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一座城市的千年传说
2014-06-04棱子刘娟摄影张林辉
文/棱子 刘娟 摄影/张林辉
1200多年前的嘉州城,城东有座山叫凌云山,凌云山下三江汇流,江水汹涌、波浪滔天,行船至此经常被吞没,人们说那里就好像个鬼门关。目睹时而被打翻的船只,时而漂浮起来的尸体,一心向善的老和尚海通再也坐不住了,于是下山化缘准备造石像以救生灵,普度众生。在走遍万水千山、历经千辛万苦之后,海通和工匠、徒弟们一起,经过90年的努力,终于在江边建造起一座举世瞩目的乐山大佛。从此,这个地方变得安然、祥和,焕发出新的生机,诗意满嘉州……
嘉州乐山亦乐水
在中国,但凡以山闻名的城市,人们都习惯冠之以“山城”美誉,以水闻名便是“水城”了。中国有山城、有水城,但两者兼具的恐怕只有蜀中嘉州了。“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州之胜曰凌云……”,此诗句是最好的解释。嘉州城现名乐山,虽以“山”为名,却既是“山城”,又是“水城”,同时还兼有“凤城”“龙城”“大佛城”等美誉。不仅乐山,而且乐水,所以四处充满了灵气,难怪南宋文人邵博评说:“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家乡眉山与乐山相邻。东坡年轻时,对乐山的风光也是颇为神往,作诗云:
少年不愿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颇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
远眺乐山大佛位于卧佛的心脏处
乐山之“山”,俊秀雄伟,远近闻名。且不说“云拥半岭雪,花吐一溪烟”的峨眉山了,仅三江合流处连襟而存的乌尤山、凌云山、东岩山三山,就足以让人叫绝。那看似普通的三座山,连在一起竟巧妙地成了个硕大无比的“巨型睡佛”,举世无双,吸引朝拜者无数。
三山之中的凌云山,又因拥有世界最大的石刻弥勒佛——乐山大佛而闻名天下。有诗云:“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此诗赞的就是凌云山。如若泛舟江中,往凌云山一看,看山似佛、看佛似山的神奇感足以让你陶醉。
更令人称奇的是,远看乐山大佛,好似正好端坐在巨型睡佛腋部的深坳处,有人说这正好应验了唐代雕佛者寓意的 “心即是佛”和古代民间“圣人出于腋下”之说。“佛中有佛”的奇特景观在这里成为现实。
三江汇流
凌云山旁的乌尤山,仅名字就颇有考究。“乌尤”二字的由来,一说是因山形似乌牛突出水中而被古人称作“乌尤山”。到宋朝时,诗人黄庭坚觉得不雅,便改名“乌尤山”,取意此山竹树茂盛,墨绿尤甚。另一说是因山中有唐时铜铸观音菩萨的化身“面然”,也称“乌尤大士”的佛像,故名“乌尤”。
此外,乌尤山还有一个名字叫“离堆”,也称青衣别岛。“离堆”之称,与两千多年前蜀守李冰治水有关。据《史记·河渠书》载:“蜀守冰,凿离堆以避沫水之害。”由于乌尤山处于岷江、大渡河(沫水)、青衣江三江汇流处,沫水自西而来时,水流十分湍急。为了分洪减煞水势,通正水道,李冰在凌云山和乌尤山连接处开凿麻浩溢洪道,引部分江水绕乌尤山而下,便使乌尤山成为了水中孤岛,也就是“离堆”。
乌尤山绿树环绕,四面环水,远远望去犹如一颗碧绿的翡翠,镶嵌在波光粼粼的江水之上。诗人张船山作诗赞咏:
凌云西岸古嘉州,江水潺潺绕郭流。
绿影一堆漂不去,推船三面看乌尤。
东岩山虽不及凌云、乌尤雄伟,但作用却非常大。因为它构成了巨型睡佛的“脚板”,你说它能不重要吗?
其实,除了这三座山之外,乐山还有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峨眉山,以及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六洞山、摩尔山、菩提山等等,真可谓“蜀国多仙山,秀甲在乐山”。被青山温柔地拥抱,乐山能不“乐山”吗?
再说“乐水”。从西北雪山流淌而下的大渡河在乐山城外与碧波粼粼的青衣江汇合,又绕到城东,汇入到滚滚岷江之中。三江环抱,不仅推出了一座“山城”,更推出了一座“水城”。乐山风光以水胜,因此就有了“山水在城边,城在山水间,四围青山护郭,三面碧水绕城。可居可游,入诗入画,嘉州殊胜之处耳”之说。
乐山水源丰富,早在5000—10000年前,三江流域沿岸就有了先民活动。公元前2000年左右,该地区出现了铜制器具。公元前600年前后,以鳖灵为首领的开明氏部族开始定居青衣江流域,在此繁衍生息,开垦荒地。
直到公元前256年,乐山才有航运历史。当时,李冰组织乐山人民凿断凌云山崖,开出引水渠道。从此,岷江、大渡河在乐山一带的水上航运逐步发展起来。直至北周保定四年(公元564年),乐山已成为川西重镇,一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到隋朝,乐山已能造黄龙大船,由此成了四川江河沿岸的重要造船基地。
被三江环抱的乐山城自古水运发达。夹江的宣纸、嘉定的丝绸、五通的盐、川南的木材、犍为的煤炭等货物,都从水路源源不断地运出。商贾云集,文风颇盛,诗酒风流。诗人李白、苏轼、陆游都曾到这里,留下了动人的诗章。
①②乐山大佛通高71米,肩膀的宽度是24米,头的直径是10米,耳朵有7米长,嘴巴和眼睛的长度是3.3米,眉毛和鼻子的长度是5.6米,颈高3米,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的宽度是8.5米,头上的发髻有l021个,神态庄严,气势雄伟,仅一只脚的脚背就可围坐十人打麻将。
在乐山,还有被誉为“小西湖”的五通桥,被誉为天然氧吧的佛光湖。水之外,还有沫若故里沙湾,有特色古城罗城、嘉定坊,有规模宏大的千佛岩,有“中国百慕大”峨边黑竹沟,有以怀旧为主题的犍为小火车以及那山高林密的大风顶自然保护区……
被青山绿水环绕,“乐山”、“乐水”的乐山,人一定会乐此不疲。
乐山大佛和它的美丽传说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带领群山来,挺立在江边。”凡是到乐山旅游的人,一定会到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汇流处瞻仰乐山大佛。这座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竣工于唐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的大佛是依凌云山栖鸾峰临崖峭壁开凿的一尊弥勒坐像,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石刻坐佛像。它通高71米,肩膀的宽度是24米,头的直径是10米,耳朵有7米长,嘴巴和眼睛的长度是3.3米,眉毛和鼻子的长度是5.6米,颈高3米,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的宽度是8.5米,头上的发髻有l021个,神态庄严,气势雄伟,仅一只脚的脚背就可围坐十人打麻将。
说来也怪,乐山大佛是在质地疏松的红砂岩上雕刻而成的,为何历经1200多年风雨后,依然风雨不动安如山?据说,这其中的奥妙在于它巧妙的排水系统。据资料显示,在大佛身后,有左右相通的排水洞穴,可以避免山泉对佛像的浸蚀。大佛头上发髻的第4层、第9层、第18层也各有一条排水道与佛体衣服折皱连成了一张排水渠道网,这就避免了雨水对佛体的浸蚀。
海通法师像 摄影/宋明刚
可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无论排水系统多么良好,大佛或多或少也会遭遇一些破坏。因此,对乐山大佛的保护和维修,各个朝代也都非常重视。到目前为止,政府已对乐山大佛进行了7次大型维修。而每次都会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看来,这个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等殊荣为一身的乐山大佛,俨然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一笔宝贵财富。
这笔宝贵财富究竟是谁创造的?它的创造有何意义?有资料记载,开凿乐山大佛并不是单一的某种意义,而是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民间宗教信仰有关。当时在中国汉地特别盛行弥勒信仰,由于当时政局不稳、战争连绵,给百姓的生活和社会安定带来了很大不便,人们希求有一个和平安详的太平世界,而弥勒佛是未来佛,是太平盛世的像征。因此,弥勒信仰在魏晋南北朝时,已发展到颠峰状态,隋唐的弥勒信仰固然不如弥陀信仰流行,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所奠定的基础上,弥勒信仰在隋唐的净土思想中仍有相当的势力,随着“弥勒佛将来下生”等观念的流传,弥勒信仰在隋唐仍保持了一席之地。由此可见,乐山大佛的开凿与这个时期盛行的弥勒信仰有很大关系,这或许就是乐山大佛当时开凿的历史意义和宗教内涵所在吧。
关于乐山大佛的开凿,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据说当年,乐山城东岸的凌云山下,三江汇流,江水被凌云山给挡住了,以致江水碰撞岩石的浪花往往溅起好几丈高,行船至此经常被吞没。于是,此地像个鬼门关。
为了消减水患,造福民众,唐朝初年,居住在山上凌云寺里的一个老和尚海通,便不辞辛劳、广募善款准备凿石造像。没想到等他化缘归来开始带领工匠、弟子一起开工造佛时,却被嘉州一个爱财如命的官吏打起了歪主意。为了让海通交出化缘造佛的银两,这位官吏竟带着官兵来到凌云寺大声吼道:“胆大的和尚,你修建大佛,不先报官立案,目无王法,罚你银两一万两,限三天交齐。”海通听后,很是淡定:“大人,修建大佛是为了镇压三江水怪,解除百姓苦难,这银子是我化缘来修建大佛的,不能动啊!”见海通稳起不变声色,官吏便大声恐吓:“要是不交钱,就剜去你的眼睛。”他以为海通大师会怕剜去眼睛,就会乖乖交出银子。谁知话刚落,海通竟面不改色地说:“我宁愿把眼睛剜去,也不能动修建大佛的钱!”语毕,就自己剜去双眼,端在盘子里向那官吏走去。后来,海通快圆寂时,大佛还没有完工。他就将几个弟子和石工们叫到床前,叮嘱他们一定要继续造大佛。为了完成师傅的嘱托,他的徒弟们就领着大家继续建造大佛。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经过九十年,乐山大佛终于巍然挺立在了江边。
乐山大佛之所以世界称奇,可是耗了海通大师不少功力。相传,乐山大佛开凿前,海通大师是打过不少“草稿”的。乐山大佛不远处的平羌大佛就是其中之一。话说当年,海通励志要修一座举世无双的佛像。为了实现梦想,他开始从家乡贵州一路步行到成都,又从成都乘船到嘉州,试图选择一个好地方造佛。船入犁头峡口时,突然江水暴涌,江面陡然升高。海通的船东簸西颠,不几下就被掀翻了。也算命大,他被当地船工救了起来。
船工们告诉他,这峡口处有个水妖在作怪,经常打翻船只。见峡岸风光秀美,峭壁千仞,正是造佛像的好地方。海通灵感一来,决定在此依山凿佛镇水妖。于是,找来石匠,一合计,就迅速动工了。可刚打头一凿,一个自称是当坊土地的红胡子老汉便气势汹汹找来,质问海通为何不烧香就开山动他的石。这土地生前就是个贪官。他发现在人间用的行贿手段,在阴间也行得通,于是就买通了判官,向阎王老子求情。昏庸的阎王听信了判官,不但没给他任何处罚,还封他当了犁头峡土地。见海通在他的地盘上修佛不送钱财,就敲诈来了。
凌云九曲栈道 摄影/宋明刚
谁知海通是个正直人,就是因为看不惯人世间那些乌七八糟的事情,才出家当了和尚的。现在土地竟然要勒索他修佛的钱,他十分气愤,义正言辞地说:“要钱没有,要脑壳有一个。”土地讨个没趣,心头暗骂道:“好个秃驴,竟敢得罪我,好吧,我就只让你修个佛脑壳算了。”于是对海通说:“不交地皮钱也行,但限你在明晨鸡叫前完工,鸡一叫我就要封山了。”
海通毫不在乎地说:“好吧,明日鸡叫前完工。”
海通和石匠们连夜赶工,很快,佛头就出来了。土地一见心慌了,心想,海通的本事真不小,照这样凿下去,鸡叫前是凿得成的。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赶忙找到河对面山上那只石公鸡帮忙。正当海通和石匠们凿得起劲时,石公鸡叫开了,方圆几十里的公鸡也糊里糊涂地跟着叫起来。这样,犁头峡崖上就只凿了个大佛头像。
离开犁头峡后,海通继续沿江而下,终于在嘉州的凌云山找到了一块佛国宝地,修造了流芳百世、名震遐迩的乐山大佛。至于海通大师打了多少“草稿”才铸就了今日的乐山大佛,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清楚的是岷江流域大佛多。除平羌大佛外,还有双齐大佛、夹江千佛岩等等,这些或许都与海通的“草稿”有关!这是猜测。
对大佛极度信仰,不少人还赋予了大佛几分灵性。网络上流传的一个段子就颇有意思,其大意是说乐山大佛能显灵,能感知人间的喜怒哀乐。如果遇上我国发生灾难,大佛就会默默流泪,而如果遇上国家发生了喜事,大佛则会慈祥地露出微笑。据说1962年,我国遇上百年难遇的三年自然灾害,饿死的人数以万计,不忍看这人间的悲剧,大佛就痛苦地闭上了眼睛,潸然泪下。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大佛也是面露怒色,再次闭眼流泪。而到了2000年,遇上我国发生了两件大喜事,即成功加入WTO、北京奥运会申奥成功,大佛佛头竟神奇般出现了佛光,吉祥众生。
关于大佛显灵的说法,我们不作任何解释,权当是听了段“龙门阵”吧!但乐山人对大佛的敬仰之情却是实实在在的。据说,在各地竞相修建高楼的今天,每个城市都在比谁的高楼更高。而乐山的建筑,再高也不过71米。这并不说乐山人没钱修更高的高楼,而是他们对大佛太崇敬,所以有了个不成文的规定,建筑再高也不能有大佛老爷高。
让舌尖跳舞的乐山美食
毫不含糊,一个旅游名城的名胜古迹一定是与特色美食绑定在一起的。这不仅能让人在大饱眼福的同时,还能大饱口福。在乐山这样乐山乐水的快乐天堂,特色美食更会让你乐上加乐。乐山美食种类繁多,且颇具特色,素有“食在四川,味在嘉州”之美誉。
嘉州墨鱼便是其中之一。由于墨鱼体色如墨,固有“墨鱼”之称。《乐山县志》载:“墨鱼产于大佛,春初上至龙泓,下至乌尤,方产子时,渔人以火照之则不去……味极肥美,今四时皆有。”关于嘉州墨鱼,还有好几个传说。一说是东晋的郭璞在乌尤山注《尔雅》,墨水滴入江中,鱼吃后身体变黑而成了墨鱼。北宋的苏辙有诗为证:“云有古书生,此地苦注书。至今江上鱼,顶有遗墨处。”所谓书生是指东晋人郭璞。第二种传说则将这位请鱼吃墨的先生变成了苏东坡。清代一诗人在《嘉州竹枝词》中说:“东坡遗址未全荒,洗砚池水留一塘。三月初三踏春浪,人人争买墨鱼尝。”所以世人又将嘉州墨鱼称“东坡墨鱼”。第三种传说是最为有趣的。说有师徒二人比赛造佛像,以一夜为期。师傅在夹江千佛岩凿了千尊佛,徒弟到凌云山只凿了一尊,但回来看了师傅的佛像说:“千尊佛,万尊佛,赶不上我大佛的一只脚。”师傅不信,跟徒弟到凌云山一看,被眼前这尊巨型大佛惊呆了,气得他把墨斗甩进了岷江中,河水被染黑,鱼吃了浑身变黑,便成了墨鱼。
有人说,吃嘉州墨鱼,不仅能吃出乐山的味道,更能吃出乐山的文化。除嘉州墨鱼之外,西坝豆腐也是乐山名菜之一。西坝豆腐白如玉、细若脂,通过烧、炸、炒、熘、蒸、拌烹饪出360多种菜肴,荟萃成精妙的豆腐宴席,让人惊叹不已。所以,人们都说,不吃西坝豆腐就等于没到过乐山。
新建的乐山大佛博物馆,馆藏了许多关于乐山大佛的资料,是深入了解乐山大佛的最佳去处。
说到乐山美食,乐山麻辣烫绝对不能“缺席”。它不仅是乐山传统美食的代表,更是乐山人豪爽性格的代表。麻辣烫的佼佼者主要集中在乐山市五通桥区,其中以牛华镇最多,可以说此地是吃麻辣烫的天堂。
当然,乐山跷脚牛肉也很出名。发源于乐山苏稽镇的跷脚牛肉是乐山源远流长的地方名食,汤色碧清、香味绵长、牛杂嫩脆。它最大的特色就是吃法的多种多样。
如果郭沫若老先生还在,他一定会为你推荐一道让人流口水的乐山白宰鸡。关于白宰鸡,郭沫若先生在《我的童年》一书中回忆说,1906年从城区小十字附近店铺买来白宰鸡下酒,赞道“嘉定城的白宰鸡是最有名的”,“ 白宰鸡是可口的佳肴”。
乐山美食,还有很多很多。乐山钵钵鸡、豆腐脑、珍珠圆子、甜皮鸭、珍珠鱼、豆腐干夹萝卜丝……不胜枚举。在乐山乐水之后,品尝这些特色美食,相信你一定会过嘴不忘、乐而忘返。
乐山大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