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河南及重庆经济结构转型中的问题

2014-06-01魏耀淼杨书袖尹宇航

2014年45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产业结构

魏耀淼 杨书袖 尹宇航

摘 要: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就业结构阐明了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状况和变化特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然伴随着就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通过研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偏差分析对比得出广东、河南及重庆在经济结构转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偏离度;异致性路径

一、产业结构趋势判断

1.各省产业结构趋势判断

广东省GDP在1997年为7774.53亿元,到2013年上升为62163.97亿元,年均增长为14.87%。其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了7.7个百分点,降为2013年的4.9%,年均下降0.5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时升时降,由1997年所占比重47.6%出发,在2002年最低达到45.5%,在2006年达到最高50.6%,最终在2013年所占比重为47.3%,变化趋势较小最终下降了0.3个百分点,年均下降0.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一路狂升,从1997年的39.8%升至2013年的48.8%,上涨了9个百分点,年均上升了0.6个百分点。

1997-2013年河南省GDP由4041.09亿元上升为32155.86亿元,年均增长1653.8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了12.3个百分点,年均变化了0.7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起初增长缓慢,2004-2006有大的跳跃,之后2006—2010缓慢增长,达到比重最大值57.3,2010-2013缓慢下降至55.4的比重,最终增长9.3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體上增长3个百分点,中间经历波折,最终增长到32.0%,年均增长0.17个百分点。

重庆市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1375亿元上升为2013年的12657亿元,变化了11282亿元。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由21.9%变为7.9%,累计下降了14个百分点,年均变化0.87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时升时降,总体上呈增大趋势,但无第一产业变化明显,由1997年所占比重43.3%出发,在2000年最低达到42.4%,在2008年达到最高52.4%,最终在2013年所占比重为50.5%,最终上升了7.2个百分点,年均上升了0.45个百分点;1997-2013年来,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34.8%上升为41.6%,变化了6.8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425个百分点。

2.各省产值结构的对比分析

广东省一产所占比重低至4.9%,二产所占比重下降0.3个百分点,三产所占比重上涨9个百分点,二产所占比重小于三产所占比重;河南省一产所占比重虽下降12.9个百分点,仍高于10%,二产所占比重上升9.3个百分点,升至55.4个百分点,三产所占比重上升速度较为缓慢,仅变化了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仍占据主导地位;重庆市一产所占比重在2013年小于10%,共计下降14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上升了7.2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上升了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仍大于第三产业比重。根据工业化进程判断标准,广东省正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然而重庆和河南还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其中,河南省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并且第一产业比重仍处于较高水平。

二、就业结构趋势判断

1.各省1997-2013年就业结构趋势的判断分析

在这十几年间,广东省就业人数激增2415.78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由40.8%下降为23.0%,快速的下降了17.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从1997年的32.9%变化为2013年的41.9%,累计上涨了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总数稳定且快速增长,由1997年的26.3%上升到2013的35.1%,累计上升了8.8个百分点。

河南省就业人数在此期间共增加了1567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总数呈不稳定的变化,中间有升有降,最终减为2563万人,比重由60.4%降为40.1%,累计下降2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累计变化了10.9个百分点,由1997年的21%上升至2013年的31.9%,累计上升了1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总数呈现稳步增长趋势,占总就业人数的的比重由1997年的18.7%上升到2013的28.0%,累计上升了9.3个百分点。

重庆市就业人员总量由1997年的1719.43万人下降至2013年的1683.51万人,变化了35.9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下降迅猛,由58.3%下降为34.5%,累计下降了23.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总体呈现小幅上升趋势,1997-2013年占总就业人数比重由18.6%上升至26.9%,共计上升了8.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总数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占总就业人数的的比重由1997年的23.1%上升到2013的38.6%,累计上升了15.5个百分点。

2.各省就业结构的对比分析

广东省第一产业由最高比重迅速下降至三大产业就业比重的最低水平;第二产业波动上升至三大产业就业比重的最高水平;第三产业幅度波动不大,平稳上升至三大产业就业比重的第二水平。纵观河南省十几年来的就业结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有所下降,但最终仍处于最高水平;第二产业平稳小幅度上升;同时,第三产业同第二产业同步上升,到2013年,第二产业比重略高于第三产业,三大产业差距逐步降低。而重庆市,第一产业迅速下降,第三产业同步迅速上升,第二产业稳步小幅上升,最终第三产业处于三大产业就业比重的最高水平,第二产业处于最低水平。

三、对各省产业结构演进的审视

1.结构偏离度分析

我们通常用结构偏离度这个指标来衡量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是否处于均衡状态。且有:偏离度=产业结构比重-就业结构比重。当偏离度<0时,该产业的产业结构比重小于就业结构比重,说明该产业仍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劳动力应该向其他产业部门适量转移。当偏离度等于0时,资源得到了最优配置,该产业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在总量上处于均衡状态。当偏离度>0时,产业结构比重大于就业结构比重,该产业应当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使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与产业的发展相协调。

经调查可得各地第一产业偏离度均是负数,表明各省第一产业均存在剩余劳动力,即存在隐性失业。但它们的绝对值大小呈减小的趋势,说明,各省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逐渐对称,资源正处于向优化配置发展的过程之中。

第二产业各省的偏离度均为正数,表明各省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小于产业比重,应当吸纳更多劳动力。其中,广东省的结构偏离度逐年下降,到2013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而河南省和重庆市第二产业偏离度十几年来变化不大,仍处高位,说明河南省、重庆市应当吸纳更多劳动力,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

从第三产业来看,广东省的偏离度與河南、重庆相比居于较高水平,就业缺口弹性较大,应当吸纳更多的劳动力。重庆和河南自1997至2013年偏离度总体保持下降趋势,到2013年底已处于较低水平,就业结构相对合理化。

四、各省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异致性路径

广东省处于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实现了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发展迅猛,然而就业结构的变动还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三产业的就业缺口弹性巨大,因此,广东省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应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适当向第二产业转移。河南省地处华北平原南部,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第三产业仍不发达,因此,河南省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要显示出支柱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对河南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产业仍占有较大比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提高产能效益。重庆市自1997年直辖以来,产业结构得到了极好的优化,但相对广东省而言,第三产业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改造传统服务业,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用于增强重庆经济实力。就偏离度来说,河南和重庆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应大量向第二产业转移,适量的转移到第三产业。

参考文献:

[1] 张延平,李民生.广东省产业结构演进预测及发展战略选择[J].统计与决策,2010(5):95-97.

[2] 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统计年鉴[M].广东:广东统计出版社,2014.

[3] 肖伟伟,吴乐燕.广东省第三产业结构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3(10):79-79.

[4] 河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河南统计年鉴2014[M].河南: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5] 重庆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2014[M].重庆: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贵州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关系研究
我国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招生规模研究——基于产业、就业结构偏离理论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