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头党”的最高理想
2014-06-06陈奇军
陈奇军:标准镜头通常是玩家的宠物,职业摄影师很少用它来干活。您为何钟爱标准镜头呢?
隋晓龙:我跟其他的“标头党”不一样。发烧友们往往喜欢收集稀奇古怪的或者说有收藏价值的标头,我更倾向于有实用价值的标头。我之所以成为“标头党”,是因为我觉得标头在视觉方面比较舒服,接近人眼观看的效果。
陈奇军:有很多人恰恰喜欢用一长一短两款变焦镜头,而不喜欢用“中间”(即标准镜头焦段)。他们觉得标准镜头拍摄出来的画面太平淡,很难“出彩”。
隋晓龙:标准镜头的确很难用好,因为它的视觉感太平常了,远不如超广角和长焦镜头的“镜头感”强烈。不过这些所谓的“镜头感”依赖的是镜头本身的特点,这种借助“外力”的片子看多了容易让人觉得腻味。而标头用得如何可以看出摄影师的真功夫,需要“内功”。
陈奇军:您使用过若干种标准镜头,这些标头给您的总体印象如何?
隋晓龙:大光圈标头的通光量大,但致命弱点是全开光圈成像太“肉”,不过美女们倒是喜欢这种效果。为了美化美女的皮肤,我常常用标头的最大光圈拍摄,这样也省得后期“磨皮”了。
陈奇军:这么说来,您喜欢全开光圈成像比较柔的标头?
隋晓龙非也!利用后期技术,从锐到柔非常容易,而要想把不清晰的照片变成很清晰的照片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当然喜欢好的标头,也就是那种焦点锐利、焦外柔化好的标头,不过我过去找不到这种大光圈的标头。
陈奇军:全开光圈下,f/1.4或更大光圈的标头的确不如那些f/1.8或更小光圈的标头,MTF曲线图就能充分说明这一点。不过人们还是喜欢更大光圈的标头,因为大光圈标头不仅更亮骚,背景虚化效果也更好。
隋晓龙:我觉得既然将光圈做到f/1.4或者更大,那么最大光圈就不能成为摆设,就要有实用价值。一款大光圈标头的价值就体现在它全开光圈上面。如果花费昂贵代价买到一款f/1.2或f/0.95的镜头,却不使用它的最大光圈拍摄,而都用f/8或f/11,那么这种投资就失去了意义,因为将光圈缩小后,这种大光圈镜头的成像效果甚至不如小光圈的标头。
陈奇军:蔡司这款Ontus“猫头鹰”镜头全开光圈下如何?
隋晓龙:这款镜头打破了我之前对标头所有的想象,似乎让我接近了最高理想。它在全开光圈下的成像效果就达到了最佳,不过最令我感到吃惊的是,即便在最近调焦距离,全开光圈下边缘的成像也一样出色。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在拍摄人像时,很少将焦点放在中心点上。我此前用的标头,在一致性方面没有一款能够达到这种水平。有些大光圈标头全开光圈下中心点成像还可以接受,但是稍微偏离一点就一塌糊涂。
陈奇军:蔡司“猫头鹰”不会完美无缺吧?
隋晓龙:这款镜头全开光圈下的锐度令我十分满意,即便边缘也是如此。我这些天还特意检验了它的抗炫光性能、焦外表现、暗角控制、色散控制以及最近调焦距离下的表现。它的主要缺点是全开光圈下有暗角,光圈缩小到f/2以后基本消失。它尽管使用了6片超低色散镜片,还是有轻微的紫边,不过它是我用过的标头中色散控制效果最好的一款。另外,它的遮光罩定位不牢靠,容易脱落,这个细节亟待解决。
陈奇军:我听摄影师刘展耘说,在同样f/1-4光圈下,蔡司“猫头鹰”的景深比同焦距的镜头都浅,这让他感到不满。怎么会有这种现象?从光学上如何解释?
隋晓龙:我觉得这是由于它的锐度太高所至。也就是说,由于影像太锐利,让人感觉从焦平面到虚焦的变化太突然。其他的标头全开光圈焦点都不锐利,焦点与焦外的差别不明显,所以让人感觉从焦点到焦外的过渡似乎更“自然”。
陈奇军:您对这款镜头评价如此之高,是否有些夸张,难道此前就没有一款大光圈标头能够达到这种水准?
隋晓龙:的确如此。我用过的那些f/0.95、f/1.0、f/1.2、f/1.4大光圈标头,全开光圈都差点意思,在清晰度方面确实没有一款能够达到“猫头鹰”的水平。我这么说其他用户会很不高兴,看样子我又要挨骂了。在我的印象中,一些大光圈的电影标头应该具备这种水准,不过电影头的价格太恐怖了。在摄影镜头里面,徕卡50mm f/1.0“夜之眼”似乎在某些方面接近这款蔡司“猫头鹰”。
陈奇军:您是否准备将这只“猫头鹰”请到家中?
隋晓龙:这些天心里就很痒痒,矛盾中,主要因为它的价格。不过比起徕卡,这款镜头的价格还是能够让人接受的。
陈奇军:适马前不久也推出一款“反望远”的标头——50mmf/1.4 DG HSMArt,您关注了吗?
隋晓龙:我在密切关注中,这款“艺术”标头与蔡司“猫头鹰”异曲同工。我现在十分犹豫——到底是现在买下蔡司“猫头鹰”,还是等着买适马这款镜头。
陈奇军:蔡司“猫头鹰”的价格接近3万元,适马这款“艺术”标头价格也不会平易近人。
隋晓龙:按照适马的品牌价值和以往的自身定位,我判断这款镜头应该在万元以下,否则就不是适马了。
陈奇军:好,祝愿您早日拥有新宠!
隋晓龙:谢谢!期待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