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生命之美
2014-06-05刘福兴
刘福兴
当岸边色彩明丽造型各异的一栋栋小木屋,和山顶不时出现的古堡在我眼前掠过的时候,我欣赏莱茵河畔的灵秀之美;当我面对断壁残垣的斗兽场和巨柱支撑的万神殿的时候,我感叹罗马的残缺之美;当我仰望高耸入云、建筑成因之谜未解的金字塔的时候,我惊诧人世间孕育的无比巨大的力量之美。今天,当我在如丝的细雨中,站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维格兰雕塑公园的草坪上,我要赞叹的是这里二百多组雕塑铭刻的永远的生命之美。
奥斯陆不乏让人流连忘返的壮美景观:色彩斑斓巨幅画卷铺满大堂的市政厅,巴洛克式古朴庄重的金色王宫,城垛上还架着木轮火炮的阿科胡斯城堡,易卜生工作过的、如今他的塑像还伫立在门前的老国家剧院等等,都吸引着众多游人。可是今天,维格兰雕塑公园拨动了我的心弦,成了我的最爱。
走过整齐树木间一片绿草如茵的开阔地,我面前出现了一座宽阔平坦的长桥——生命之桥。
生命之桥很像北京宛平城外永定河上的卢沟桥。有所不同的是卢沟桥的281个望柱上蹲坐的是神态各异的小狮子,而在这座桥的柱头上站立着五十多组全裸的人体青铜像。这些雕塑中,有羞涩地依偎在一起的俊男靓女,有张开双臂飞奔的少年,有头发飘散翩翩起舞的少女,有把孩子高高举起的慈母,还有脚踢肩扛4个孩子的严父……每组雕塑或动或静,神态迥异,体态健美,栩栩如生。
桥左侧一尊矮小的雕像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那是一位顿足捶胸,张大嘴巴号啕大哭的小家伙,俨然一副哄不好、劝不了、不依不饶的神情。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雕塑《愤怒的小男孩》。游客们都愿意和这位“世界名人”留个影,因此,小男孩的左膝已被抚摸得金光闪闪,好像小男孩的身体是由真金铸成一般。
走过花团锦簇的甬道,我们来到一处内圆外方充满湿漉漉凉气的景观前。这便是公园最早建成的雕塑群——生命之泉。
雕塑群正中的高台上,七名壮汉托起一个巨型铜盘,泉水顺盘沿儿垂落下来,形成一道拉不开,扯不断的圆形水帘。隔着水帘,壮汉们强健的躯体、奋力托举的神情依稀可辨。以前曾见过巴黎协和广场四个坐姿美女头上支着圆盘的喷泉,它那屈指可数的几条水柱,没有生命之泉的磅礴气势,更没有生命之泉力的神韵。
喷泉四周低矮的正方形围墙顶上,矗立着25组以树冠为特定环境的雕塑。这里有的青年男女依树亲昵攀谈,有的像敦煌的飞天纵身飞去,一副飘然欲仙的神情,有的孩子把树枝当成了秋千……围墙壁上,维格兰用一尊尊鲜活的浮雕留住了人类从母体中的胚胎到离世后风化作骷髅各个阶段的印痕。
顺着折型的走梯拾级而上,我的面前出现了一座更为震撼的圆形结构的雕塑群——生命之柱。
从大轮廓看,生命之柱很像北京天坛的祈年殿,只是它没有气宇轩昂的大殿和洁白如玉的栏杆。层层递升的台阶上,放射状地布满了36组由火山岩凿成的雕像。这里的作品多是两人以上的组合:耄耋老人坐拥着三个顽皮的曾孙,青年男女背靠背闭目沉思,强壮男儿把柔似面团的女伴拉到背上,两个幼童骑在妈妈的背上,把妈妈的辫子当缰绳,拉在手里……人生百态,尽在其中。
高台正中耸立着一根17米高、直径3米多宽让人叹为观止的擎天柱。它酷似天安门前的华表,但没有云翅和望兽。圆柱上是一百多个人体重重叠叠缠绕挤压在一起的浮雕,他们痛苦地挣扎着,有的神情冷漠,有的已经奄奄一息。这令人伤感的图像,或许是维格兰对西方主流教派关于“人来到世上就是经受磨难的”教义的形象表述。
走过20米石板路,我来到了公园4个主题雕塑群中最后一个,也是最简单的一组雕塑前。这个名曰生命之环的作品,很像故宫中的日晷,只是台面上带刻度的石盘变成了几倍于自己,由4个成人和3个孩子扭成的花环。他们彼此手足相连,表露出人类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深刻寓意。圆形构图好像在给这个命题作结,以此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维格兰雕塑公园让我痴迷的是它对生命的理解和诠释,坚硬的金属与冰冷的岩石在维格兰手中有了丰富的情感和鲜活的生命。贴近他们的头颅,你似乎认知了他们的思维;靠近他们的躯体,你似乎感觉到他们的温度。他们用喜怒哀乐的神情,用稚嫩、强壮、衰老的体态,谆谆告诫人们要珍爱生命。维格兰在此凝固了人类的生存轨迹,展现了永远的生命之美。一百年过去,公园里的花草依然芳香扑鼻。一百年过去,花园里的雕塑依然充满魅力。
踏上生命之桥,我希望脚上沾些西方文化的泥土;走近生命之泉,我企盼。
圣洁的泉水荡涤身上的肤浅;拥抱生命之柱,我读懂了什么是艺术的典范;握紧生命之环,我幻想用它套紧时间隧道的出口,让人们的生命长些,再长些,人生不该如此短暂。我对雕塑知之甚少,今天却收获很多很多。站在濛濛细雨中的维格兰雕塑公园的草坪上,我久久不愿离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