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中渗透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2014-06-04潘琳
潘琳
摘 要:职业素养是劳动者胜任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显性的技术层面和隐性的精神层面两个方面。目前我们的职业教育往往着重于被教育者职业技术技能的提高,而在精神层面的职业素养教育相对薄弱,造成中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较差。本文分析了中职生职业素养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中职学生 职业素养 培育
笔者认为职业素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精神层面的职业情感,如职业态度、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另一个是技术层面的职业技能,如职业技术、职业行为习惯。
这两块内容就其在现代社会就业中的重要性而言,职业情感素养的重要性远大于职业技能素养。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我们的职业教育,是根据市场和岗位需求,以取得上岗资格为目的的教育,对精神层面的职业素养相对薄弱,造成中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较差。主要有以下表现:爱岗敬业精神不够,缺乏主人翁精神;遵章守纪方面有待提高,迟到早退现象比较多;对企业忠诚度不足,很多学生会经常跳槽;工作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尊重体谅他人;安全意识不够。
一、造成学生职业素养低下的原因
1.学校的职业素养教育途径单一、缺乏活力
目前各类职业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政治思想课来实现。《经济政治与社会》《生活经济与就业创业》《职业道德与法律》等德育课程关于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的内容,可比较全面、系统地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职业活动对从业人员的规定和要求,对学生全面的职业素养教育奠定基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些课程脱离真实的职业情境,没有与真实的职业技能教学相结合,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需要的是身边的事例,最好看得见、听到过,需求和现实的落差,导致学生上课的课堂效果不理想。因而培养职业素养的最好环境应该是专业课堂。二是通过班会课实现。但班会课的教育往往是就事论事,不成系统,职业性不高,而且有许多班主任老师多是文化课教师,对专业了解不够,在职业素养教育中有很大的局限性。
2.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大于学校教育的作用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但是思想建设、法治建设并没有同步跟进,这些都导致了社会思想、价值观的多元发展,特别是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但同时也给部分学生带来了迷茫,如果不加以引导,他们就不能认清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片面夸大消极作用,扭曲价值观,造成理想信念的空虚。学生往往先于教育者接受到社会各界良莠不齐的信息,所以容易形成在校生职业素养教育滞后的局面。
3.学生自身的素质良莠不齐
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目前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是义务教育中偏下的学生,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相对较差,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动力,不思进取。另外在义务段教育中并没有涉及职业启蒙教育,造成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较差,许多学生在填写入学志愿时,对职业一无所知,对所谓的职业规划更是无从说起,造成部分学生的职业兴趣差。另外现在学生独生子女较多,一些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如何加强中职生职业素养教育
新课程将课程(学教)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逐步形成科学的过程与方法的动力,它对前两个目标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对于中职学校而言,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落脚点就应该是职业情感、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
1.提倡大专业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职业兴趣
现在的学生在高一入学之前,对所学专业并不了解,所谓志愿完全是听从家长意见,或者是随其他同学的想法,对专业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每一位专业课教师都要有大专业意识,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所教的不仅仅是一门专业课,更是一个大专业,上课首先要从大专业的角度出发,努力营造专业氛围,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例如数控专业学生在一年级时首先接触的专业课是机械制图,但作为一个机械制图老师,不能局限于机械制图专业课,而应从整个机械数控专业角度出发,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实物等多种形式,并结合当地企业的实际情况,介绍本专业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明确本专业在校期间需要完成的课程以及需要达到的技能要求。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意识到自己是在职业学校学习,能充分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都能清晰勾画自己的职业蓝图。
2.适当引入企业文化,提升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能把学生定位在一个农民工,而是一个技术工人,所以必须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企业,通过了解企业让学生树立职业信心。企业文化是一个很热的词。但企业文化到底是什么?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平时要注意了解相应的企业情况,尤其是本行业知名企业以及当地的知名企业情况,平时在课堂上穿插一些企业文化知识,如企业的发展规模、企业的用工情况、企业职业的工资水平、企业的管理模式等等。虽然这些知识不能完全称之为企业文化,但比现在所谓的企业文化进校园,贴几句标语、挂几张企业的照片或者几幢冠有企业名称的教学楼,要丰满许多。这些实实在在的企业相关的知识不仅让学生了解企业,从而了解自己的职业,还能了解自己的定位。例如目前所有的中职学校实训室管理都开始运用7S管理模式,但是并没有多少老师真正向学生说明7S管理模式的历史以及它真正的作用,只是把它当做大扫除,笔者曾经在自己的课堂上花了整整一节课时间来向学生阐述日本丰田公司以及它的7S管理。另外笔者有意识地在课堂上讲企业劳动管理的基础知识,让中职学校的学生意识到自己与农民工的区别。
3.创造职业情境,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说简单点,就是从职业的角度去考虑做任何一件事情。有一个故事:一个屠夫无论看到什么动物,总是盯着它的脖子,朋友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在想从哪里下刀最好。这就是一个职业意识。在现代经济活动中,职业意识主要有质量意识、顾客意识、成本意识、服务意识以及交货期意识等等。
专业课教师在上课时,要有意识地创造一些职业情境和职业场景,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例如机械专业车工老师在实训操作课,通常都是单人单件,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工件,这在流水线作业中行不通。因此教师要换位思考,模拟企业生产,让一个小组做一批工件,每人做一道工序,最后对整个小组进行评价,以此增加学生的成本意识、合作意识和质量意识。服务专业的学生更是要通过情境教学加强顾客意识和服务意识的训练。如老师可以让学生实地考察当地某旅游景点,然后在把景点做成PPT,让学生模拟导游工作,一个学生做导游,一批学生做游客,通过模拟导游训练,培养导游的顾客意识和服务意识。教师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比如在导游课,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仅要评价做导游的学生,更要评价做游客的学生,引导学生思考真正一个游客会有怎样的想法,怎样的要求,以此训练学生如何从顾客角度考虑做好服务工作。
4.严格要求规范操作,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笔者曾在课堂上看到一个汽修专业的学生在拧一个螺母时,拧不动就把脚踩到扳手上用力蹬,也曾看到过机械专业的学生,把卡盘钥匙插在卡盘上就离开机床。这些行为都是不良的职业行为习惯,这些行为细节会让我们的学生显得不够专业,从而影响学生的就业形象。专业课教师上课时,要严格要求学生进行规范操作;如电工专业教师就该明确学生在剥线时的保留长度,电工工具摆放位置,工作台整理规范,服务专业学生托盘手势应该怎样、餐具距离是多少、餐具摆放的秩序是怎样的,甚至是一个眼神都要在教学中体现。只有长期的严格要求,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5.加强契约精神教育,促进职业道德生成
契约精神即为反映契约关系及其内在原则的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是一种重视规则和尊重规则的意识。契约精神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思想文化基础,也是职业道德的思想文化基础。契约精神其实是对契约的一种敬畏,其作用甚至是远远地超出了道德对于人们的影响力和约束力。但不得不承认,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人民的思想意识中确实缺少契约精神。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要注意正面教育学生契约精神的形成,注意收集一些正面的故事,并想方设法把这种契约精神融入到专业课堂中,促进职业学校学生生成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道德。
总而言之,职业素养的养成不是说教就能完成的,更多的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很难想象,一个不尊重职业、没有职业道德、没有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缺乏职业意识和职业信仰的老师能教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学生。落实“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最重要的是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职业态度及人格魅力。教师要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正确的职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德友.建设职业化实训室文化环境,提升学生职业素养[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1).
[2]叶振忠.ISO9000思想在电子工艺实习中的应用[J].实验室科学,2010(12).
[3]余祖光.把先进工业文化引进职业院校的校园[J].职业技术教育,2010(22).
[4]刘方博.法制社会下的契约精神研究[M].四川:成都理工大学,2011.
(作者单位:安吉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