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患者中采用个性化护理的临床效果
2014-06-01戴付勤
戴付勤
心血管疾病是当前严重危及患者生理、心理健康以及生存质量的一类疾病, 目前该疾病的发病率在医学界及学术界被普遍认为有逐年快速上升的倾向[1]。积极、有效的临床对症治疗, 并配合以一系列个性化护理措施干预, 对于防控心血管事件很有必要。为此, 作者对本院近年内心血管内科60例患者实行了分组护理及研究,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2013年到本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60例患者, 其中男37例, 女23例, 年龄段31~76岁, 平均年龄是61.8岁。根据疾病分型, 其中有高血压34例, 冠心病18例, 高血脂8例。所有入组患者均经相关体检、超声等诊断后确诊, 纳入与相关疾病判断标准相符合者[1], 排除有严重肝肾疾病、精神系统疾病及孕妇或处于哺乳期妇女,根据随机原则将其分成两组, 每组30例, 组间一般资料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分组后为对照组提供常规对症治疗及护理, 主要在于保证病房内环境的清洁与安静, 将室温及相对湿度分别控制在24℃和55%左右, 每天定时消毒, 并指导患者多卧床休息, 为其发放健康教育手册等。
观察组在上述条件下施加个性化护理, 具体措施有:①心理护理。心血管内科患者由于对疾病认识不够、环境陌生等问题而产生焦虑、抑郁心理, 容易影响临床治疗工作。因此, 护理时采取安慰性及鼓励性语言开导患者, 耐心为患者解答相关疑虑, 并通过拉家常、讲解疾病有关知识等方式,尽量缓解甚至消除其不良情绪, 同时告知患者家属避免在其面前谈论住院费用, 以免增加其心理负担。②诱导发泄。严重的抑郁、焦虑心理可能会给患者造成难以估量的身心危害[2]。为此, 护理期间需要增加巡视频次, 以尽早发现患者的异常情况并加以处理, 尽量增加陪伴在患者身边的时间, 通过换位思考对其处境表示理解, 同时鼓励患者大胆说出内心真实感受, 并做到细心倾听。③饮食指导。均衡饮食是心血管内科患者补充过度消耗的能量以及增强抵抗力的关键。因此, 护理时需要指导患者每日摄取充分的高蛋白、高热量及富含维生素类食物, 进食宜以少食多餐、清淡低盐为主,部分需要行手术治疗者, 则需要术前予以禁食及禁水10 h左右, 待术后再及时予以补充营养, 具体视患者实际病情而定。④其他护理。除上述措施外, 还可通过定期开展座谈会, 让病情改善显著患者现身说法, 让患者彼此间交流心得, 或是在病房内播放轻音乐、增设盆栽等方式来进一步加强干预。
1.3 调查方法 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表, 对两组患者关于各项护理内容、护理人员态度等内容进行调查及访谈,内容包括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等3项, 由前2项计算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接受护理后取得96.7%的护理满意度, 较之对照组的76.7%更为理想,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护理结局比较[n(%)]
3 讨论
个性化护理是本院近几年推出的一项新服务模式, 主张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下为患者提供一系列舒适、有针对性的护理, 以致该模式自推出以来便广受本院医者及患者的青睐。当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时, 极易由于对疾病认识不够、住院环境陌生等问题而产生不良心理, 或是由于住院期间饮食不当而无法及时补充营养, 机体抵抗力减弱而出现一系列问题, 加重病情。通过在心血管内科实施个性化护理辅助治疗, 则能够有效避免上述情况, 并尽量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满意度。结合本次研究来看, 作者通过为观察组提供个性化护理辅助治疗, 该组可取得更为理想的护理满意度, 与对照组相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相关报道一致[2]。
综上所述, 为心血管内科患者提供积极、有效的个性化护理治疗, 能够取得更为理想的护理满意情况, 是今后心血管内科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 建议临床加强普及。
[1] 蔡乐, 舒占坤, 何丽明, 等.昆明市城乡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负担分析.中国公共卫生, 2011, 27(2):168-169.
[2] 李秋红.个性化护理模式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8):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