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战斗精神视阈下军事新闻的优化策略

2014-06-05周均廖丹阳

今传媒 2014年5期
关键词:战斗力

周均 廖丹阳

收稿日期:2013-12-24

作者简介:周均,男,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廖丹阳,男,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新闻专业,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理论研究。

摘 要:“一张报纸抵得上三千毛瑟枪”,世人耳熟能详的拿破仑“毛瑟枪”言论,生动阐明了大众传媒与战斗精神之间的紧密关系。当今时代,随着军事新闻内容的广泛化、形式的多样化以及传播对象的普遍化,军事新闻在培育战斗精神过程中占据着愈来为愈重要的地位。着眼于新的机遇与挑战,军事新闻激发官兵战斗精神应当既往来开,把握新形势下部队主体的特征,不断对版面、语言、内容等方面加以改进和创新。

关键词:军事新闻;战斗精神;战斗力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5-0142-03

习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治军必先治气。喊响实现“强军梦”这一时代最强音,必须把培育官兵战斗精神作为巩固和提高战斗力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当下,从军事新闻对部队的影响趋势来看,其作用有增无减,愈发因其特殊性强、影响力大、效果显著而逐渐成为培育官兵战斗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共生共长——军事新闻与我军战斗精神的历史联系

军事宣传报道工作作为我军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部队战斗力提升的助推器,在人民军队的建设和发展史上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突出表现在激发我军官兵战斗精神、坚定战斗意志、巩固提高战斗力方面。文旗随战鼓, 早在我军建立之初,我党我军就已经看到军事新闻的重要价值所在。

(一)《红色中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宣传员

作为我党第一张中央级铅印大报,《红色中华》反复强调“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并把大力报道红军胜利的消息作为宣传的重要内容之一,每期都在醒目的标题下,刊载数条红军战斗胜利的电讯稿[1]。中央苏区在1933年至1934年的 “扩红”运动中,群众之所以能够踊跃参军,红军之所以能够连续作战,就是因为该报的战事新闻激发和强化了官兵战斗精神。据《红色中华》报第86期报道,在红五月中“兴国模范师四千五百零五人,自愿加入模范师的一千零七十三人,共五千五百七十八人,成立了兴国师,加入了三军团。”江西“全省在红五月猛烈扩大红军的运动中,突破了二万五千人,创造了四个师,强大了二十三军。”固然不能说这样的结果完全是《红色中华》报战时舆论宣传所带来的,但它所营造的气氛并产生推动和激励的作用,却是其他途径难以取代的。

(二)《新中华报》、《解放日報》——抗日战争时期的生力军

《新中华报》作为抗战前期的中央机关报,毛泽东曾要求把它“造成抗战的一支生力军” [1]。一方面,它广泛报道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战的事迹和陕甘宁边区的各方面成就,力争催生群众誓死抗日的英雄气概;另一方面,它也注重发挥联合和斗争的精神。在“皖南事变”报道中,该报无情揭露了国民党亲日派的阴谋,宣传了当时的形势任务和方针政策,使国民党一度陷入被动。1941年,在《新中华报》无法适应抗战发展需要时,《解放日报》应运而生。它以更快的速度、更详尽的信息、更强的战斗性继续进行着“团结抗战进步”的任务。1944年1月,《解放日报》发表陆定一《向沁源军民致敬》社论,“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事实证明这篇社论极大地激励了当时在沁源游击的38团官兵斗志,乃至在整个八路军太原军区都产生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三)新华社——解放战争时期的瞭望哨

这一时期,新华社关于军事新闻的报道对促进战争胜利的作用尤为突出。1946年,为了配合我党我军在战场上的作战行动,新华社严格制定了在报道水平、新闻写作、业务学习等方面的任务和要求,明确指出:“我们的新闻报道水准必须提高,要完成复杂而艰巨的战斗任务。[2]”国民党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前,新华社等新闻机构不仅加强军事评论工作,通过各种评论、社论和评述性报道,分析战局,展望光明前景,还注重用具体的战例,说明美蒋反动派的“纸老虎”本质,极大地鼓舞了军民必胜士气。而毛泽东在战略决战阶段为新华社撰写了一系列新闻报道,例如《长春国民党军全部投降》、《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等等,更是笔调豪放、声势夺人,为我军官兵彻底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增添了百倍信心。

二、因材施教——军事新闻契合新形势下官兵思想行为特点

当下,部队“90后”官兵队伍已经成为了部队兵员的主角。然而,由于时代背景复杂多元、社会信息良莠不齐、家庭教育宽松安逸等原因,某些官兵常常把职能意识淡化了,把战斗精神弱化了。因此,继承和发扬战争年代形成的战斗精神已然成为了我们的当务之急。军事新闻作为官兵“政治指导员”,决定了新时期可以大力发挥军事新闻激发战斗精神的作用。

(一)弥补时代背景的不良影响——“公共论坛”契合青年官兵“彰显自我”的性格特点

“90后”成长在中国社会大转型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发生的巨变深刻影响着他们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3]。他们喜欢标新立异,渴望独树一帜,追求自我彰显,一旦跨入军营这个相对封闭的区域,不仅强烈的求知欲受到限制,而且自己的“学富五车”也不能够随意表现,所以短期内必将难适应周围环境。显而易见,带着这样一种患得患失的心态参军入伍,必然会对集体产生冷漠感,战斗精神必将难以生成。官兵的个人意见要表现出来成为集体的意见,最重要的是要有形成共识的论坛。在这样的论坛上,官兵的意见能够不受限制地交流。军事新闻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公共论坛,军事就是他们的公共话题。在这个意见的“集散地”上,他们的交流不是毫无价值的白费口舌,经过思想的碰撞还能够纠正他们错误的价值观,将他们的精力逐步转移到工作和训练中来,渐渐养成战斗精神。

(二)弥补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媒体本身”契合青年官兵“渴求信息”的行为特点

随着互联网深入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包括军营在内的社会各个角落,影响着官兵的思想、生活、训练方方面面。然而,良莠不齐、形形色色的信息资讯却使得“90后”应接不暇,加之思想尚未成熟,很容易就引发了价值观的冲突和紊乱。军事新闻同样具有网络所具备的信息多、传播快、时效强、辐射广的特点和优势,恰恰与广州市团校副校长、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专家涂敏霞所提出的青年官兵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媒体的行为特征不谋而合。此外,军事新闻所报道的内容都是经过仔细考虑、认真筛选之后的“精华”,对“90后”的发展可以说是有益无害。因此,如果能充分运用好军队媒体,使“90后”官兵对军事新闻产生浓厚兴趣以至将其作为一种依赖性工具,使人人都成为“军事迷”,那么对于弥补他们身上所欠缺的战斗精神必将有所裨益。

(三)弥补家庭因素的不良影响——“润物无声”契合青年官兵“叛逆丛生”的心理特点

当今社会,家长对孩子往往过于期待、过于照顾、过于干涉,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经常采取强制性的教育。由是,部分青年官兵入伍动机便更趋现实功利,参军就是想谋求个人进步、提高能力素质、缓解就业压力,而对当兵打仗、服役期内打仗的思想准备不足。[4]倘若采取生硬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制激发战斗精神,势必会滋生官兵“叛逆”心理,得不偿失。运用军事新闻激发战斗精神,主要是依靠官兵自觉去接触媒体,自愿去接受教育。少了居高临下,多了促膝谈心;少了大摆架子,多了平易近人;少了严肃面孔,多了一团和气,新闻与官兵之间是一种近乎平等的关系。而且军事新闻能够以普通的真理、生动的事实、活泼的形式,使官兵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教育,这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手段恰恰是医治青年官兵“叛逆”症结的最佳良方。

三、大有作为——军事新闻激发官兵战斗精神的有效途径

军事新闻作为部队官兵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增强部队战斗力、凝聚力、创造力,培养官兵战斗精神,提升官兵战斗意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世纪新阶段,积极探索军事新闻激发战斗精神的有效途径,必须与社会环境同步,与部队实际氛围合拍,与官兵成长贴近,推动军事新闻宣传报道内容、形式的创新发展。

(一)版面上,着力浓妆艳抹营造硝烟味

新闻版面如同人的脸庞,它是最先进入读者眼帘的,也是读者接受新闻传播内容的基础。军事新闻能否让官兵一见报纸就有读下去的“冲动”,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军事新闻的版面的“首因效应”。正如著名新闻人赵险峰所讲:“军事活动是最能检验人类勇气、毅力、胆魄、智谋、体力,最能体现‘阳刚之气的活动。”因而一个符合官兵读者审美需求的军事新闻版面就需要把这种“阳刚之气”突显出来。

首先,必须真正还原军事活动“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磅礴氣势,尽可能保证版面丰富多彩、图文并重、声情并茂,注重文字、插图、漫画全面描绘军营面貌,尽可能多地设置各类军事栏目,尽情展现我军官兵严格训练、严格要求、苦练杀敌本领的场景。其次,尽量避免单纯地状物叙事和纯粹地刻画人物,而应通过训练场景和人物性格量体裁衣,保证消息、通讯、特写等各类新闻体裁安排得当、错落有致、有张有弛,通过不同形式的新闻体裁营造不同程度的硝烟气息,这既能保障官兵的自主选择权又能使官兵对军事新闻“一见钟情”。

(二)语言上,力求简洁精辟富有战斗性

军事新闻的根本目的是为战争服务的,而发挥军事新闻在战争中的服务保证功能,其核心就是要激发官兵战斗精神中,所以,富有战斗性的新闻语言不可或缺。相反,如果忽视语言的选择性运用,或泛泛而谈不着边际,或就事论事枯燥乏味,或技术业务云里雾里,其结果不但不能达到媒体预期的宣传效果,反而还会让官兵望而生畏、敬而远之。

首先,必须善于采用“军语”。我军在长期的军事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军语。而军语作用不仅仅只限于表达和规范军事概念,准确运用军语往往还能尽显官兵在战备和训练中的朝气、士气,涤除暮气、惰气,从而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激发官兵内在的战斗精神。其次,军事新闻语言应当追求短而精。一二三四、甲乙丙丁的长篇大论往往是战时新闻的大忌,战争期间,官兵最想了解的信息无非是战争概况,根本无需把所谓的“5W1H”统统摆出来,面面俱到、细致入微的深度报道官兵不喜欢看更没时间看。所以,军事新闻应当力求以最小的篇幅传递最全面的信息,一句话、一个标题乃至一个短语,只要能够表达出关键内容,比起下笔千言而离题万里的文章来也要胜过百倍。

(三)内容上,力争还原战场打造英雄气

军事新闻的“长相”过关,“语言”到位,只能算是部分成功,真正能够起到激发官兵战斗精神作用的还得依靠内容本身,换言之,不仅要“金玉其外”,更要“金玉其中”。部分新闻之所以观念信息传而不通,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打动官兵,要么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要么宣传腔重、说教味浓。

为达激发官兵战斗意志,提升部队战斗精神,增强部队凝聚力的目的,军事新闻务必把自己作为军事活动的“试验场”,紧贴演习场、训练场,始终围绕“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之要做文章。一要多报道我军重大军事演习,让官兵读者深切感受我军联合作战的整体作战效能,深入了解我军战斗力正在不断提升的客观事实,提高官兵“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自信心、自尊心。二要不断推出和解读类似何祥美、刘珪这样“能打仗”的战斗训练典型,消除官兵读者对英雄人物的神秘感,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激励官兵争当时代尖子。三要巧妙报道我军高精尖武器系统,展现我军科技进步现状以及信息化武器发展成果,进一步坚定官兵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电讯要简文[N].解放日报,1946-05-23.

3 吴卓华,赵志萍,刘宁,张晓臣.“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0(3).

4 张煜,蒋崇竞.针对“90后”官兵的新特点培育战斗精神[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1(1).

猜你喜欢

战斗力
“和”文化激发偏远井站战斗力
提升国有企业基层党支部战斗力的建议
战斗力爆表的棘龙
动物军团的战斗力
构建训练伤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新质战斗力生成提质增效
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
战斗力大PK
基于改进雷达图的战斗力生成要素分析技术
胡锦涛战斗力思想探析
体育少年“战斗力”大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