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联合用于临床的风险及规避措施
2014-06-01李治军
李治军
中西药联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临床疗效, 但后期的不合理搭配、擅自改变用药种类与剂型等都会引发各种风险的出现, 降低疗效、增加不良反应发生几率[1]。为进一步探讨中西药联合使用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及规避措施, 特对本院中西药联合使用处方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门诊以及住院部门共开出中药联合西药应用的处方为2.12万张, 期间本院发生中西药联用不良反应有87件,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4%(87/21200)。
1.2 方法 统计学分析本院发生的87例中药联合西药应用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将不良反应比例按照轻度、中度、重度等严重程度进行划分, 最后再按照中药联合西药应用的药药物剂型进行分析, 其中药物剂型的使用一般分为以下四种:①中药注射剂和西药注射剂联合应用(A组);②中药固体制剂和西药固体制剂的联合应用(B组);③中药注射剂和西药固体制剂的联合应用(C组);④西药注射液和中药固体制剂的联合应用(D组)。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计数资料以率(%)形式表示, 实施χ2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本院发生中西药联用不良反应有87件, 轻度、中度及重度不良反应分别为52件、20件和15件,其中联合用药不良反应所出现比列最高的则是中药注射液配伍西药注射液, 重度不良反应占据比例最高。
表1 81件不良反应情况分析[n(%)]
2.2 患者资料分析 根据本院及下级医院提供的患者资料分析得知, 在中西药联用不良反应构成比中, 男性占55.17%(48/87), 女性占44.83%(39/87)。男性多于女性, 经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3, P=0.156);年龄≤14岁者有30例, 占34.48%, 15~39岁8例, 占9.20%, 40~59岁12例,占13.79%, ≥60岁37例, 占42.53%。各年龄段的不同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差异也有所不同, 经对比, 年龄≤14岁的小儿和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几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患者(P<0.05)。
3 讨论
3.1 中西药联合使用存在的风险 一般中西药联用中引起不良反应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用药种类与剂型:从本次分析结果来看, 中西药联合使用中, 中药注射液联合西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 可知中西药联合使用中剂型对药物使用中的风险有一定的关系;此外合并用药种类也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关, 如用茵栀黄联用维丙肝、病毒唑并口服肝泰乐药物, 可出现风团样皮疹现象。因茵栀黄的药理作用较为复杂, 其过敏反应并不是根据两种药物就可准确判断出的, 再加上不同患者有不同的个体差异因素, 不良反应出现的几率就会大幅度增加;②药物剂量:在临床中盲目认为中药药性不如西药猛烈, 在联合应用时常常出现感冒通配伍解热镇痛药, 并加大剂量, 导致患者出现嗜睡不良反应。③配伍及服用方法:药性发挥与药物服用方法两者关系十分紧密。应严格按照医嘱进行药物服用, 尤其是在饭前、饭后、口服几次等[2]。
3.2 规避对策 ①在规避中药和西药联合应用不良反应方面应该按照性别、药物种类的不同而有所侧重, 同时加强药品管理与使用。尤其要注意常见的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类别,加强对这些药物的监管, 完善药品不良反应检测系统, 提高数据检测质量。②监测方法与手段: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可分为集中监测和自发呈报。其内容主要是根据患者基本情况、用药情况、不良反应来进行监测[3]。③按照中药方剂的君、臣、佐、使的原则进行与西药配伍使用, 同时辨证用药, 从根本上预防中西药联合应用发生不良反应。从本院本次研究来看,年龄与中西药联合使用中的不良反应有一定关系, 因此在临床中西药联合使用过程中, 应考虑到患者的年龄等基本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对症下药, 科学设计处方, 严格控制中药使用剂量和用药时间, 避免过量使用中药。在需要增加剂量时,应该严格按照权威的医学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作为依据进行剂量的增或者减, 从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概率。
[1] 符天铭, 赖坤华, 张华, 等.西药联合中药应用致不良反应的分析.医药前沿, 2012(36):88.
[2] 陈继佳.浅析多种西药合用的不良反应及促进西药临床合理用药.大家健康(中旬版), 2014(3):147.
[3] 林丽勉.中西药联合的不良反应探讨.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 6(34):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