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公益组织的新变化及未来发展(2009—2013)
2014-06-05刘胡权刘叶
刘胡权+刘叶
教育公益组织,简而言之,是指从事教育领域活动的公益组织,它是促进教育公平、改善教育质量的重要民间力量。伴随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和社会公众对教育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教育公益组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2013年,第三届中国教育公益组织年会在西安举办,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工作领域方面,教育公益组织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们要认识到教育公益组织的这些新情况与新变化,从大教育视角反思制度化教育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把握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我国教育公益组织的新变化
早在2009年第一届教育公益组织年会举办之时,教育公益领域的资深实践者梁晓燕就曾发表《教育公益组织的发展和成长》的报告,对当时教育公益组织的数量、分布情况、成立时间、注册形式、机构人数、运作经费以及工作领域等方面的状况进行了梳理。2013年,根据现有教育公益组织所从事的领域和活跃程度,本研究在选择样本时有意剔除大量特殊教育服务、公益学校、社区教育及青年人社会化学习等类型的教育公益组织。同时,根据教育公益组织所从事的领域,将其分为十类,即助学、支教、教师专业发展、留守儿童情感关爱、流动儿童社会融入、阅读推广、学前儿童教育与成长、多元教育资源提供、职业教育、研究与倡导。
1.教育公益行业的基本变化
由表1可知,自2009年以来,教育公益行业在组织总量和活跃机构数量上均出现了较大的增加。教育公益组织的工作重心从城市向西部、偏远和经济落后地区转移的趋势非常明显。2009—2013年是教育公益行业迅速发展的时间,这一时期由于政策、环境等的影响形成一批发展较为稳定的教育公益机构。民非注册机构占比增加,未注册机构占比减少,从侧面反映出国家在教育公益组织注册方面有关政策的放宽。机构规模稳中扩大,出现了一些21人以上的实操类教育公益组织,行业不稳定状态得到一定改善。从运作经费看,教育公益组织的规模,特别是资金规模还处于较少状态,尽管4年时间里,50万元/年以上的机构比例有较为明显的增加,但具有50万以下运作经费的机构仍是主体。整体而言,教育公益组织和教育公益行业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
2.教育公益组织工作领域变化
整体来说,教育公益组织工作领域细分情况增强。2009年,教育公益组织仅有公众倡导和影响公共政策、开发和提供多元化教育资源、提供教育专业发展与技术支持、支教助学类的志愿者组织、各类公益学校和社会化学习类组织等6个细分领域。而在2013年,根据我国教育公益组织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教育公益组织可以细分成10个工作领域,其中公众倡导和影响公共政策、开发和提供多元化教育资源、提供教育专业发展与技术支持、支教、助学类的志愿者组织等5个领域是在之前的基础上延续并发展下来的;而留守儿童情感关爱、流动儿童社会融入、职业教育、儿童早期教育与成长、阅读推广是近年新出现的细分领域。从2009年至2013年教育公益组织工作领域变化分析情况可知,各个教育公益组织近几年的专业化程度和对教育问题的分析与应对能力逐渐增强,但各个类型组织的发展仍存在不均衡的现象(见表2)。
二、我国教育公益组织的新特征
第一,社会主流人群关注并介入教育公益领域,志愿者精神的传播和践行成为一种“时尚”。近几年,教育公益活动的志愿者更加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城市白领、归国留学生、知名媒体人等参与到教育公益活动中。媒体通过自身特征与优势,展现弱势儿童受教育现状,引领社会资源朝更好的教育公益领域聚集。如2012年凤凰公益联合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在北京发起的打工子弟学校师生免费体检活动、崔永元公益基金推动的“乡村教师培训项目”等。
第二,互联网、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微公益”和网络草根公益组织积极涌现。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网民,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42.1%。互联网信息的迅速传播和网民民意的聚集改变了我国的舆论生态环境,形成了网络公民社会。教育类公益组织借助互联网进行理念传播和项目营销,实现公益运营模式的重大转变,比较典型的有邓飞联合各媒体500名记者联合发起的“免费午餐”计划、“腾讯微爱”行动、“新浪微公益”等。
第三,教育公益组织工作在逐渐转向改善教育内涵方面。近年来,政府持续加大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贫困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供求关系发生急剧变化,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从重视“量”的增长向重视“质”的提升转变。但大一统、行政化的转变过程滋生出众多新问题与困境,农村教育产品供给的单一化格局对学生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教育公益组织在改善教育品质方面独具优势,由于它的主体性和灵活性,更加注重满足农村或城市弱势儿童的真实需求,据此开发和提供了更为多元的教育资源和志愿者资源。对比2009年,开发和提供多元教育资源的公益组织成为教育公益组织数量增长较快的一个群体,他们提供的课程内容更为广泛,教育手段和方法更为灵活,多元性明显增强。例如,真爱梦想的“梦想课程”、爱聚公益的“一公斤盒子”、歌路营的“新一千零一夜”、西部阳光的“儿童社会化综合课程”、彩蝶计划的“乡土童谣”、亲近母语的“系列阅读课程”等。
第四,教育公益支持性机构有一定发展,行业平台的出现对行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以南都基金会、敦和基金会、同济慈善会为代表的一批支持性基金会不断涌现,着力于发展民间公益组织与草根组织。西部阳光基金会的“阳光童趣园推广平台”,为从事农村学前教育工作的组织提供各种技术资源。“新公民中心”成为城市流动儿童社区教育的推动平台,为多家组织的工作提供资金和技术资源。
第五,政府推出向公益组织购买服务的尝试活动。政府通过职能转移和财政资金扶持等方式,购买公益组织的服务,以提高教育供给的质量和效益。这一逐渐发展的新趋势,既能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也能缓解公益组织资金困境,为公益组织扩大生存空间带来可能性。在各地“政府购买服务”列表中,教育公益组织的“产品”是重要的部分。当然,和巨大的需求相比,政府购买的力度与规模远远不够,在内容与方式等方面也亟须调整和改善。endprint
三、我国教育公益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存在的问题
就我国的公益领域而言,教育公益组织是发展较早、较蓬勃的领域。教育公益组织在解决社会问题、监督评价、研究与倡导及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然而,教育类公益组织依旧面临着数量少、规模小、资源匮乏等问题。
第一,从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关系来看,教育公益组织作为民间社会乃至公民社会的一部分,始终面临着与政府进行关系协调的问题。从政府作为管理者这一角色而言,我国对公益组织和慈善组织的立法尚不完善,到目前为止,公益组织要受到“双重管理”与“非竞争性”等制度约束,注册过程较为困难,许多组织可能并不会注册或者选择商业注册。
第二,从教育主管部门与教育公益组织的关系来看,由于我国基础教育主要是由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政府工作带有某种“垄断”性质,民间组织的活动空间有限,难度较大。
第三,从教育公益组织内部组织管理的角度来看,“短板”较为明显,存在使命不清、工作随机、人才短缺或流失、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第四,从教育公益组织相互之间的关系来看,如何整合资源,使其形成民间联盟,进行互通有无,共同发展,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教育类公益组织相互之间的联盟、平台和资源整合并不多,低水平重复的“开发”不少,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限制了行业整体的发展。此外,不同类型的机构之间仍需形成一定的协作机制,基金会、研究机构、实操性机构和志愿者团队之间各司其职,相互合作,协力推进。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协作机制刚有雏形,尚未建立。
第五,从企业(市场)与公益组织的关系看,教育公益组织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和挑战。历经近10年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增强,非公募基金会的队伍不断壮大,许多企业也成立了自己主导的基金会,由基金会、企业社会责任部门、公益组织、志愿者团队共同参与的公益市场初步成型。但如何设计出优秀的项目,争取基金会、企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这是教育公益组织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第六,从国际大背景来看,教育公益组织如何寻求平等合作与全球参与,这是一项新的挑战。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由于我国特殊的发展道路和治理体系,国际教育发展经验往往不能直接照搬过来,教育问题的解决之道需要在理念与需求间开辟出可行路径,教育实践呼唤着具有国际视野的本土机构尽快成长。另一方面,教育公益组织对我国教育问题的探索可以成为国际教育公益领域的重要经验,并在这一领域中做出自己的国际贡献。
2.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繁荣,人们开始关心并投身于教育公益事业,公民意识与公民行动力逐渐增强,公民的社会参与热情逐渐高涨,公民教育权和实施教育的机制也将逐步健全。
第一,教育公益组织的发展空间将变为多维。教育公益组织的发展空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政府和公共学校的关系处理是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例如,哥伦比亚的Escuela Nueva(“新学校”)教育改革计划强调学校与社区的紧密联系,强调教师、家长和社区成员共同参与学校活动。这些空间的拓展将会打破传统的以学校为唯一载体的教育模式,这或许会成为教育公益组织的主要工作场所。
第二,教育公益组织的功能将进一步拓展,类型将逐渐丰富。伴随匮乏性需求的逐步满足和社会公众对理想教育的追求逐步明确,教育公益组织的格局将会发生显著变化。教育领域的发展性需求集中体现在个性化课程、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网络自主学习、“在家上学”和青年社会化学习等方面,这些方面的多元化探索是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育公益组织未来的重要增长类型。第三次科技革命使MOOCs(中文译为“慕课”)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产生许多基于互联网的自主学习组织,这些学习共同体的出现或许是教育公益组织未来的创新类型。在世界范围内,多元化、探索性、个性化等特征是教育公益组织的本质属性。所以,伴随现代化进程和网络革命的推动,未来教育公益组织的发展面向将会大大拓宽,功能将进一步扩展,满足各类教育需求的教育公益自组织必将会愈来愈丰富。
第三,教育公益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将大大增加,将会出现“新联盟”。由于教育公益组织发展空间与功能的扩展,使传统的教育公益组织“单打独斗”式的发展愈显艰难,资源的交流与整合将会成为常态。当今时代,教育涉及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会让问题不是仅仅依靠某一组织或机构自行解决,而是需要组织与机构间发挥资源和能力优势,联动、协同并创新问题解决方案。这种基于联动的问题解决方案,本身就是教育公益组织工作创新的内容,势必会催生更多基于问题解决的“教育公益共同体”,有助于推进公民社会的发展进程。
第四,随着外在环境的逐步改善,教育公益组织资源与人才短缺的情况将有所改变,规范化和透明化程度会大大加强,专业化水平也会逐步提升。外在环境变化和多方力量介入使教育公益组织必须将自身建设提上日程。这种“倒逼”机制有助于改善组织内部的治理和管理情况,并在专业能力和志愿者精神之间找到较好的结合点。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2.21世纪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孙建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