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高效课堂建设的路上
2014-06-06武汉市东湖开发区教育文化体育局顾绍山武汉市东湖开发区教学研究室沈爱华
■ 武汉市东湖开发区教育文化体育局 顾绍山武汉市东湖开发区教学研究室 沈爱华
行走在高效课堂建设的路上
■ 武汉市东湖开发区教育文化体育局 顾绍山
武汉市东湖开发区教学研究室 沈爱华
自2011年武汉市教育局启动中小学高效课堂建设工程以来,东湖开发区抓住机遇,积极响应。在我们教育局领导班子的眼中,高效课堂建设工程是全区教学教研的奠基性工程,是教师师能和学生学能的提高性工程,是学校教风学风的建设性工程,是充实光谷教育内涵的发展性工程。在我们校长的眼里,建设高效课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好时机,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契机,是教学改革的良机。在我们教师的眼里,高效课堂建设工程是重新学习的开始,是创新实践的开始,是构建理想课堂的开始。
正是这些真实深刻的认识推动着光谷教育人积极稳健地走上了高效课堂的追梦之旅。
我们按照市教科院高效课堂建设五年行动计划,结合我区教学教研底子薄、教育发展变化快的特点,一手抓教学教研的基础建设,一手抓教学教研的创新发展。三年来,我们围绕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这个目标,每年落实一个行动主题,三年迈进三大步。
一、抢抓机遇,促进教师发展
2011年,是高效课堂建设工程的启动年,也是“教师在高效课堂建设中成长”主题年。围绕这个主题,我们采取十项举措,促进教师发展。
一是提档培训。我们没有专门教师培训机构,但我们深知高效课堂建设应从教师培训开始。好的培训一定能培养出好的教师,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品质。于是,我们对全区的教师培训进行提档升级。我们与知名课改专家团队签署了三年战略合作协议,实施了百名骨干教师三年高端培训计划;我们与华中师大、华中科大合作,开办了教育硕士班、博士班;我们依靠市教科院培养学科骨干教师;我们争取省继教中心支持,增加国培、省培计划名额;我们对新进教师进行跟踪培训。三年中,我区教师接受高水平的培训达5000多人次。
二是开设讲坛。我们聘请知名学者、专家,开办了11期“光谷教育大讲坛”。市教科院朱长华副院长、华中师大陈佑清教授、华南师大刘良华教授、华东师大陈玉坤教授、课改专家杜金山等30位知名专家莅临光谷传经送宝。区教研室遴选区内48名教师,组建了东湖开发区高效课堂讲师团,在“光谷大讲坛”上,宣讲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实践经验。各个学校组织教师开展高效课堂演讲活动近百场。
三是搭建平台。教研室和学校先后邀请区外近百位优秀教师到我区上示范课、研讨课,搭建区内外教师交流高效课堂的平台。
四是跟岗体验。区教育局先后组织十余批次学校校长、教学管理干部赴上海、山东、江浙、河北、内蒙等地现场学习、跟岗体验,近距离地感受高效课堂建设成果。
五是高位嫁接。积极组织光谷一小、二小、三小、四小、五小、六小、龙泉小学7所学校参加武汉市高效课堂协作组活动,与兄弟区的名校开展交流,学习兄弟区学校的先进经验。
六是打造团队。我们坚持6年,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开展区级优秀备课组评选,激励教师在团队中成长。
七是交流展示。教研室每月组织教学管理干部进行高效课堂建设经验分享会。每学期至少召开2次高效课堂建设现场会,分享高效课堂建设经验,展示优秀教师风采。
八是教学比武。让教学比武变成常态,定期开展区、校级比武。光谷一小“求真杯”、光谷三小“和乐杯”、光谷八小“成功杯”等品牌赛事推出了一批批优秀教师。
九是认定机制。我们将教师的成长设为校骨干、区优青、市优青、区学带、区名师、市学带、市名师、省名师、省特级九个阶梯,区级优青、学带不再按照传统程序组织评选,我们公示积分认定方案和细则,引导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主动积累条件,积分达80分就可申报认定为区优青,积分达120分,直接认定为区学带。
十是树立标杆。区教育局每两年评选一次区级高效课堂先进个人,第一批表彰标杆教师49人,引领着学校高效课堂的建设。
因为有了高效课堂建设工程,因为有了十项举措,因为有了更多展示交流的机会,教师的教改教研潜能被激活,老师们人人想上公开课,个个都想展示自己。一批优秀的教师逐渐成长起来。近三年来,我区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优质课竞赛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一批骨干教师、学科领军人物、优秀备课组长脱颖而出,为全区教学发展积累了厚实的人才资源。
二、深入研究,开展“两个建构”
2012年,高效课堂建设工程进入“构建教学模式”主题年,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中心,我们重点开展了“两个建构”活动,打造了一批特色课堂。“两个建构”是指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目的的“建构课堂教学模式”;以优化教学行为为目的的“学科教学规范建设”。
教学模式怎么建?学校和教师都感到无从下手。区教育局利用“光谷教育大讲坛”,组织教师从“学模”入手,聘请专家为教师讲解“建模”的思想与方法,指导教师有意识地将自己的课堂结构化,并努力追求课堂结构的科学合理性。区教研室和学校组织专班,深入课堂去寻找发现有个性的课堂,帮助部分骨干教师进行课堂“建模”;在此基础上,教研室又发挥名师工作室以及特级教师的作用,开展个性课堂的“用模”“讲模”和“评模”活动。与此同时,各学校开展结合学校办学理念的“学校课堂建模”;突出表现学科教学特点的“学科课堂建模”和表现学生年段特性的“学段课堂建模”。全区课堂建模既有以学校、学科备课组、年级组为主体的“集体建模”,也有以教师个人为主体的“个人建模”,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呈现出多元主体、多样模式的局面。
目前我区成形的学校教学模式共13个,教师个人和学科备课组构建的优秀学科教学模式55个。其中较有影响的有光谷一小的“112”教学模式、光谷二小的“能力课堂”教学模式、龙泉小学的“四读一练“阅读教学模式等。
建构课堂教学模式塑造了新的课堂形态,创生了新的课堂文化,产生了一批特色课堂。比如:光谷一小的真实课堂、光谷二小的怡美课堂、光谷三小的和乐课堂、光谷四小的生态课堂、光谷五小的五行课堂、光谷六小的情感课堂、光谷八小的成功课堂、九峰第一小学的活力课堂。
模式是对教学活动结构化的抽象,模式也是对教学行为的规范。在各学校建立自己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教育局、教研室适时地组织全区各学校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学科教学规范建设,让教师自己给自己制定教学规范,让教师用自己定的教学规范管理教学行为,让教师成为高效课堂的自觉者。
开展学科规范建设,我们采用自下而上的策略。教师从课堂礼仪、学习习惯、小组建设、作业规范等具体方面建设教学规范;学科备课组从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开展教学规范建设;学校从教的规范和学的规范两个方面提出教学总的要求,从而较好地建设了适应高效课堂建设需要的、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教学规范。2013年9月,《湖北教育》以《有一种改革叫建设》为题,长篇报道了我区开展学科规范建设的情况。
建构教学模式是对教学实践的理论思考,学科教学规范建设是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的行为准则。教学可以没有模式,但不能没有规范。
我们一手抓教学模式建构,一手抓行为规范建设,理论与实践互动、互补、互助,让高效课堂建设有理更有据、有模更有样、有规更有格。
三、积极探索,打造三代课堂
2013年,高效课堂建设工程进入了“现代教育技术促进高效课堂发展”主题年。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颁布实施、教育云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为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促进课堂高效提供政策环境和物质基础。
面对迅猛发展的教育技术,我们做到了三个“特别关注”。一是特别关注网络课堂的发展进程。从英特尔未来教室到网络公开课,再到可汗学院、翻转课堂、微课程以及中国“慕课联盟”这些都是我们积极关注的;二是特别关注教育装备技术的发展进程。从投影仪、网络教室到电子白板、触控一体机再到平板电脑,不断跟进教育技术装备。三是特别关注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技术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通过关注我们发现,技术与装备的发展越来越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越来越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越来越便捷操作与智能计算,越来越便于课堂管理。因此,我们以“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教师专业思考”“有利于课堂管理”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推进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近年来,电子白板和平板电脑陆续进入我区课堂,到目前为止,全区共有400多间教室安装了具有交互功能的电子白板,有六所学校建起了七间以平板电脑为主的数字化学习教室,六十多名教师参与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高效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两年来,我们经历了三个阶段,打造了三代不同的课堂形态。第一阶段是厂家推销技术阶段。技术人员将网络教室和电子白板的技术集成到平板电脑上,让教师用技术来教学。这样的课堂,我们称为第一代数字课堂——技术的课堂。第二阶段是教师对技术的选择运用,将课件移植到平板电脑上,在教学中用技术。这样的课堂是第二代课堂,我们称为教学化的技术课堂,也称教师的课堂。经历这两个阶段,我们的老师都认为教学技术并没有实质性地改变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技术学习与操作的复杂性增强了教师的畏难情绪,部分教师甚至患上了“技术焦虑症”。教师需要便捷实用的技术工具,以便他们做更多的专业思考。教学需要流畅地进行,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度。
从今年三月份起,以区教研室为核心的教学研究团队与纬创公司的技术团队共同研究数字化学习环境下高效课堂。教研团队发挥教学专业优势,提出了“培养责任主体,为实现学生学习权利而教”的教学理念,构建了“学习本位,授权教学”的教学模式。围绕教学模式,发挥技术团队的优势,共同构思并着手研发能让教师只需5分钟就知道如何备课上课,让学生只需1分钟就知道如何学习的教学平台——授权教学平台。利用平台模型,分别在小学数学、初中语文、高中物理三个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中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初步显现了利用智能终端实施教学的第三代课堂教学形态——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将技术隐藏在教学背后,让教学与技术整合的智能化课堂,也称学生的课堂。
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指出,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教育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要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要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我们认为,“信息化学习环境和智能化教学环境”的建设需要教学专业团队与企业相互联动,教育理念与学习方式的创新需要教学专业人员的引领,优质资源和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唤醒校长和教师的专业自觉,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智能教学环境,需要教学专业人员的主动介入。
东湖开发区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率先建立教学专业人员与高新企业技术人员联合研发教学平台的机制,在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实现课堂教学转型、打造新形态的高效课堂方面做了有效的尝试。
今后两年,我们将继续按照市教育局、市教科院的统一部署,深入开展课堂教学艺术和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研究,深入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工程,力争每年都有新进展,每年都有新突破,每年都有新收获。
责任编辑 王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