略了人际交往,曾强迫他参加他们举办的聚会,并在父亲召集的专业会议上充当服务生。

盖茨在11岁时便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智力水平,他经常向父母问一些有关国际关系、商业和生命本质的问题。当他母亲问他待在自己的屋里干什么时,他要么不搭理,要么会朝着屋外喊:“我正思考问题呢。”

大约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盖茨越来越让家人感到头痛,甚至不知道该拿他怎么办了——他开始不断冲撞母亲,意欲控制他的本能,诸如保持房间干净、按时吃饭、不要咬铅笔头这类事情,都会成为母子俩产生摩擦的起因。

有一天,“大战”终于爆发了。晚餐时,12岁的盖茨“极其不敬,带有狂妄自大的孩子般的粗鲁”(他多年以后的描述),冲着母亲大吵大嚷。一向好脾气的老盖茨再也按捺不住心中怒火,将一杯水泼到了儿子的脸上。

盖茨被父母带去看了心理医生。当医生向他问询时他坦陈,他正在与想控制他的父母爆发战争。据说医生告诫盖茨的父母,他们的儿子最终将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他们最好减少对他生活的干涉。此时盖茨也开始意识到,他没有必要证明自己在父母面前的地位,而是要向这个世界证明他自己。

这对明智的父母最后选择的是“放手”,并把儿子送到了西雅图市收费最高的一所私立学校——湖滨中学。

学校里的“奇葩”

虽然校风严谨、纪律严明,但有时也不那么遵循传统路数办学的湖滨中学,对于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不但给予充分尊重,而且也擅长引导、鼓励,放飞孩子们想象的翅膀。例如,有一次学校竟然出过这样一道作文题:“假如人都长了尾巴,请描述一下你自己的尾巴。”

盖茨入学的第二年,湖滨中学校董会作出了一个极有眼光和前瞻性的决定:给学生们提供接触电脑的机会。在20世纪60年代,湖滨中学属于美国第一批拥有电脑并开设电脑课程的学校。如今,这所学校因是盖茨首次接触计算机的地方而享有盛名。

话说那年头还没有PC机,学校只搞到一台终端机,还是通过从社会和家长那里集资才买来的。这台约莫有微波炉大小的终端机,当时被安置在学校礼堂的一个小房间里。它连接其他单位所拥有的小型电子计算机PDP-10,每天只能使用很短的时间,且费用很高。

盖茨被深深地迷住了,只要一有时间他便钻进计算机房去,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神魂颠倒的地步。他本来就因为个头矮小、性格孤僻而经常受到同学捉弄和排斥,此时更像是一朵“奇葩”。其实,很多计算机精英刚开始的时候都被人看成是另类,或许可以做出这样的解释:当他们发现一个能使他们自由驰骋的天地后,真实世界里的他们就显得有些怪异了。

在痴迷于“大脑袋”(孩子们给计算机起的绰号)的学生中,还有一个块头很大的孩子,名叫保罗·艾伦。他比盖茨年长两岁,同样聪明伶俐,两人很快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他们在操作计算机的同时,也如饥似渴地学习相关知识。

过后不久,盖茨编出了一个名为“三连棋”的程序,后来他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境:“这台计算机终端没有屏幕,为了下棋,我们在一个打字机式的键盘上输进我们的棋路走法,然后坐在旁边等候一个噪声很大的打字机,‘咔哒咔哒’地把结果打印在一张纸上。打印一结束我们便冲过去看谁赢了,或是决定下一轮的走法。”

此时,似乎已分不清究竟是学习还是玩游戏了。

抓“虫子”的活计

好景不长。学校很快就意识到,随之而来的“机时费”累加起来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于是,“计算机狂人”们的上机次数受到了严格控制。盖茨和艾伦都亲身体会到了什么叫技痒难耐。

两个小子不甘心就这么在痛苦中空耗、煎熬。他们四处奔走、打探,终于揽到一个挺不赖的活计:帮电脑公司抓“臭虫”。这“臭虫”(Bug),实则是电脑行业里软件中之错误的代名词,它们的存在,会使电脑导出错误结果或出现死机故障。那家名为CCC的电脑公司跟他俩讲好条件:作为他们“义务”捉虫的报偿,他们可以在“工作”时间里自由地使用电脑。

随后一个时期,盖茨和艾伦几乎每天晚上都来到CCC电脑公司抓“臭虫”,并把他们的发现详细记录在故障记录册里。半年后,记录册已厚达300多页,其中大部分是盖茨和艾伦写的。这段捉虫经历,让盖茨自己在电脑硬件及软件方面,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和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与技能,为日后在相关领域的研发工作打下了精深的基础。

机会很快就来了。1971年,就在艾伦进入华盛顿州立大学不久,一家信息公司的业务经理、原来在CCC电脑公司工作并安排盖茨和艾伦捉虫的一个当事人,径直到湖滨中学找盖茨,要他帮助设计一套工资管理软件。盖茨和同学们不知天高地厚,冒冒失失地揽下了这项任务,而后才开始加班加点、现学现做,最后大功告成,收获了(经折算)足够一个学年的免费上机时间。

盖茨“玩”电脑玩出了名堂,名声越来越响。1972年5月,还在念高中二年级的他,接受了校方让他编制全校学生课程表的重任。他采用FORTRAN语言编制的排课用电脑软件,很好地克服了过去人工排课常常由于分配不均,所造成的某些课程学生过度拥挤的现象。不过,盖茨也耍心眼借机谋了一点私利:在某些课程里,他成了班上唯一前后左右都坐满女生的男孩。

当机遇到来这时

盖茨曾向一个中学同学夸下海口,自己“要在25岁时赚来我这一辈子的第一个100万美元”。他的这个预言(不是幻想)基于他对自身和电脑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艾伦也预感到,电脑必然会进入千家万户,并引发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就像当年的蒸汽机、汽车和飞机等发明一样,使人类的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

1974年夏天,艾伦毅然从华盛顿州立大学退学,应聘到波士顿一家公司做编程工作。1975年4月4日,身为哈佛大学法律系二年级学生的盖茨,与艾伦在新墨西哥州的阿尔伯克基成立了一家电脑公司,全名为“微型电脑与软件公司”,它就是成就了当今软件霸业的微软公司。

“我们意识到软件时代到来了,并且对于芯片的长期潜能我们有足够的洞察力。这意味着什么?我现在不去抓住机会反而去完成我的哈佛学业,软件工业绝对不会原地踏步等着我。”盖茨这样说。他决意从哈佛大学退学,全身心投入公司业务。

盖茨的这个惊人之举得到了开明的父母的默许。盖茨和艾伦都深信个人计算机将是每一部办公桌面系统以及每一家庭的非常有价值的工具,并为这一信念所指引,开始为个人计算机开发软件。

一个软件帝国就此诞生。盖茨使个人计算机成了日常生活用品,并因此而改变了每一个现代人的工作、生活乃至交往的方式。他不仅创建了一个成功的企业,而且还开拓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31岁那年,盖茨进入美国《福布斯》亿万富翁榜;39岁时,他成了世界首富。2008年6月27日,盖茨正式退出微软公司,并把580亿美元个人财产尽数捐到比尔与美琳达盖茨基金会。

盖茨是怎样工作的?

比尔·盖茨曾向媒体讲述过自己在信息流日益增长的时代,如何成功保持很高工作效率的秘诀。他说,他的工作风格从他当年创立微软公司时起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30多年来,他已经养成了一种所谓的“数字化风格”。

他在工作时更愿意一下子监控3台并排而放的电脑。左边一台电脑显示的全是电子信息列表;中间一台显示的是其中一条信息的全文;右边一台是浏览器窗口。这样一来,他就能很快地将看过的某段内容输入浏览器的相应地址栏,而且信息文本一直展示在眼前。

盖茨平时每天收到上百条信息,为此公司给他准备的是一种万能过滤器。他总是要求把信息按重要性程度分门别类,这样就不会让他忘记重要项目或最近安排的会晤。大家都感到十分方便的“要事日程表”,他报以反对态度,也根本不用。

他还利用“一本通”(OneNote)程序,把自己所有的记录以数字化方式保存起来。在与公司员工一起研究某个项目时,他更愿意使用SharePoint软件系统。该系统能快速展开信息站点,从而确保使用者和工作组之间的有效协作。

他参加会晤或展览会总是拎着便携式电脑。他每年安排一次所谓的“思考周”。在这7天中他不上班,专门研究公司员工寄给他的上百份文件。这些文件所提的问题一般是关于微软公司未来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前景的问题。

猜你喜欢

艾伦盖茨电脑
电脑
电脑节来了
电脑能够自己思考吗?
爱思考的比尔·盖茨
书虫来袭 《了不起的盖茨比》
我受不了自己的心:艾伦·金斯伯格论
保罗·艾伦绝不只是微软的联合创始人
风之彩
强化学习及其在电脑围棋中的应用
学英语,从听开始:《了不起的盖茨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