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4-06-01余晓斐
余晓斐
脑血栓是一种缺铁性血管疾病, 此疾病主要是由于脑内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病变, 导致动脉内膜受损, 血管狭窄, 严重时会产生闭塞, 进而引发脑缺血和脑组织坏死的病症[1]。脑血栓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偏瘫、肢体迟钝等, 重症患者会出现昏迷甚至死亡。本次研究是选取本院的90例脑血栓患者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是随机抽取本院2011年2月~2012年10月收治的90例脑血栓患者的临床和资料病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45例, 其中对照组有男23例, 女22例, 年龄35~72岁;治疗组有男28例, 女17例,年龄38~75岁。上述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脑血栓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静脉滴注尿激酶溶栓, 50万U/次,1次/d。观察脑血栓治疗的不良反应、溶栓的时间和治疗效果。
1.3 疗效评定 治愈:治疗后患者的上下肢肌力的恢复程度要超过V级, 功能缺损评分的下降幅度要在90%之上;显效:有偏瘫症状的患者在治疗后其一侧的肌力恢复的幅度要超过Ⅱ级, 功能缺损评分的下降幅度要在45%~90%;有效:有偏瘫症状的患者在治疗后其一侧的肌力恢复的幅度要超过Ⅱ级, 功能缺损评分的下降幅度在18%~45%;无效:患者的症状在治疗前后没有明显的改善, 或是出现病情加重的现象,患者的功能缺损评分的下降幅度在18%之下, 或是治疗后病情加重患者的功能缺损评分增加幅度超过4%[2]。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血栓症状治疗效果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的效果为75.56%(34/45);而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为91.11%(41/45),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n(%), %]
2.2 尿激酶溶栓的治疗时间 通过研究统计得出, 治疗组和对照组两者的治疗时间分别是(13.12±1.52)d和(18.52±2.32)d,由此可以看出, 对照组治疗使用的时间明显比治疗组使用的时间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尿激酶是一种水解酶, 它是从人尿或肾组织细胞中提取出来的。尿激酶能够将脑血栓患者的闭塞的血管打通, 使患者的缺血区脑组织得到有效的恢复, 实现脑组织血液的正常供应, 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减少脑细胞坏死的数量, 最大限度的降低人体神经功能的受损程度, 防止血栓的再次形成。因为尿激酶是从人体中提取出来的, 所以不存在抗原体, 在治疗过程中其溶栓速度相对较快。目前尿激酶的的制取也可以采用基因技术获得, 并且这种尿激酶的价格相对低廉[3]。
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 在治疗后,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 并且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并且治疗组的治疗时间与对照组相比也较短,显示出尿激酶溶栓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此外, 尿激酶还能够激活人体的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使血栓组织的溶解程度加快, 实现较好的抗血栓作用。
综上所述, 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病症的治愈率相对较高, 降低脑血栓的后遗症率, 因此, 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显著。
[1] 张文勇.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临床效果评价.吉林医学,2010, 31(17): 2617-2618.
[2] 洪浪, 陈章强, 王洪, 等.尿激酶溶栓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左心房内血栓脱落致脑栓塞疗效观察.中国全科医学, 2009,17(11):115-116.
[3] 张小帆, 王秀绒.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 12(16):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