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中医护理体会
2014-06-01种翠红
种翠红
周围性面瘫多由脉络空虚, 感受风寒或者肝肾阴虚, 风阳上扰, 抑或其他七情外伤等因素引起, 在面神经损伤中比较常见。主要临床表现为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等。诱因多为吹风以及受凉。面瘫的发病进展神速, 可以在几个小时之内达到最严重的程度。作者在灸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采用中医护理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2~2013年周围性面瘫患者80例。男40例, 女40例, 年龄20~70岁, 平均年龄37.2岁,病程2~30 d。为了探索灸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中医护理的效果, 选择男女各20例组成观察组, 随机选了同期男女各20例为对照组。两组性别、组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80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口眼歪斜或者眼睑闭合不全, 临床诊断均为周围性面瘫。
1.2 方法 80例患者采用常规基础护理, 清淡饮食, 食物容易消化, 忌油腻, 戒烟酒。常规中医护理为:心理疏通辅导护理, 稳定患者恐惧及不安等消极情绪。叮嘱患者做好面部保暖防风工作, 忌冷水刺激, 常规休息饮食护理, 禁忌辛辣生冷及粗糙难以消化的食物, 予清淡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饮食。建议患者咀嚼口香糖锻炼面部肌群, 大概3~5次/d, 保持20 min/次左右[1]。灸法为在体表一些穴位上用艾绒温熨,每个穴位5 min左右, 以患者感觉正常, 局部皮肤轻微红晕为度。艾绒中加具有温经散寒, 活血化瘀功效的麝香、冰片、没药、当归、雄黄等。选择患部的鱼腰、迎香、颊车、地仓、阳白、四白等穴为主, 温熨程度为皮肤微红。翳风以及风池用雀啄法灸潮红为度, 最佳情况为耳后的热传导至面部。灸法以4 d为1个疗程[2]。
1.3 注意事项[3]施灸者保持注意力集中, 避免艾条移位或者掉落情况, 对于小儿以及老年人保持艾条距离稍远。关注患者是否有不适感。
1.4 疗效判定[4]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仍然存在, 没有好转甚至恶化。有效: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等症状缓解,或可见到轻微的口角歪斜, 面部肌肉功能并未完全恢复。治愈:面瘫症状完全消失, 面部的肌肉功能恢复正常。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历资料 此次试验过程中, 患者依从性高, 并没有因为不符合入选标准而被剔除者, 资料完整。两组在年龄, 性别,病程、病情程度构成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实验结果显示,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5%。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7.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此次试验中并无药物不良反应。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n(%)]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的发生多为风寒入侵, 阻碍经络导致气血不畅, 头面肌肉失于濡养导致纵缓不收。艾叶本身具有止痛、散寒的功效, 而在艾叶中加入麝香、冰片、没药、当归、雄黄等, 则增强了其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功效。灸法能使热气透达皮肤传入经络, 有效的温煦经络气血。具有研究报道,艾灸具有增强人体内细胞吞噬功能, 提高机体免疫反应, 此外还能改善人体的血循环以及组织营养情况。故艾灸能改善神经、肌肉的功能促使其恢复[5]。
本次试验在中医基础护理上采用灸法总有效率高达97.5%, 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2.5%, 证明中医基础护理加上灸法能有效地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症状, 不仅缓解临床症状, 还缩短入院的时长, 治疗过程简单舒缓, 颇得患者青睐, 值得临床上推广。
[1] 李雪娜.谈护理因素对周围性面瘫患者护理效果的具体影响.中外医学研究, 2014(4):91-92.
[2] 杨明.针刺加拔罐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2.
[3] 张训练.灸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中医护理体会.中国中医急症,2012, 21(10):1720.
[4] 梁清芳, 张先庚.浅谈周围性面瘫的中医护理措施.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3):154-155.
[5] 郝广英.周围性面瘫的中医护理观察体会.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第13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 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 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