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生命习作奠基

2014-06-05金玲萍

考试周刊 2014年19期
关键词:生命力习作

金玲萍

摘 要: 习作是人们交流情感、沟通心灵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其实质是一种自然的生命状态,一种朴实的生活行为。习作的过程是人们展示生命的原生态,进行生命独立的过程,也是心灵对话的过程,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写,有个性地写,写出生命的真实。习作教学应还生命以本色。其归结点应从对生命的点化或润泽,从对人生的体悟,对人的回归的角度思考,绝不能把写作只建立在“写”的层面,而应把它看成人的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让习作过程与生命活动过程和谐统一,从根本上提高习作的生命力。

关键词: 习作 生命力 心灵对话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纵观一张考卷,分数比例占得最大的就是作文分。由于升学率的影响,大多数同学争分心切,作文大都变成了与个性、心灵毫不相干的东西,更谈不上创意。为了得高分,不愿抒发自己的情感,唯恐它不那么高尚;为了得高分,不愿表露自己的思想,唯恐它是肤浅的、片面的;为了得高分,不愿用自己的语言,唯恐它太幼稚、不成熟、不深刻。没有孩子个性化的表述,没有孩子的音容笑貌,就没有孩子散发出的温暖和气息。在技术性复制的时代,一些孩子的作文中充塞伪圣化的情感、功利化的思想和成人化的语言,唯独丧失了自己。因此,每次批改后我最大的感触便是学生的假话、空话、套话多于学生的真情实感,内容浅薄,选材与立意较大众化。如何扭转这一局势,让学生作文充满生命活力,我进行了诸多探索。

一、真实化的语言——启动生命之词

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一语道出了习作中积累的重要性。文章源于丰富的语言积累。大作家鲁迅曾形象地把习作比喻为蜜蜂酿蜜。老师都非常注重对学生的语言积累,如摘抄好词好句和精彩片段等。因此,一些学生提起作文,就会先想起篇幅长的辞藻华丽的好词好段。为此,常觉得一篇文章中,好词佳句用得洋洋洒洒就说明自己这次作文写得很成功,老师的评价肯定也会很高。其实不然,文章虽真,却是一副老气横秋的“庄严肃正”;文章虽好,却是一番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文章虽长,却是一套“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全然不见儿童出乎自然的纯真和本该属于这个年龄的真实的自我。殊不知过于华丽辞藻的背后却丧失了内心深处最宝贵最动人的东西——真实化的语言。正如老舍先生所说:“习作应该写心里掏出来的真心话。”这样才能感染人,以朴实无华打动读者。在习作教学中,我始终推崇这样一个理念:在注重语言的积累中,摘去好词好句在作文中的“浮肿帽子”,让学生在作文中无所顾忌,真正做到心里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达到无所不言,但前提是语言通顺规范。可以从以下方面体现。

1.童真,在笔尖静静流淌。

儿童是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自有感动,自有诠释,自有情怀,自有梦想。我们应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让其真情流露,应尊重儿童的情感世界,体会其语言的真意。我通过习作课堂始终传递这样一个要求:不要过于迷信优美语言,以自身体验优先为宗旨。为此,翻开本班学生的作文总会有一种朴实的亲切感与灵动的生命力。如习作训练中,《童年趣事》教学后,起先同学们总喜欢类似这样一个开头:童年是五彩缤纷的,就像海边漂亮的贝壳;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就像整天嬉闹的浪娃娃;童年是纯真甜美的,就像山溪中清亮的泉水。说起童年,倒不禁使我想起了一件有趣的事……显然我们发现这样的开头是万能的,可以千人一用,纯粹是为文章拥有华丽辞藻而按上了这么一顶虚情的帽子,读来顿觉太有距离感。相反,指导后同学们喜欢这样写:记忆中的一个万里晴空,太阳像被谁惹怒了似的,“发火了”,害得我们这些人热得能跟演杂技的人媲美了——“嘴冒金火”。于是,我的机灵脑袋中充满了馊主意。去——藏在冰箱里,不可能,怎么能藏得下。去——潜水,不行,弄不好会有生命危险。去——偷——西瓜!哈,好主意!……以简单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小女孩在童年时因天热而产生偷西瓜的富有童趣的真实想法。没有夸张与造作,倒是真实动人,我很赞赏。

2.童趣,在文间情致盎然。

有了本性的释放,便显出童趣的可贵,童趣如同粼粼的波光,在习作的小河里尽情跳跃,如每周的“心情随笔”是我班同学较欢迎的作业,因为真实,我看到了他们一周的情怀,感受到了他们一周的童趣。信息发达的多元社会,学生的视角和眼界都很独特。周末出去看看3D电影,农家乐玩玩烧烤,季节性出去赏景,亲近大自然……玩后写出的文章自然精彩纷呈,备感生趣。如赏桂花后带来的《那一次“窃”花》:我们准备好接桂花的工具和凳子便开始“偷窃”了。老哥当勘察兵,而我则成了“盗花贼”,只见我站在椅子上,手拿盆子,信手去摘桂花,可谁知,一片树叶落到我的眼睛上,竟挡住了我的视线,没辙!只好松开了抓住墙壁的手,“呯”的一声我“轰然倒地”,摔个“四脚朝天”。坚强的我扶着地面站起来,摸摸我受伤的脚,“唉——悲呀!贼有坏报。”我叹息道。但“摔不死”的我又一次站到“舞台”上,为了防止悲剧的再次发生,我抓牢了墙壁,刚刚站起来,一阵又酸又甜的味道,直扑我鼻,好香呀!我立刻伸手去摘,一朵朵像碎金般的桂花,飘到了我的“采金篮”里。正当我暗自为自己摘了这么多桂花窃喜时,邻居家的大狗叫了起来,也不知道他冲谁喊,可这“汪汪”的狗声,在我耳里分明却成了“有贼呀!”唉!真是“做贼心虚”。为了不再被人发现,我只好打道回府,省得引来一阵痛骂……读之,叹之!

3.童言,在“无忌”中回本归真。

孩子们总是少有顾忌,口无遮拦,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在习作课上,教师的鼓励、期待会点燃学生创作的火花,教师的一颦一笑会坚定学生求索的信心。他们不必担心说错了会遭到讥笑和批评,作文就是他们温馨的家园,就是他们精神的乐园。

一次,我在作文中批改一位学生写清明上坟时,我们要放鞭炮,于是学生说:“炮强”。显然学生已把方言本性地流露在字里行间,使人不禁大笑,但作为一个五年级学生,语词上有些不妥,但我还是以宽容的心态进行引导,于是,在以后的作文指导中常常有了网络流行语的“现身”。创新词的出现,有时还有意想不到的创举,如“童鞋们”、“女汉子”、“萌动作”等词。对这种现象,老师可以试着鼓励孩子敢说敢想,少有顾忌,才会使无忌的童心充满字里行间,才使生命回归本真。孩子们的“童言无忌”加上老师的“因势利导”,生命化的课堂才会在字里行间生成。生成反倒让文章妙趣横生,那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二、五彩缤纷的生活——运行生命之材

有了真实化语言的引导与激发,我们觉得文章充满了亲切感。题材是我们习作的关键,好比人的躯干。如何让学生习作血肉丰满,必须跳出课堂、学校的小圈子,扩大生活外延。“读好社会、读好自然两部大著作”的口号告诉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可以说生活化作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老师应把“习作教学要根植于生活”的理念运用于习作课堂,让其汇成生动鲜活的语言“溪水”,流进学生的心田。这有待我们对题材的引导。

学生在三年级时,我教他们写日记,大多数学生都写:今天,妈妈不在家,我写完作业后发现地很脏,便拿来扫把扫地,……帮妈妈做了一件家务事我很高兴!此外,诸如帮低年级小朋友值日,等等,更有甚者,至今六年级的学生在心情随笔中竟写到周末在家学做煎鸡蛋……阅读这样一篇篇空洞的文章,不禁抚心自省:学生的生活竟如此单调?在家做家务,有几个学生能真正尝试?这些伪圣化的情感完全是出于为习作而习作。随着年级升高,学生总喜欢在自己虚拟的世界中表达一种虚幻的情感,习作的题材永远走不出前人的影子,这样的文章,怎谈新意?自然谈不上创意的火花。为此,学生的题材必须从虚拟世界回归现实生活。将学生的笔触转向对各种社会现象的品评;转向对地球环境、人生的关注和思考。通过这些多种渠道沟通课堂内外、校园内外,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

1.扫描“大千世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习作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千世界,无所不有”。大自然是一位神奇的画家,它造就了朦胧素淡的清幽、崔巍峥嵘的奇特,更有云蒸霞蔚的壮丽。因此,作文教学应让学生多亲近大自然,让他们置身于大自然中玩赏,于玩赏中观察,从中获得感性真知,从而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同时,学生获取外界各种信息的渠道十分广泛,因此,不妨引导他们关注时事新闻、世界动态,抒发自我感观。由此流泻一时的诸多感受:如《小桥流水人家》、《又见油菜花开》、《3.01昆明暴乱之殇》等,一篇篇活灵活现的文章怎能不让人为之眉飞色舞?

2.连线课余生活。

细心的老师会发现,课堂上,一提起作文,学生就愁眉苦脸,总是觉得无话可写。课余,学生和学生之间往往有说不完的话,而且童心稚趣,见多识广。课余时间中,他们会不知疲倦地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尽管满头大汗,但玩得不亦乐乎。此时,我们不妨做一回“有心”的老师,借此指导学生动笔操练。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于是,课余生活就这样自然地走进了学生的作文世界。看《淘书乐嗨天》:只见跳蚤市场“书”山“书”海,真可谓琳琅满目,“物”好价“廉”!瞧!我们班超有名气的”招客”天才——董浩楠,多积极呀!这回,他又招来了一位“校”喻班“晓”的特级贵宾——金校长。哈哈,看来我们又有事“忙”了……多么诙谐风趣的语言。

3.搜索“交际舞台”。

世界上最大的无形之网莫过于交际网。这对学生来说固然过早,其实他们也早已融入这张网中,亲情、友情、师生情、邻里情……处处交织,积淀了他要抒发生活的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温情、亲情如同一条潺潺的溪流,折射出情感的绚丽色彩。那也是他们生活的一个大舞台。他们关注生活,渴望参与,虽然力量有限,却童心可喜,虽然人小,却真知灼见。学生的随笔大都来自这一块内容,如《惜别离》、《一斤海带丝的感动》、《我家的“美伊”战争》等,每读这些作文,仿佛看到了他们生活的影子。

三、真性情地抒发——聆听花开的生命之音

《课标》对习作教学提出了以下目标:对于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我们应以此为导向。然而,长期以来,教学追求答案的唯一性、思维的同一性,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与思维发展。翻开一份份作文总有“千人一面”、“千人一语”、“人事雷同”的感觉。无论是形式上、内容上还是遣词造句都似曾相识。病因是懒于动脑,炒作范文。试问,现在班上谁没有几本《同步作文》之类的书呢?要根治这种毛病,特效药是“真性情”。所谓“真性情”就是在习作中充分体现儿童独有的性格特征,在记人记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或爱或恨,或喜或忧,或详或略,都尽量表现出独特的心理特征;有喜与厌;有文静与奔放;更有理性思索与感情冲动;富有生命。老师应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与习惯,千方百计为他们创造宽松的习作氛围。

1.掀起“百字作文”的热潮。

所谓“百字作文”就是用两三百字,及时将自己每天的烦恼或快乐,新奇的发现,一段“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幽默文字,当天发生的最精彩的事件,最真实的感受等记录下来。记录的过程是自由的,不必强调篇章结构的完整,无需在表达语句上字斟句酌地苦苦推敲,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多少就写多少。这里我着力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世界,满足他们的愿望,让他们不拘形式地吐露自己的真情。如一位学生写道:自从上课学期,我考差了以后,就十分努力。想认真,想得到你(老师)的认同,想让你改变对我的态度。可不管,我怎样努力,怎样认真,结果最多得到个B+,而且,你对我也越来越冷漠,慢慢地把我视为空气……可以看出学生在这里已把它当做一个精神家园。对文中的童真、童趣我给予赞赏;对挥洒的快乐我表示祝福;对学生倾吐的烦恼我给予安慰;对一些偏颇的观点我加以引导。新世纪最需要的什么?是创新。创新的土壤是什么?是个性。就让学生的个性在此尽情发挥吧。

2.钟情“习作讲评”的课堂。

第斯多惠说:“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作文一旦完成,就需要及时鼓励与赞赏。“善表现”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创设一个让学生展示自己文采的平台,更能诱发他们的创作动力,培养他们奋发向上的创作精神。“习作讲评课”是我班习作展示的一个重要平台。这里聚集了全班的习作精华。让我班的作文佼佼者展现个性与创意。让他们在自如地表达的基础上,运用记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新感觉、新发现。赏识他们的开头结尾,赏识他们的遣词造句,赏识他们的篇章结构……我们在乎花的美丽,更应聆听那花开的声音。

“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有丰收;大海宽容了河流,才有了浩瀚;蓝天宽容了云彩,才有了绚丽;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有希望。”教师的宽容将给孩子习作带来无穷的希望。无论孩子的想法多么可笑,孩子的行为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就应予以表扬。因为高尚的美的情感都出自真实的事情,发自内心的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成了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把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了出来。借用王国维的话:“有真性情即有真境界。”习作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如其人”、“文品即人品”的统一,孩子就进入了习作课的“真境界”。

真实化的语言,现实生活的题材,真性情的抒发,构成了富有生命的习作课堂。我们在习作指导时,要少一些灌输,多一些感染;少一些说教,多一些陶冶。学生有了悟性,文章自然有个性;学生有了思想,文章自然有生命的灵魂。我们要为孩子的生命习作奠基。

参考文献:

[1]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曹明海,潘庆玉.语文教育思想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3]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生命力习作
为何野火烧不尽?植物顽强生命力的背后
贸易生命力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坚守初心,作品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力
习作展示
主动创新是新型智库生命力所在
习作展示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