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国土资源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新做法
——以建德市大同国土资源所为例
2014-06-04建德市国土资源局马聿浩
建德市国土资源局 马聿浩
2013年4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根据部署,中央带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于2013年6月正式启动。活动紧紧围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按照习总书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在中共全党深入开展。
自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大 同国土资源所根据省厅、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在规范化 国土资源所标准化建设的成果上,创新基层国土管理的 服务模式,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得到了所 辖乡镇政府和村民的一致好评。
配合乡镇大走访
一、转型便民服务窗口
大同国土资源所工作人员在认真学习上级领导相关讲话精神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书籍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三思三学三增”大讨论,提升了全体工作人员的精气神,一致坚持“以诚意迎满意,以耐心博真心,以主动换互动,以高效取成效”的方式来优化服务质量。在所里原有的便民服务窗口基础上,转型成开放互动式的服务模式,接纳上门的群众“走进来”,越过便民窗口的柜台栏,面对面坐在沙发上进行交流。这种模式的沟通区别以往办公人员和上门群众之间的柜台鸿沟,更能拉近心与心的距离。空调、饮水机、电脑、眼镜等硬件一应俱全,各种规章制度、审批流程、分管人员职责贴上墙,细化的办事指南、明白卡等随手可得,温馨的接待窗口成为预约服务、信访接待的主阵地。
二、精细标准服务程序
大同国土资源所将“首问责任制”和“一次性告知制”合并,对于群众来办理的事务由首问的接办人员负责到底,进行一条龙服务,包括对上的沟通,平级的协调,直到事务办结。这种“一人办、一次清”的制度要求全所工作人员都具备更高的综合业务知识和协调能力,既给办事群众节省了时间成本,又提高办结效率。常用的各类申请表格、证明文件、协议范本都井然有序的供群众自取,同时免费提供复印打印机,大大节约了群众的费用开支。对其办理的农户建房审批、设施农用地审批等业务,在接受申请后,根据审批的流程,将所需要的材料、程序以纸制件的形式一次性告知服务对象,杜绝让群众反复跑“冤枉路”的现象。
三、推行特色服务模式
(一)大同国土资源所率先完成对所辖乡镇各行政村便民服务中心的对接工作
成立了以所长为负责人的对接小组,各片国土员联系负责对接管辖范围内的所有村级便民服务点。梳理了服务的对接内容:农村私人建房用地申请、农村使用临时用地申请、设施农用地申请、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明确了对接职责:土地管理法律规章、政策的宣传、咨询和解读,对接内容中各项申请的审核工作。并将相关的程序和材料内容和对接情况,以“办事须知”的形式公示在市局门户网站上,方便群众上网查阅,做到足不出户,亦能了解情况。
(二)试行免费全程代办的电子办公
大同国土资源所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手机联系号码、监督方式、QQ号码和邮箱、微信等多种沟通方式都以便民告知牌、名片、联系表的形式放在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对电脑等电子类产品精通的
村民可以直接以网上的方式和国土员进行交流,咨询和办事,结合村级代办,能确保进一次国土所就完成业务的全部流程。村民既可以电话预约服务,也可以通过村级代办员和国土员进行电子办公,避免了跑到国土所可能还碰到国土员下村的情况。
(三)有条件地列席村民会议
结合第二批党的群众教育路线实践活动,大同国土资源所根据多数行政村的要求,各片国土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列席村民大会。这种新的模式,拓宽了便民的服务渠道。在村民大会上,可以对群众进行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知识讲解、政策解读;可以直接听取基层老百姓在土地管理方面的“微心愿”;可以广泛接纳他们的建议;可以对现场能解决的问题及时处理。同时,也能够增加一次对村干部国土业务知识的培训机会,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工作中特有的引领作用。
(四)包干三个村,“三无户”先行开通绿色通道
大同国土资源所在和乡镇配合的基础上,结合乡镇“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的进驻访活动,包干三个试点行政村(大同溪口村、盘山村、富塘村),对其中的“无房户、危房户、住房困难房”进行上门服务,开通绿色通道。在大走访过程中,大同国土资源所出动便民服务车下村巡查、宣传,将群众一般要办的审批程序制成书面材料,在村公示栏和显著点进行张贴。进入农户家中走访时,了解他们的困难,并记录在“民情日记”当中,并在一定期限内给予电话反馈。对三个试点村内的82户“三无户”,全所人员放弃周末休息时间,一户一户走访,了解他们建房的时间、建房的类型、所需的资金。在当年要申请建房的“三无户”,由国土员亲自上门办公,帮忙填写申请材料,全程代理。碰到特殊的地质灾害户和严重的危房户,特事特办,把群众生命财产放在首位,开通绿色直通车,先行办理然后补齐材料,以解群众的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