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奉化市近10年围产儿死亡情况分析

2014-06-03林琳敏

上海预防医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围产期孕产妇流动人口

林琳敏

围产儿死亡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及围产医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为了解本地近10年围产儿死亡情况及影响因素,我们对2003—2012年监测的围产儿死亡情况及死因作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2002年10月1日—2012年9月30日,奉化市各分娩机构上报的围产儿死亡监测资料。

1.2方法

1.2.1定义根据WHO公布的围产期I的标准,即妊娠满28周或出生体重≥1 000 g或身长达35 cm,至出生后7 d死亡的胎儿和新生儿,包括死胎、死产及早期新生儿死亡。

1.2.2评审由专人对各分娩机构上报的围产儿死亡个案及各类报表进行审核,定期进行质控,每半年召开围产协作组会议进行评审分析。

1.2.3分组将10年来的围产儿出生及死亡监测资料分为两组,2003—2007年为A组,2008—2012年为B组,将A、B两组进行对比分析。

1.3统计学处理

对有关数据录入Excel进行统计,以上年的4季度至当年的3季度为一个统计年度。

2结果

2.1围产儿死亡率及构成

3讨论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 各地的围产儿死亡率均逐步下降。近年来我市加强围产保健质量管理,建立和健全围产保健和产科医学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加强产科与儿科协作、临床与保健合作,实施高危病例专案管理,推广新生儿窒息复苏、胎儿宫内监护等适宜技术,提高产前诊断及筛查能力等一系列干预措施。近10年来围产儿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年平均死亡率为8.06‰,低于陈静等[1]报道的11.5‰;后5年平均死亡率明显低于前5年,2012年最低,达到4.99%,逐步接近上海5.02‰的水平[2]。本文统计资料显示,我市的围产儿死亡仍存在下降空间,要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管理。

3.1加强外来流动人口的围产期管理

10年来,我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围产儿死亡率显著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本地人口。流动人口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常常无产前检查或做不定期不规范产检。本文资料显示,流动人口的围产保健接受率和规范产检率明显低于本地人口,孕期建立围产保健册的只有33.50%,明显低于本地人口的94.70%。因此,要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必须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一是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将其纳入本地孕产妇管理网络,实行“首查建册、追踪随访”,进行动态管理;二是把流动孕产妇保健管理纳入当地基本公共卫生免费服务范围,建立完善危重贫困孕产妇儿童救助基金,减少因经济原因放弃救治的情况;三是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及时取缔非法接生点;四是加强宣传力度,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广泛宣传围产保健重要性,增强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

3.2重视出生缺陷的综合防治

本文资料显示,出生缺陷是我市围产儿死亡的首位原因。出生缺陷病因前3位分别是先天性心脏病(先心)(27.6%)、神经管畸形(25.9%)、消化道畸形(13.8%)。虽然目前对于绝大多数出生缺陷都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很多出生缺陷至今原因不明,但大多数出生缺陷有胎儿解剖结构异常的表现,超声影像作为应用最广泛的的产前诊断技术,是诊断胎儿畸形的首选措施[3]。同时,保健工作还应从婚孕期做起,加强对先天缺陷的预防,广泛开展婚前、孕前及早孕宣教、遗传咨询,孕前补充小剂量叶酸,提高产前筛查覆盖率,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3.3提高高危儿的综合管理能力

胎儿因素是我市围产儿死亡的第2位原因。胎儿因素包括早产、低体重、胎儿生长迟缓、胎儿宫内窘迫等,是引起死产、早期新生儿死亡的首要原因。新生儿疾病作为围产儿死亡的第3位原因,占早期新生儿死亡的35.20%。因此,要提高围产期服务质量,做好高危妊娠管理,预防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娩出;同时要提高助产机构及人员的早产儿护理及救治水平,降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死亡率;要加强产时保健,正确处理产程,防治胎儿窘迫;要加强产科和新生儿科的结合,积极加强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窒息抢救质量,加强窒息抢救成功后新生儿的管理,以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

4参考文献

[1]陈静,夏颖丽,关艳梅,等.北京市朝阳区924例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35):5211-5212.

[2]吴金芳,施君遥,顾婷婷,等.10年围产儿死亡情况分析[J].医学信息,2010,6:1358-1359.

[3]张燕妮,陈群,吕勇,等.15年间17 893例孕妇产前常规超声检查对胎儿畸形的检测结果与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9,7(5):5-6.

(收稿日期:2013-09-29)

围产儿死亡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及围产医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为了解本地近10年围产儿死亡情况及影响因素,我们对2003—2012年监测的围产儿死亡情况及死因作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2002年10月1日—2012年9月30日,奉化市各分娩机构上报的围产儿死亡监测资料。

1.2方法

1.2.1定义根据WHO公布的围产期I的标准,即妊娠满28周或出生体重≥1 000 g或身长达35 cm,至出生后7 d死亡的胎儿和新生儿,包括死胎、死产及早期新生儿死亡。

1.2.2评审由专人对各分娩机构上报的围产儿死亡个案及各类报表进行审核,定期进行质控,每半年召开围产协作组会议进行评审分析。

1.2.3分组将10年来的围产儿出生及死亡监测资料分为两组,2003—2007年为A组,2008—2012年为B组,将A、B两组进行对比分析。

1.3统计学处理

对有关数据录入Excel进行统计,以上年的4季度至当年的3季度为一个统计年度。

2结果

2.1围产儿死亡率及构成

3讨论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 各地的围产儿死亡率均逐步下降。近年来我市加强围产保健质量管理,建立和健全围产保健和产科医学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加强产科与儿科协作、临床与保健合作,实施高危病例专案管理,推广新生儿窒息复苏、胎儿宫内监护等适宜技术,提高产前诊断及筛查能力等一系列干预措施。近10年来围产儿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年平均死亡率为8.06‰,低于陈静等[1]报道的11.5‰;后5年平均死亡率明显低于前5年,2012年最低,达到4.99%,逐步接近上海5.02‰的水平[2]。本文统计资料显示,我市的围产儿死亡仍存在下降空间,要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管理。

3.1加强外来流动人口的围产期管理

10年来,我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围产儿死亡率显著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本地人口。流动人口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常常无产前检查或做不定期不规范产检。本文资料显示,流动人口的围产保健接受率和规范产检率明显低于本地人口,孕期建立围产保健册的只有33.50%,明显低于本地人口的94.70%。因此,要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必须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一是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将其纳入本地孕产妇管理网络,实行“首查建册、追踪随访”,进行动态管理;二是把流动孕产妇保健管理纳入当地基本公共卫生免费服务范围,建立完善危重贫困孕产妇儿童救助基金,减少因经济原因放弃救治的情况;三是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及时取缔非法接生点;四是加强宣传力度,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广泛宣传围产保健重要性,增强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

3.2重视出生缺陷的综合防治

本文资料显示,出生缺陷是我市围产儿死亡的首位原因。出生缺陷病因前3位分别是先天性心脏病(先心)(27.6%)、神经管畸形(25.9%)、消化道畸形(13.8%)。虽然目前对于绝大多数出生缺陷都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很多出生缺陷至今原因不明,但大多数出生缺陷有胎儿解剖结构异常的表现,超声影像作为应用最广泛的的产前诊断技术,是诊断胎儿畸形的首选措施[3]。同时,保健工作还应从婚孕期做起,加强对先天缺陷的预防,广泛开展婚前、孕前及早孕宣教、遗传咨询,孕前补充小剂量叶酸,提高产前筛查覆盖率,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3.3提高高危儿的综合管理能力

胎儿因素是我市围产儿死亡的第2位原因。胎儿因素包括早产、低体重、胎儿生长迟缓、胎儿宫内窘迫等,是引起死产、早期新生儿死亡的首要原因。新生儿疾病作为围产儿死亡的第3位原因,占早期新生儿死亡的35.20%。因此,要提高围产期服务质量,做好高危妊娠管理,预防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娩出;同时要提高助产机构及人员的早产儿护理及救治水平,降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死亡率;要加强产时保健,正确处理产程,防治胎儿窘迫;要加强产科和新生儿科的结合,积极加强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窒息抢救质量,加强窒息抢救成功后新生儿的管理,以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

4参考文献

[1]陈静,夏颖丽,关艳梅,等.北京市朝阳区924例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35):5211-5212.

[2]吴金芳,施君遥,顾婷婷,等.10年围产儿死亡情况分析[J].医学信息,2010,6:1358-1359.

[3]张燕妮,陈群,吕勇,等.15年间17 893例孕妇产前常规超声检查对胎儿畸形的检测结果与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9,7(5):5-6.

(收稿日期:2013-09-29)

围产儿死亡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及围产医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为了解本地近10年围产儿死亡情况及影响因素,我们对2003—2012年监测的围产儿死亡情况及死因作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2002年10月1日—2012年9月30日,奉化市各分娩机构上报的围产儿死亡监测资料。

1.2方法

1.2.1定义根据WHO公布的围产期I的标准,即妊娠满28周或出生体重≥1 000 g或身长达35 cm,至出生后7 d死亡的胎儿和新生儿,包括死胎、死产及早期新生儿死亡。

1.2.2评审由专人对各分娩机构上报的围产儿死亡个案及各类报表进行审核,定期进行质控,每半年召开围产协作组会议进行评审分析。

1.2.3分组将10年来的围产儿出生及死亡监测资料分为两组,2003—2007年为A组,2008—2012年为B组,将A、B两组进行对比分析。

1.3统计学处理

对有关数据录入Excel进行统计,以上年的4季度至当年的3季度为一个统计年度。

2结果

2.1围产儿死亡率及构成

3讨论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 各地的围产儿死亡率均逐步下降。近年来我市加强围产保健质量管理,建立和健全围产保健和产科医学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加强产科与儿科协作、临床与保健合作,实施高危病例专案管理,推广新生儿窒息复苏、胎儿宫内监护等适宜技术,提高产前诊断及筛查能力等一系列干预措施。近10年来围产儿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年平均死亡率为8.06‰,低于陈静等[1]报道的11.5‰;后5年平均死亡率明显低于前5年,2012年最低,达到4.99%,逐步接近上海5.02‰的水平[2]。本文统计资料显示,我市的围产儿死亡仍存在下降空间,要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管理。

3.1加强外来流动人口的围产期管理

10年来,我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围产儿死亡率显著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本地人口。流动人口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常常无产前检查或做不定期不规范产检。本文资料显示,流动人口的围产保健接受率和规范产检率明显低于本地人口,孕期建立围产保健册的只有33.50%,明显低于本地人口的94.70%。因此,要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必须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一是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将其纳入本地孕产妇管理网络,实行“首查建册、追踪随访”,进行动态管理;二是把流动孕产妇保健管理纳入当地基本公共卫生免费服务范围,建立完善危重贫困孕产妇儿童救助基金,减少因经济原因放弃救治的情况;三是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及时取缔非法接生点;四是加强宣传力度,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广泛宣传围产保健重要性,增强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

3.2重视出生缺陷的综合防治

本文资料显示,出生缺陷是我市围产儿死亡的首位原因。出生缺陷病因前3位分别是先天性心脏病(先心)(27.6%)、神经管畸形(25.9%)、消化道畸形(13.8%)。虽然目前对于绝大多数出生缺陷都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很多出生缺陷至今原因不明,但大多数出生缺陷有胎儿解剖结构异常的表现,超声影像作为应用最广泛的的产前诊断技术,是诊断胎儿畸形的首选措施[3]。同时,保健工作还应从婚孕期做起,加强对先天缺陷的预防,广泛开展婚前、孕前及早孕宣教、遗传咨询,孕前补充小剂量叶酸,提高产前筛查覆盖率,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3.3提高高危儿的综合管理能力

胎儿因素是我市围产儿死亡的第2位原因。胎儿因素包括早产、低体重、胎儿生长迟缓、胎儿宫内窘迫等,是引起死产、早期新生儿死亡的首要原因。新生儿疾病作为围产儿死亡的第3位原因,占早期新生儿死亡的35.20%。因此,要提高围产期服务质量,做好高危妊娠管理,预防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娩出;同时要提高助产机构及人员的早产儿护理及救治水平,降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死亡率;要加强产时保健,正确处理产程,防治胎儿窘迫;要加强产科和新生儿科的结合,积极加强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窒息抢救质量,加强窒息抢救成功后新生儿的管理,以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

4参考文献

[1]陈静,夏颖丽,关艳梅,等.北京市朝阳区924例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35):5211-5212.

[2]吴金芳,施君遥,顾婷婷,等.10年围产儿死亡情况分析[J].医学信息,2010,6:1358-1359.

[3]张燕妮,陈群,吕勇,等.15年间17 893例孕妇产前常规超声检查对胎儿畸形的检测结果与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9,7(5):5-6.

(收稿日期:2013-09-29)

猜你喜欢

围产期孕产妇流动人口
中西医结合治疗围产期细菌性阴道病疗效观察
剖宫产围产期护理干预对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观察
心理护理在改善孕产妇妊娠结局及产后抑郁情绪中的应用
基于双变量probit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
护理干预在预防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下分娩镇痛的不良反应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全程优质护理在自然分娩初产妇围产期的应用效果分析
湖南省长沙市危重孕产妇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围产期时间定义
数说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