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对“美国政府关门”事件报道的框架分析

2014-06-05章文宜

今传媒 2014年5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建构

收稿日期:2013-12-07

作者简介:章文宜,女,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理论研究。

摘 要:新闻建构社会现实,不同的媒体建构活动不同。本文利用框架理论,对《人民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就“美国政府关门”事件的报道进行分析,发现《人民日报》的新闻框架单一集中,强调事件经济影响和显现的制度缺陷,带有明显的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色彩。《华盛顿邮报》的新闻框架复杂多面,且直面政府和国会的问题,呈现的事实较为客观立体。

关键词:美国政府关门;新闻框架;建构;《人民日报》;《华盛顿邮报》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5-0059-03

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因未解决新财年政府预算分歧,联邦政府非核心部门从2013年10月1日关门,为期16天。因政府停摆与美国债务上限问题撞车,从而引发国际媒体强烈关注。但不同的媒体立场不同,选取的新闻框架也不同,从而建构了不同面相的社会现实。本文将运用框架理论,就中美两国媒体对关门事件的报道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国媒体面对同一事件在建构现实过程中的差异。

一、研究的理论背景

“框架”理论最早由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其《框架分析》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们的日常活动隐含或使用了特定的诠释框架,它在特定行动场景下意义自明。框架虽然内部组织程度不同,但任何一个框架都为我们提供了某种理解、思路或视角,形成“诠释的基模”(schemata of interpretation),令我们“以之分辨、觉察、确认和命名似乎无限多的具体事变”[1]。恩特曼(Robert Entman)认为,框架是选择所感知的现实的某些方面,并使之在传播文本中更突出,用这样的方法,促使一个独特问题的界定、因果解释或者如何处置的忠告[2]。它能够使人们对现实的特定方面予以关注并使其合法化,同时忽视另外一些方面。框架研究的一个主要议题就是分析新闻框架在媒体报道中如何呈现社会现实。盖伊·塔奇曼(Gaye Tuchman)在其《做新闻》一书中提出“新闻是框架”, “新闻必然是新闻工作者通过机构程序并遵守机构规范而生产的产品。[3]”在塔奇曼看来新闻是新闻工作者是对现实事件理解后而进行的再生产,它遵从于组织规范和组织利益。

从上述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到“框架”的核心含义即:传播主体经由主体认知对社会现实进行建构。这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媒介机构通过新闻框架定义社会现实,引导受众的价值判断。本文试图依据框架理论,选取《人民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对“美国政府关门”的报道为样本,来分析两家媒体在建构现实中的差异。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所选媒体在特定时间段内关于“美国政府关门”事件的报道文本进行对比分析。选择《人民日报》和《华盛顿邮报》的依据是:《人民日報》是中国国家级的媒体,代表主流的话语,具有全国影响力,拥有国内一般都市报所不具备的驻外记者资源,能独立地展开报道活动。《华盛顿邮报》是美国全国性的大报,代表美国主流媒体的声音,且为事发地媒体,其报道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美国政府非核心部门关门的时间是2013年10月1日至16日。本研究搜集了两家媒体10月1日至20日的报道。《人民日报》共8篇,均为样本。在LexisNexis新闻数据库搜索《华盛顿邮报》此间的相关文章有171篇,除去非新闻题材的文章,从操作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方面考虑,在其中选取了10月1日至3日(政府关门的头三日)以及10月17日至19日(政府结束关门的后三天)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样本,共计为21篇。分别从媒体信息源、主题框架和关键词句的选取和构建三个方面来研究两家媒体在呈现“美国政府关门”事件上的差异。

三、研究内容

1.《华盛顿邮报》信息来源比《人民日报》更加均衡、丰富。信息源,是影响新闻框架的一种重要因素。新闻记者和信息源共同建构社会现实。一方面,信息源提供新闻事实,为新闻增加了可信性;另一方面,记者选取信息源是为稿件服务的,信息源的选择隐含了媒体的立场和态度。

从表1可以看出,首先,《华盛顿邮报》各信息源之间的比例差距并不是太大,信息源选取相对均衡。再者,《华盛顿邮报》信息源的选取具有丰富性。联邦政府、国会、联邦雇员以及专家学者是其最主要的信息来源。美国此次的政府关门事件主要参与方是国会两党、奥巴马政府和休假的联邦雇员。《华盛顿邮报》不仅有事件主要参与方的第一手新闻资料的采访,而且信息源的身份涵盖了政府、精英、民众、社会组织机构等各个领域。还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三篇文章中用到了其他媒体关于两党支持率的民意调查,体现了西方媒体的精确性报道方式,用数据说话,增强了报道的权威性和准确性,也丰富了信息来源。

反观《人民日报》的信息源选择有其立场和偏向,信息源集中于专家学者、联邦政府和其他媒体,专家学者占主导。专家学者并不是事件的直接参与方,他们也多通过媒体了解现实,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知框架作出判断,给出观点,而媒体借助专家言论的权威性来引导受众认知。

《人民日报》所选取的专家多为负面评价,如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索希尔表示“不管是政府关门还是债务违约,都让美国看起来像是一个无法自我治理的国家。[4]”在呈现事件原貌上,它只重点选取了政府一方,国会和雇员涉及较少,更多的信息来源是国外媒体,且是负面报道。较之《华盛顿邮报》,它缺少了第一手的新闻来源,且出现了信息源的失衡。

2.《华盛顿邮报》的新闻框架比《人民日报》更加全面和多元。新闻框架规范和限制了媒体对社会现实的建构和定义。媒体通过选择框架,确定议题范围,并最终透过文本完成新闻建构活动,影响受众对现实的认知。通过两家媒体的报道的文本分析,可以发现他们选取的新闻框架存在差异,背后的新闻立场亦有不同。

(1)新闻框架框定议题范围

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人民日报》的新闻框架简单集中,而《华盛顿邮报》的新闻框架则相对复杂全面。两家报纸关于基本事实的报道框架大致相同,都有“无薪休假”、“债务违约”的框架,区别在于议题范围的大小。关于“无薪休假”,《人民日报》用一篇消息对事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华盛顿邮报》则有5篇报道,比重最大,达到23.81%。议题范围也要广泛得多,涉及到雇员在关门期间的各种反应。休假雇员是事件当事方,是直接受害者,也是最值得同情的对象。《华盛顿邮报》对雇员的着重关注,体现了其对新闻直接来源的尊重,也体现了西方媒体新闻叙事的个体视角,凸显了人文关怀。

“债务违约”框架是《人民日报》的主导框架,共5篇报道,比例最高。关注的议题是国际社会担忧美国债务违约、美国信誉受损以及美国货币安全。从中可见其在框架选择上的偏向性,即着重报道美国政府关门给世界带来的经济隐忧。美国作为第一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影响广泛而深刻,且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持有美国国债1.3万亿美元[5],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中美关系中经济关系占主导地位《人民日报》集中报道事件给中国和国际经济带来的影响,体现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关于“债务违约”,《华盛顿邮报》的议题范围相对要小得多,只涉及奥巴马要求国会提高债务上限,不然有债务违约风险的一篇报道。

“制度缺陷”是《人民日报》独有的框架,它给事件的定性是党派斗争,批评美国民主弊端。《华盛顿邮报》没有“制度缺陷”框架,但通过“对峙僵局”“归责共和党”“民众失望”等框架,直面美国政府和两党出现的问题。中国媒体在批评美国,美国媒体也在批评美国,但出发点不同。《人民日报》批评美国民主制度缺陷,更多基于意识形态的对立。《华盛顿邮报》直面政府和国会的问题,基于舆论监督的立场。这种不回避问题的报道态度彰显了媒体公信力,有效地督促政府更好地解决问题。在中国很难看到媒体能直面批评政府和执政党的问题。

(2)关键词句凸显媒体态度和报道立场

在一定的新闻文本中,新闻框架通过一定的符号体系即定性的关键词句表现出来。《人民日报》在报道关门事件经济影响时多次使用“债务违约”、“美国经济风险”、“国际社会担忧”等关键词,可以看出它的态度和立场,即担心美国债务违约影响中国经济。“媒介是传达国家意识形态的主要系统[6]”与政府立场和国家利益越相关的新闻来源越会得到媒体的重视。《人民日报》的“债务违约”框架反映的是中国国家利益和政府态度,其选取的信息源都是国外媒体或是国外专家,美国债务违约风险的负面评价也都是来自这些信息源。

《华盛顿邮报》在经济的框架下,不仅关注了的实质经济损失,即“$24 billion in lost economic output, or 0.6 percent of projected annualized GDP growth,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and Poors ratings agency[7]”(据标准普尔评级机构的统计,政府关门造成24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或者拖累了0.6%的预计GDP增长),还关注了隐性经济影响。 从“uncertainty(不确定性)”、“weakened U.S. economy facing new threats(脆弱的美国经济面临新的威胁)”、“consumer confidence collapsed(消费者信息暴跌)”等关键词来看,一方面《华盛顿邮报》关注政府关门对美国自身经济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看出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民众对经济再次陷入衰退的恐惧心理,关门的隐性危害远大于实际经济损失。

《人民日报》在建构“制度缺陷”的框架时多选用新闻来源的负面评价,如“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一场因少数激进派议员逼迫产生的‘关门风波反证出以多数原则为基础的‘美国式民主制度正面临威胁。[8]”以及游客鲍博对政府的抱怨,“这完全是一场极端的党派之争。两党背后都有着各自的利益集团……[9]”这些信息的组合反映了《人民日报》的态度,即美国民主制度在弱化甚至是弊端频现,党派之争使得协商式的制衡政体逐渐变成否决式政体。

《华盛顿邮报》没有“制度缺陷”的框架,但从“两党对峙僵局”和“归责共和党”的框架对两党的斗争进行了关注。在报道对峙僵局时,《华盛顿邮报》选用了众议院多数党领袖埃里克·康托尔的观点“局面已经被参议院多数党(民主党)领袖和总统掌握了,他们不会和共和党有任何协商,而这是美国人民所不想要的。[10]”在“归责共和党”的报道中,有一位倾向支持共和党的美国商会委员说“我一直认为是少数的茶党份子造成了此次的争执……”“一些民调显示,占压倒性比例的选民们认为共和党人要为此次僵局负责,而民主党人也要负责,因为他们愿意让僵局持续。[11]”从中可以看出它重视事件的归因和民众态度的呈现。这场两党的斗争,没有绝对的赢家,但民主党在社会舆论上占了上风,共和党特别是其中的茶党份子的做法遭到了民众的抵制。最后在輿论压力下,共和党与民主党达成协议,政府重新开门。可见,美国的政治制衡机制中掌握民意,赢得社会舆论也成政治利益之争的重要手段。

四、结 语

1.作为信息传播者,通过新闻框架建构社会现实

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媒体通过新闻框架建构社会现实,并规范和限制了受众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媒体背后的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以及媒介生态都对新闻框架的确立起着直接的影响。《人民日报》作为国家级媒体的政治性,使得它的新闻框架着重反映关乎中国国家利益的事实,对现实的呈现带有局部性和强调性。《华盛顿邮报》作为事发当地的媒体,易获取第一手信息,更加多元的新闻框架对事实进行了全方位的客观呈现。因而,两家媒体不同的建构活动使得受众认知的“美国政府关门”事件的事实是有差异的。

2.屬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媒体建构不同的社会现实

《人民日报》是中国语境和文化背景下的党报,《华盛顿邮报》是美国语境和文化背景下的商业报纸。不同的属性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报道态度和立场。党报脱离不了舆论宣传的任务和国家利益的考量。商业报纸注重受众和盈利,强调新闻价值和市场价值。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媒体报道风格和方式。《华盛顿邮报》在注重个人主义的美国文化背景下,善于发现个体身上的新闻价值,其报道对象比较具体和微观,如着重报道的被休假的联邦雇员。中国强调集体主义,《人民日报》的报道中重视事件的宏观影响,即对国家层面的经济影响。不同的媒体属性和文化背景,决定了两家媒体建构的社会现实不同。经过对《人民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关于“美国政府关门”事件的报道对比分析,发现新闻是经媒体建构的社会现实。新闻并不是对世界镜子式的反映,而是媒体经选择之后想要展现给受众的现实。

参考文献:

1 Goffman, E. , 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Bost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1986.

2 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 (美)盖伊·塔奇曼著.麻争旗,刘笑盈,徐扬译.做新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4 吴成良.债务危机让美信誉受损 离政府违约“大限”仅剩7天[R/OL].人民日报[2013-10-11].http://world.people.com.cn/n/2013 /1011/c157278-23162880.html.

5 吴庆才.中国持有美债首次突破1.3万亿 创历史之最[R/OL].北京:中国新闻网[2013-07-16].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 2013/07-16/5049881.shtml.

6 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7 Howard Schneider Global stocks fall as government shutdown looms, The Washington Post,[2013-10-17], A section; Pg. A18.

8 美国政府“关门风波”凸显政治制度缺陷[R/OL].人民日报[2013-10-12].http://www.people.com.cn/24hour/n/2013/1012/c25408-23171074.html.

9 温宪.美国政府关门 “这完全是一场政治斗争”[R/OL].人民日报[2012-10-08].http://world.people.com.cn/n/2013/1008/c57507-23120349.html.

10 Zachary A. Goldfarb,Focus shifts to debt-limit deadline, The Washington Post,[2013-10-03], A section; Pg. A01.

11 Zachary A. Goldfarb, Corporate America's relationship with GOP shows signs of disgruntlement, The Washington Post,[2013-10-02] A section; Pg. A15.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