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车座位资源不合理配置现象的分析和探究

2014-06-01陈果

2014年45期

陈果

摘 要:经济学的目的在于解决资源的合理配置,而资源的稀缺性导致的不合理配置非常常见。本文将人们在有剩余空位时选择与陌生人格一定距离坐的现象定义为“陌生人效应”。公共汽车、餐馆等公共场所由于“陌生人效应”导致的一些资源浪费常常发生。本文将对由于不相邻导致的剩余座位资源浪费现象展开分析和讨论,探寻原因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陌生人效应;座位资源;不合理配置

一、引言

核载30人的校车只上了20人,一对情侣走上来却已经找不到可以挨着坐的位置。这种现象在日常往返交通中非常普遍。

上车的人面对前几排相邻座位已经坐了一个人的情况下,会选择往后排走单独坐两个都空的座位中的一个。所以在人数达到核载人数一半左右时,车上几乎每排都分布着零散坐的人。位置,该资源剩余的都是不相邻的,而后面上的结伴的人就不能得到满意度更高的相邻座位。请别人换位是需要成本的,而且还有被拒绝的风险。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行为心理学家作为案例分析,但是现象的结果导致的资源没有最优配置,给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抛出一个问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合理的资源配置?有什么措施能解决问题和改善现状吗?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许多经济学问题不再只是简单的量的分析。经济学的核心研究词“选择”,也不是数据统计和处理能阐述清楚,而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心理因素。而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经济学家也开始将心理学的研究融入经济学的分析中。行为经济学,一门试图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融入标准经济学理论的科学也由此发展起来。标准经济学理论假定人的行为是理性的、不动感情的、自私的、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用卡尔布鲁内的话来说,“经济人即会计算有创造性并能获取最大利益的人,是进行一切经济分析的基础”。但是现实生活中,资源有时并不是按照经济人的假定而做出最有效地分配。人的行为所追求的远不仅限于此,他们还关注公平、互惠、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等许多其它方面。

戴庆敏在《影响学生就餐座位的选择因素调查研究》(现代教育管理,2013)中认为受人格化和防卫的心理对就餐位置的选择的影响,餐桌旁被留下的一至两个位置通常会放置书包等物品,而这些人格化的物件使得此群体的领域性得到凸显。当一张餐桌还有剩余空位,在座位富余的情况下却很少有人会选择在此就座。

这种导致陌生人效应的心理不仅体现在就餐座位上,在乘车上也有所体现。

三、正文

1.现象阐述

公交车票的乘客享有公交车乘坐权利,但是公交上是不一定有座位的,这种同样价格买来的不同资源(即站着或者坐着),是有上车先后来决定的(这里我们暂时不考虑让座情况),所以对每个人来说购买后享有的资源不等但是公平的。但是换做校车情况就有所不同了。校车上的座位是一种资源,凡是花了钱买票上车或者刷校车卡上车的同学和老师,都享有一个单位资源。但是单位资源因为其位置而有不同价值,乘客对不同位置资源的消费者剩余也是不同的。

情形1

喜欢靠窗还是靠过道,喜欢坐前面还是坐后面,可以由上车顺序来决定。假设单个乘客A、B、C、D对满足其偏好的座位条件的消费者剩余为2,复合条件时,消费者剩余如下表所示:

在上图矩阵中很容易找到使消费者的消费者剩余最大的均衡。如果消费者偏好相同,那么先上车的可以选择自己满足度高的位置。而不管怎样配置总剩余是一样的。即使两位乘客(偏好不同的)坐到了自己不喜欢的位置也可以通过交换(这里交易费用很低,只有起身换位的成本),来实现消费剩余更大化。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这种先上先选的资源配置方式是合理有效的。不管单个消费者的偏好如何,校车的座位资源都能有效地分配。

情形2

考虑成对的乘客。这里我们简单地分析4个座位(两个两排的)。假设情侣或者好朋友(偏好坐相邻位置的人)A、a一起上车,对他们来说挨着坐的消费者剩余为4,而分开则为0,对于单个乘客B、C,不管挨着哪位陌生人坐,其消费者剩余都是2。座位号为s1,s2,s3,s4(s1,s2为一排,s3,s4为一排)

由上表可以看出,要使总的消费者剩余最大,那就满足A、a的偏好,即让想坐一起的人坐一起。

现在有这样一种现象:如果B、C一起上车,在s1,s2,s3,s4都空缺的情况下,B、C会选择分开坐,导致资源的配置没有最优化,因为改变其中的座位位置可以使消费者剩余更大的。而对于单个消费者来说改变他们的位置对他们并没有好处,所以换位置是无收益的,甚至可能因为1中讨论的位置关系而有负收益。而换位置的成本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很少有人会调整自己的位置来满足后上车的结伴乘客。所以单个乘客先上车的选择使后上车的结伴乘客消费者剩余不能最大化。这种固定座位数量,即资源固定,改变配置可以增加消费者剩余的現象为什么存在呢?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其配置走向帕累托最优吗?

2.原因分析

造成校车上座位资源浪费的原因就是B、C上来以后不会挨着坐。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陌生人效应”。美国学者霍尔根据对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的研究提出了四种人际距离的概念。公众距离为12-25英尺,社交距离4-12英尺,个人距离1.5-4英尺,亲密距离为0-18英寸。人际距离是沟通与交往时,个体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由于人们的关系不同,人际距离也相应的不同。若是在公交车上面对面的两排空座位前,第一位乘客多会选择靠窗并与车开动方向一致的位置,第二位则选择与第一个人对角的位置,也就是离他最远的座位,这就是保持安全距离原则,即“不对面原则”。因为第二个人以后,人们的选择多是由人们的心理距离决定的。“陌生人效应”就是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很多人都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希望别人侵犯到自己的心理安全范围内,因此会尽量避开与对方较近或对视的位子。

人的這种心理是普遍存在的。除了上文中提到的校车座位,还有各种公共场合。比如公园的两张长椅上各坐了一个休息的人,那么散步的情侣就不会选择分开坐下休息;在食堂三味五谷也存在不认识的人尽量散开坐的现象,四人一桌的食堂设计,你会发现单个人都会尽量找空桌子坐,高峰期必须拼桌时,会遵循“不对面原则”坐对角,这样再次导致结伴者无法找到合适位置。“陌生人效应”导致的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同学,不禁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怎样让资源配置更为合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在资源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如何改变人们的选择,使总的消费者剩余最大?

3.解决方案

(1)改变供应方式

餐馆中提供顾客的餐桌,常常有不同座位容量。4人桌、6人桌和10人桌,并根据餐馆容纳顾客量和消费水平而改变数目设置。这样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结伴人数合理选择餐桌。食堂中则主要以四人桌为主,但是不妨增改一些两人桌。这样情侣们可以选择两人桌共享二人世界,单个就餐者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避免当一对情侣吃饭坐在四人桌中的两个位置后,另外两个自动报废的浪费情况。

(2)价格歧视

对于想挨着坐的结伴者,其支付的价格和单个消费者一致,就无权享有座位选择优先权的。但是如果私人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来满足其想挨着坐的愿望,可以通过预留相邻座位并以偏高的价格出售,如果最后无人购买则再按照平价出售给单个消费者。这种利用结伴消费者对于其偏好的相邻座位有更高的消费者剩余而划分消费者市场,高价消费的价格歧视方式,可以更改资源配置使其走向帕累托最优。

(3)改变销售模式

将校车票改为电影票或飞机票的对号入座形式,买票时即决定自己选择的位置,迫使先上车的单个消费者挨着坐。结伴消费者在购票时便取得相邻座位的票,于是能够邻座,从而有效避免资源不合理配置。

四、结束语

资源不合理配置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生活中,思考现象的存在原因和找出对应的解决办法除了运用经济学的知识,往往还牵扯其他学科的综合应用。因为经济学不是一门简单的学科,用它来单独解释某种现象往往是片面的。本文应用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座位资源不合理分配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点可能的解决措施。也许措施的实施成本大于对总消费剩余提高的收益,或是片面照顾某个消费群体的利益所以没有再现实生活中广泛实施,但是透过校车座位资源的不合理配置这一现象,可以发现的是平等购买自由选择的市场中还存在有更合理的资源配置方案来使社会总剩余更大。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鹰.高校图书馆座位的设置优化及管理[J].图书馆论坛,2009,29(4).

[2] 黄祖辉,胡豹.行为经济学研究综述[J].浙江社会科学,2003,(2).

[3] 贺京同,那艺,董洁.个体行为动机与行为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3).

[4] 邢向辉,徐巧英.课堂座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2009,20(3).

[5] 高培超.高校图书馆座位资源的使用现状及建议[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www.paper.edu.cn.

[6] 张翀,邱家学.“占座”行为的经济学分析及实证——从交易费用的视角[J].时代经贸,2009,(11).

[7] 龚里.校园占座现象及其治理方法的经济学分析——一个资源配置中恶性竞争模型的案例研究[J].消费导刊经济研究,2007,(2).

[8] 李树.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及其评析[J].探索,2003,(5).

[9] 范庆敏.影响学生就餐座位的选择因素调查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3,(7).

[10] 张隽,邹彦雯,祝月艳,陈凡,顾伟健.北京地铁车辆车厢内部座位设置的研究[J].科技之友,2013,(8).

[11] Violence Between Lovers,Strangers,andFriends.By Carissa Byrne Hessick,University of Utah.

[12] Trust,Risk and Betray.ByBohnet and Richard Zeckhauser.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 Electronic Paper Collection at:http://ssrn.com/abstract=447660

[13] Optimal Capital Structure:Problems with the Harvard and Damodaran Approaches.By Pablo Fernandez,Professor of Finance.IESE Business School,University of Navar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