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家谈学前教育

2014-06-05

教育 2014年19期
关键词:旬刊入园公办

专家谈学前教育

杨东平:学前教育不可忽视

杨东平,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

《教育》旬刊:您觉得当前幼儿教育现状如何?

杨东平:就当前的教育格局来说,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被极大地忽视了,成为我国各级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城市地区的入园率虽然较高,但由于主要依靠市场机制,面临体制不健全、管理混乱、收费畸高、发展不均衡等诸多问题,上幼儿园的费用普遍超过上中小学的费用,并出现了不少“天价”幼儿园。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还基本停留在空白或粗放型阶段,大量留守儿童缺乏监护和教育的现象不容忽视。与高中生相比,幼儿是更为困难的群体,理应受到善待,正如一个家庭中最小的孩子需要更多的照顾。与高中生相比,幼儿也是一个数量更为众多的群体,按照优先面向大多数人的原则,应当优先重视幼儿教育。而且,一般而言,教育阶段越低,教育的社会效益也就越高。

《教育》旬刊:在全面实行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后,又有人提出12年免费教育,您怎么看待此问题?

杨东平:当人们在为农村全面实行九年免费义务教育而欢呼时,一些地区又迈出新步伐,开始进行12年免费教育的设计。比如,广东珠海已经率先成为实行从小学到高中12年全免费的城市。高中教育是初中教育的向上延伸。在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和高等教育扩大之后,高中教育成为新的瓶颈。因此,这一选择无疑具有很大的合理性。然而,作为教育公共政策的设计,我想,还应该有另外一种选择,即向下延伸,优先发展和普及学前3年教育。

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学前教育都被视为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福利性。对目前的中国而言,发展学前教育也应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我认为,在经济发达地区新一轮的教育现代化建设中,除了向上延伸,也应该考虑逐步向下延伸,提升幼儿教育的地位,将其纳入公共服务的范围,普及和发展幼儿教育。果真如此,这应该是能与高中教育免费相媲美的教育功绩。

《教育》旬刊:随着入托、入园的高峰到来,许多大城市出现“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您认为这种难题该怎么破解?

杨东平:学前教育是我国各级教育中突出的短板。“入园难、入园贵”这个似乎突然出现的问题,可以在前些年的教育行为中找到明确的原因。由于缺乏预见,在前些年幼儿减少的时候,一些地方大量取消由机关、企业、社会团体自办的幼儿园,并将公办园“推向市场”,只保留少数作为“示范园”,佷少的学前教育经费主要投向这些“示范园”。一些地方将放开市场视同为放弃政府的服务和监管责任,将幼儿园用房任由房地产开发商操纵,造成民办园举办成本极高和“入园贵”的现实。

破解学前教育难题的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强化政府责任,把学前教育纳入地方的教育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政府主导,并不是政府主办。事实上,在利益多元化和需求多样化的市场环境中,大多数社会服务问题,都应当主要通过政府——市场——消费者合作的模式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最需要学习的当然是政府,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在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的同时,改善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构建政府和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新型的治理方式。

《教育》旬刊:现在有没有您提到的这种实践案例?

杨东平:近年来,一些地方已经做出了行之有效的探索和实践。例如,浙江省绍兴市教育局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城乡两种不同的建园机制,在城区实行“民办公助”模式,在农村倡导“镇村为主,多元筹措,政府补助”的办园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模式,促进了城乡学前教育协调发展,化解了学前教育难题。

《教育》旬刊:制度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杨东平:学前教育制度创新的关键,是如何认识“政府主导”。除了政府加大经费投入,举办更多的公办园之外,“政府主导”的具体实现方式其实是非常多样的,主要是充分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和调控手段,鼓励机关、厂矿、社会团体自办幼儿园,通过低价或免费提供教育用房抑制幼儿园价格,规范和监管市场价格,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以及补贴幼儿教师工资,提供幼儿教师培训以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和待遇,奖励行为规范、品质优秀的民办园等等。一些地方政府正在改变直接举办昂贵的公办园的思路,通过补贴或购买学位、补助经济困难儿童的方式资助社会力量举办的幼儿园,促进民办幼儿园的发展。这样的做法不仅经济效益更高,而且受惠面更大,能够更有效地体现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价值,真正造福于大多数儿童和家长。

顾明远:纳入义务教育并不妥

顾明远,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组组长,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

《教育》旬刊:近年来,学前教育引起多方人士的关注,每年两会总有代表、委员对此提出议案,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顾明远:事实上,学前教育的问题并非“一夜之间”铸成,而之所以有“一夜之间”之感,恰表明对这一领域长期缺乏关注。客观上说,我国政府教育管理部门所关注的教育领域,一是高等教育,其中又以985高校、211院校为要;二是高中教育,各地政府都非常重视这一教育“出口”,斥资举办重点校、示范校,以期取得突出的高考升学率。而上述两个领域都是非义务教育,而同样作为非义务教育的学前教育,几乎被遗忘。这样的政府监管以及投入,如果不出现“入园难”“入园贵”“天价幼儿园”,倒是奇怪。

《教育》旬刊:有人提出将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中,您怎么看?

顾明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一组数据:2007年,全球幼儿教育毛入园率为37%,其中有3/4的国家达到了75%以上,中国为40.75%。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有人担心财政支出太大,国家负担不起。但据测算如果生均教育成本中,财政投入达到50%,就能够实现基本型学前教育。达到70%以上,就能够实现改善型和发展型的学前教育。这样的财政投入在现阶段是可以承受的。将学前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充分挖掘学前教育经费筹措渠道,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并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多渠道保障学前教育的投入,我是非常赞同的,但对将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中来,似乎并不妥当。

《教育》旬刊:您觉得不妥当表现在哪些方面?

顾明远:义务教育有三个最基本的特征,分别是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由政府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通过建设标准化的幼儿园、配备充足的师资,为学龄前孩子提供免费的学前教育,是有可能实现的,也是政府促进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但义务教育的强制性、普及性特征,延伸到学前阶段并不合适。

信力建:学前教育应多途径投入

信力建,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常务理事,《看世界》杂志名誉副社长,香港孔教学院终身荣誉院长,凯迪企业家理事会会长,中山大学、四川大学、肇庆教育学院客座教授。

《教育》旬刊:您怎么看待当前国家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

信力建:国家财政学前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学前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总量的比例一直在1.2%到1.3%,直到2010年才突破1.5%,而世界平均水平是3.8%。2013年中央财政在学前教育投入352亿元,只是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经费的“零头”。同时,学前教育经费还存在区域、城乡、省际、园际分配不均的问题。对于此种状况,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学前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的投入,提高学前教育师资投入,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

《教育》旬刊:增加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还有哪种途径?

信力建:学前教育应走普惠之路,而且,政府应当在这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既符合学前教育办学规律,又能切实落地的“普惠”措施,是实行学前教育券制度,即给每位适龄儿童发放同样额度的学前教育券,幼儿可用学前教育券去选择上任何幼儿园。这确保每个幼儿获得的政府补贴基本一样,而且可以通过幼儿选择幼儿园,促进幼儿园平等竞争——把教育券发给受教育者,这也就把选择、监督、评价教育权利交给了他们。

《教育》旬刊:您认为幼儿园可以有哪些存在形式?

信力建:按照目前幼儿园的发展趋势来看,可以预想未来的幼儿园将在合理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纯公办幼儿园,即类似越秀区的做法,政府保障贫困、弱势等群体的教育权利,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专门收纳这些家庭的孩子,这是作为政府的责任和义务。第二类是慈善群体的半公益半收费形式,政府鼓励有条件的慈善机构、基金组织办慈善幼儿园,或者在社区开办托儿所等,政府给予适当的津贴或政策,由他们再收纳一部分家庭条件一般的幼儿。第三类是纯民办幼儿园,政府不做干预,或可以收取租金的方式,把小区配套幼儿园等放开给民办机构去办。民办幼儿园提供特色化教学,提升教育质量,完全按照市场化的模式运作。因此,如果各地能够达成共识,以或承担、或扶助、或放开的方式,使这三类幼儿园分类清晰、各司其职,其效果或将令人满意。

猜你喜欢

旬刊入园公办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亚运城再添一所公办学校! 广铁一中天峰中学落成启用
十年同行
关于公办养老机构深化改革的思考
母 爱
陕西筹措15亿元缓解“入园难”
长沙严禁公办中小学接收择校生
宝宝入园巧加餐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
中国创办最早的语文期刊之一 中学语文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