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西安美术馆为例论美术馆的艺术传播转型

2014-06-05施金乐

今传媒 2014年5期
关键词:美术馆

收稿日期:2014-01-09

作者简介:施金乐,女,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化产业研究。

摘 要:本文立足于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环境,以西安美术馆为案例,分析探讨美术馆在艺术传播过程中的“泛服务”现状以及所产生负面影响,引出“精服务”的必要性,最终,从美术馆的四大基本功能出发提出如何开展“精服务”的具体途径。得出“以观众为核心”下基本功能深入细致化的“精服务”理念才得以以细致而专业的服务深入人心,提升大众审美修养,寓教于乐;保证建立繁荣的精神文明社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美术馆;艺术传播;精服务;泛服务

中图分类号:J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5-0161-02

一、西安美术馆概况及发展现状

西安美术馆于2009年9月28日开馆,是在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投资下建设的公共文化场馆,总面积1.7万平方米。是继陕西省博物馆之后最具影响力和专业化的美术博物馆,抱着致力于公共艺术教育的普及,发展美育,提升城市生活的文化艺术渗透力,开拓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再生为使命,立足于西安本土艺术,发展现当代艺术为重,传统艺术和中外经典艺术为辅的政策登上了西部美术馆业。在经营体制上采用了较创新的国有民营体制,即国家建设并给予部分经济支持,私人管理经营的“馆长负责制”的模式。从2009年开馆至今,西安美术馆举办过以油画、国画、雕塑、摄影、装置与设计等主题大大小小的展览约40余次,在内容上现代艺术占50%,传统艺术占30%,其余是中外经典艺术。

二、去“泛”取“精”

(一)“泛泛之谈”——“精服务”在中国的缺失及影响

西安美术馆立馆三年,作为西部地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代表,虽已具备像国内多数美术馆的馆藏、基础研究、展览和教育功能,却并未“深入骨髓”,只停留在表面的“泛”功夫,即停留在“泛服务”层面而并未进入以引导公众进入美术发生内部,审视文化发展的“以观众为核心”的深层次体验服务。

首先,馆藏的缺失意味着失去得以长期健康发展的“顶梁柱”和在整个管理系统上失去了核心部分。对美术馆自身而言,很难使其保持立馆之初打造西北地区最具影响力、专业化美术馆的目标,毫无“资本”可言。学术研究上,西安美术馆并没有设立作为各部分指导方针的“学术部”,对美术馆内部馆藏内容、重心不能做以方向性的指导。而学术研究是对作品本身价值、修复和对美术馆在美术发展方向上的“军师”,缺少学术研究不仅是对作品本身的一种不负责任,对于观众来说只能停留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视觉层面,缺少对美术专业知识的认识和把握。第三,在策展、布展问题上,依然停留在基础功能的“泛服务”层面,缺乏“观众意识”,多走“常规大众路线”,缺少在空间上的创新性和强有力的视觉冲击。观众在这种固定的路线、普通的灯光设计、缺乏新意的展品拜访中也只能是在平淡中草草欣赏,走马观花。在公共教育上,西安美术馆虽设有专门的负责部门,但在活动的类型和数量上都不足以美术知识和美术馆在运营、展览理念上的传达达到最好的效果。“精服务”的缺失一方面表现在基本服务功能的“泛”,表面化而不精致;更重要的是,“观众意识”未在美术馆活动的执行中占据“先入为主”的地位,即目前对于观众的研究范围保持在对观众基本资料的调查,对观众观展期望、观展经验的感受以及观展之后的意见等信息的评估研究,美术馆方面缺少在观众进入美术馆之前“先体验”的实验环节。

(二)从“泛”到“精”——什么是精服务以及精服务的必要性

那么,到底什么是“精服务”,美术馆为什么要发展“精服务”?“精服务是指近些年来,在文化研究理论的影响下,美术馆将引导公众进入美术发生内部审视文化发展作为主要职能的服务理念”[1]。“精服务”不仅体现在结果上,也必须贯彻在过程中,即从功能出发,让“以观众为中心”的理念“先入为主”,让观众的角度、需要、感受及其应获取的最佳体验切实考虑到具体的执行中,以达到艺术与公众深层次的精神融合與互通,获得非同一般生活体验的审美经验,其关键在于:在观众理念“先入为主”的前提下功能的精致化。

三、“精服务”的关键——一切从功能出发

(一)立足于学术

首先,美术馆的学术部要根据自身所处的特定的艺术环境、所拥有的艺术资源、以及本土的地理环境、人文特色等信心来判断美术馆的优劣势,确立美术馆的方向定位。包括:学术部门的研究方向、范围是什么?展览主要定位在什么时期、什么风格或者哪位大师的艺术作品等?馆藏标准是什么?每一场展览对观众、对社会具有怎样的价值,对当代艺术是否具有启发、推动等作用?能否会在艺术史中占据一席之地?

其次,学术研究主要针对的是艺术史、艺术理论。因此,学术部在建立后的首要基本工作应该是搜集并梳理相关中外美术发展史、重要的艺术作品、艺术文献、艺术家的个人资料等具有工具意义的文献资料。

第三,“美术馆不仅是知识回顾者与总结者,部分的实验性与前瞻功能也成为美术馆的使命之一”[2]。培养自身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未开发的领地、发掘具有潜力的艺术家、作品;去研究、接触在艺术领域出现的新理念、新的创作形式。

(二)创新于展览

1.明确策展理念。如果说馆藏和学术研究是“躲”在幕后的默默无闻者,那展览就是让观众体验什么是“精服务”的时刻。策展理念的明确包括:这次展览多数来自哪些群体?他们来的目的是什么?目标受众会具有怎样的特点?他们对展览会有什么样的期待?还包括观众在看完展览后的感受应该是什么?观众对展览的内容、形式是否满意,会获得怎样的观展体验?观众能否从中有所获益?在策展之前提出这样的问题,才知道观众需要什么,我们该做什么,如何做,而非乱撞的苍蝇。

2.创新展览方式。展览是真正艺术作品与观众“对话”的时刻,如何让作品的内容流露出来,传达给观众,让观众进入作品,让艺术家与公众通过作品对话,很大程度决定于作品的展览方式。“如何说话,是美术馆馆员的任务之一,也就是说,美术馆的展览品要有专业人员的研究设计与介绍,才能达到服务社会的效果,否则,除去多了一份资料外还是资料,并不能展现具有活力的价值。[3]”首先,美术馆在明确策展理念与形式后选择符合条件展出作品,根据展品数量、规模大小选择展出场地。按照一条“讲故事”的方式安放作品,有助于观众对整体的把握和对作品因不同特色产生的思考。“一个好展览,应该能够使观众停住脚,很有兴趣的看下去,并从中得到心灵无限的满足与充实感” [4]。因此,在场景布置的设计上,包括灯光的运用、主题场景的布置、色彩的冷暖等方面;在展览场路线的规划上,“是使观众能因为作品与空间保持良好的关系,而很自然依线循进,减少观赏者的疲劳,入视觉的适度,以及地板的硬度,以及前进的路线,都需要费心考量”[3]。“所有可利用的媒体也需要考虑到,传统的折页单、指导手册、目录等,必须与现代科技产物如幻灯片、录像带、视听多媒体、微电脑等一起评量,选择任何一种沟通媒介,都必须小心谨慎”[4]。通过种种媒介让作品“深入浅出”,帮助观众对作品的理解。

(三)强大于典藏

美术馆方面应设立专门负责馆藏开发、研究、保管的部门。由这个独立的部门依据美术馆的学术定位、资金预算、硬件设施条件、所处地理环境和优势等方面制定一份美术馆今后的收藏计划,包括:美术馆馆藏控制在多少数量之内?主要以收集哪段历史时期、哪种风格、何种题材、材质的艺术家作品为主,如何与美术馆学术定位保持一致?具体通过什么方法收集?如何利用馆藏开展常设展、公共教育活动?藏品如何处置、如何修复、如何保管等一系列的问题。

(四)传播于教育——建立多方面、多角度的教育方式

美术馆作为公益性质的艺术机构,然而,人们选择进入美术馆,并非选择了一所培训机构进行专业的训练,学习与否,学什么,观众具有绝对的主导性。对于那些高高在上、严肃而枯燥无味的,单向的填塞式教育方式不仅不符合当今时代的趋势、观众的“口味”,硬生生将观众拒之门外。对于美术馆来说,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建立在“以观众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包括观众希望获得哪些知识信息?希望通过怎样的方式获得?应该布置哪些辅助性学习设施等问题的调查研究,建立完善而全面的教育系统和措施,创造一个拥有先进技术的体验式学习环境的基础之上,诱发观众进入美术馆的好奇心,运用独特而平易近人的教育方式,激发观众的学习兴趣,启发、引导观众主动的思考,去提问题,主动与美术馆、艺术家、作品进行互动,最终解决问题。

可以从开展定期的专家学者讲座做起,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设置不同内容、形式,具有针对性的讲座,从馆长做起,走进公共讲座的课堂,以专家的身份向公众介绍展览,进行交流互动,一方面加深观众对展览的认识,且可以从馆长角度直接接受自观众那里反馈来的信息,更加清晰的认识观众对美术馆的评价与期望。通过定期的、具有针对性的学习交流项目不仅为美术馆培养了大批的固定受众、调动了潜在受众和目标受众,树立了权威、专业的公信力,更重要的是,美术馆运用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完成从“泛”到“精”的服务理念,让美术馆走进人们的生活,深入观众的心里。

四、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美术馆在艺术传播过程中由“泛”至“精”的转型无论对其自身、對大众还是对文化产业发展来说都是必经之路,其根本方法,即在于“以观众为核心”前提下的功能精致化、深入化!这不仅是真正让大众走进艺术、享受艺术,也让艺术融入社会的最佳途径,更是我国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今天保证文化发展稳扎稳打、“真材实料”,从而服务于,回馈于大众,做到真正丰富大众生活,建立精神文明社会最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西溪.简论中国美术馆的精服务[J].西安美术馆,2011(2).

2 张子康,罗怡.ART美术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3 黄光男.美术馆管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4 Michael Belcher著.陈惠芬译.经由展示与观众沟通[J].博物馆学季刊(第1卷),1988(1).

5 马鸿增.20世纪中国美术馆的发展轨迹与思考[J].西安美术馆,2010(1).

6 戴元光.传播学通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7 朱国荣.呼吸艺术经典:走进世界美术馆[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8 欧阳友权.文化产业概论[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9 董小玲.当代美术馆的境遇与问题[J].西安美术馆,2010(1).

10 王璜生.美术馆——博物馆展示文化与藏品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11 操奇,朱喆.艺术文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美术馆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仁·社区美术馆
苏州虹美术馆
X美术馆首届三年展:“终端〉_How Do We Begin?”
吉首美术馆
BnA美术馆酒店
诺顿美术馆
去美术馆游荡
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