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者的心境

2014-06-01张永谊

政工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静心功利读书

☉张永谊

读书者的心境

☉张永谊

当下,阅读数量不断减少的同时,阅读的质量也面临着不断下降的危险。有人抱怨,如今的图书市场被各式各样胡乱拼凑、毫无思想的“垃圾书”所充斥,阅读浅俗化大行其道。究其原因,这是一个分众的时代,什么书都有人读,垃圾泛滥,知音难寻,书不敢读;这又是一个速食的时代,书成为纸做的快餐,成为变换的图画,索然寡味,书不屑读;这更是一个功利的时代,出书只以销量计,读书则为稻粱谋,作者读者都围着钱转,书不会读。当书籍从一种近乎神话意义的精神食粮变身为大众消费品时,我们应以怎样的心境应对阅读生活的变革呢?我认为,读书确实需要进入一种状态,需要一种有准备的心境,需要安静的心绪、渴求的心欲、专一的心志。

一是心理的准备。北京大学陈平原老师曾说:如果过了若干年,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这不是学者的自我矫饰,更不是危言耸听。因为,人的心灵就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嗷嗷待哺的“婴儿”,时时需要源源不断的精神“乳汁”,需要无时无刻的修理管护。

当我们置身于一个媒体异常发达的时代,各种信息时时都在对我们的感官“狂轰滥炸”,现实的生活又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焦虑与诱惑,想沉下心来,静心坐在书桌之前,沉浸于一本心仪已久的好书,似乎是一种奢望,有些勉为其难。即使有读书的“形态”,依然缺乏读书的“心态”。古人读书要做“焚香净手”的形式准备,看似繁琐,实是心理的准备,与哲人对话的准备。我们今天自然不必如此,但“焚香净手”蕴涵的读书态度,确实需要我们思考与借鉴。读书,需要静心、精心、净心,驱除功利的烦恼,隔绝世俗的纠缠,静心与智者无声对话,在淡泊名利的阅读心境中,在字里行间泛起会心的感悟,细心而耐心地擦拭内心深处的精神污垢,清洁灵魂,丰富智慧,升华精神,这才叫真正的读书!

二是状态的调整。读书,并非只是为了“索取”,它需要保持一种思考、反省、批判和上下求索的姿态和能力。然而,现时的阅读者往往带有很强的目的与功利,抑或是现实需求的引领,抑或是为了任务的完成,抑或是找寻发财升官的锁钥。其实,有着对书本深度观照的读者,他应具备宽广的文化视野,以及对人类优秀文化兼收并蓄的胸怀与气度,需要“只顾耕耘,不问收获”的境界,需要“为无益之事,遣有生之涯”的淡泊。

读书,是一种心灵的行走,当你踏进书的意境,就没有世俗的烦恼,就没有失落的思绪,就没有闲情的无聊,更没有麻将赌徒的牵引,只余行走,在行走中觅寻行走的意义。试想,阅读那些经过时间淘洗的名家经典,穿越时空去叩问古今哲人的伟大心灵和智慧,沐浴在人类优秀精神文化的长河,体味人类的思索,感知世界的广大,体验未知的深邃,该是怎样的人生幸福!真正的读书源于内心的热爱与执著,在与作者思维碰撞的沉思中,书中的人,书中的事,与我们的经历体会、思想情感契合沟通,相鸣相合,发现真实的自己,进而疏浚心源,反思自我,养成反省,生发人文情怀,自觉社会担当。

三是方法的养成。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为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阅读就是激活和碰撞,激活自己,激活作者,激活文本,然后做思维的激荡与碰撞。书呈现的是“开放”,在引发人书对话的过程中,唤起我们的往复思考,在人书互动中形成紧张的思维融通,达到理性对感知的超越,展现人性对历史的体贴。有人提出,读书最好是进入边缘状态,既能深入其中,又能冷眼旁观。实现这一目标,回味乃是良方。如果说,回味是一种反刍、磨合的手段,那么让各种风格与精神资源之间反复交融、博弈,就能促进人的精神发育成长,就能让人的思维丰富饱满。

读书最难的是选择。当下,出版业极度发达,广告业捕风捉影,图书市场良莠并存,鱼龙混杂,读书不作筛选,意味着浪费生命,耗费时光。当我们面对宏伟的书城,精致的书店,系列的丛书,花哨的装帧,会被淹没在书海里,不知道该选什么。其实,很多书的背后是贪婪的眼睛、躁动的心情、拼凑的思想,书成了名利追逐器。因此,阅读一本很差的书,比不阅读更糟糕。学会选择,至关重要,善读书者会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读的书。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读书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道德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准。正是人类文明发育结晶的一部部经典,展现了人类高尚、开阔的精神境界,“阅读”改造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愚昧、贫乏与平庸,引领了人们对高雅、高尚与美好的追求,进而更好地创造自我、创造世界、创造未来。

(摘自《群言》)

猜你喜欢

静心功利读书
“云自习”:静心,还是云游
“云自习”:静心,还是云游
功在自己,利及他人
书香消暑气 静心读好书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行走中的静心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