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蓝玉的高调

2014-06-01刘自龙

政工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徐达明史洪武

☉刘自龙

蓝玉的高调

☉刘自龙

·社 会·

蓝玉是一代名将常遇春的妻弟,《明史》谓之“饶勇略,有大将才”,也就是兼具勇武和谋略的大将之才。在朱元璋的头号战将徐达和二号战将常遇春死后,蓝玉多次率军出征,立下很多战功。

洪武二十一年,在封侯后的第九年,蓝玉终于迎来人生的巅峰时刻。这一年,元顺帝的孙子脱古思帖木儿继承皇位,侵犯明朝边境,朱元璋让蓝玉率领15万大军前去讨伐。之前的几次建功,蓝玉都是副将,而这次他是主帅,他杰出的军事才能,在这次出征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15万大军在蓝玉的指挥下反应敏捷,运动自如,情报、行军、进攻一气呵成,堪称军事史上的范例。蓝玉又立大功了。

蓝玉当然不会想到,当荣誉和爵位再次扑面而来时,也正是他走向灭亡的转折之时。这次凯旋,部队半夜叩击喜峰关的关门,关吏未及时开门迎接,蓝玉便纵容兵士毁坏关门长驱而入。朱元璋听说此事后非常生气,本来打算封他为梁国公,后改封为凉国公,还将其过错镌刻在铁券上,以示警醒。

其实,这只是朱元璋的一次集中爆发。之前,受到宠爱的蓝玉已经渐渐变得傲慢骄横起来了。他豢养了许多庄奴和义子,这些人倚仗其势横行霸道;他霸占东昌的民田,御史追查此事,他大发脾气,将御史驱走;他在军中擅自罢黜和提升将校,独断专行;他在西征返朝时,朱元璋令其担任太子太傅,他不愿居于人下,说:“难道我担当不了太师吗?”……朱元璋曾经多次斥责他,可他依然不知悔改。此后上朝奏事,朱元璋大多不听他的意见,他更加怏怏不乐。

一个喜欢高调且一贯高调的人,永远无法理解低调的好处,让他低调的劝说只会是对牛弹琴。高调威风,高调排场,高调享受,高调过瘾……如果可以,谁不想高调呢?当年看见秦始皇的南巡仪仗,刘邦说:“大丈夫生当如此!”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项羽攻占咸阳,有人劝他定都,他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高调是一种文化基因,隐藏在每一个国人的潜意识里。

然而,我们必须在心里知道,高调是一种过度的炫耀,是一种不必要的张扬,是内心不自信甚至自卑的体现,是价值观粗俗和低级的表示。俗话说:“响水不开,开水不响。”真正饱读诗书的人不会高调,审时度势的人不会高调,目光远大的人不会高调,聪明睿智的人不会高调……不愿高调的人,因为深知高调之害。

如果恰逢位高权重,那么高调的危害就会被无限放大。位卑而高调,不致死罪;位尊而高调,杀机四伏。蓝玉的糊涂,让他付出了血的代价,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揭发蓝玉谋反,朱元璋诛灭蓝玉全族,受到牵连而被杀的人约有两万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蓝党之狱”。

读到这里,也许有人认为,可以用一个词来总结蓝玉命运的必然性,比如“物极必反”、“盛极而衰”。不然,虽然这能解释大多被朱元璋诛杀的功臣,但不能解释一切,比如徐达、常遇春。

常遇春在世,冲锋陷阵,从未败北,时称名将者,仅徐达、常遇春二人而已。毫无疑问,常遇春比蓝玉更有资格骄傲,可他没有。《明史》载:“长于大将军达两岁,数从征伐,听约束惟谨。”他比徐达大两岁,却甘愿作为副将数次跟随徐达出征,恭顺谨慎,服从约束。洪武二年,他在军中暴亡,朱元璋悲伤不已,亲自前去祭奠送葬,赐明器90件作为陪葬品,追封他为开平王,灵位供奉于太庙附祭,肖像供奉于功臣庙,位列第二。

徐达也没有盛极而衰。他一生攻克大都两个、省会三个、郡邑上百个,这在明初所有的功臣中无人能望其项背,可他却是处世低调的典范。《明史》载:“宴见欢饮,有布衣兄弟称,而达愈恭慎。”朱元璋越是跟他称兄道弟,他越是恭敬谦卑,小心谨慎。洪武十八年,徐达逝世,朱元璋痛哭流涕,停止上朝,追封他为中山王,子孙三代皆封王爵,恩赐其葬于钟山之北,并亲自写下神道碑文,灵位供奉于太庙附祭,肖像供奉于功臣庙,位列第一。

蓝玉的高调,同徐达、常遇春的低调形成鲜明对比;蓝玉的命运,也与徐达、常遇春的命运形成巨大反差。

蓝玉的悲剧,从他居功高调的那天起,就已注定。

(摘自《学习月刊》)

猜你喜欢

徐达明史洪武
书法
书法作品
民国学人改造《明史》的研究趋向及其动因
书法作品
《明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订误十一则
明史强志立当下 仰望星空展未来
春满人间
中国明史学会屯堡研究分会正式成立
坐在车里发呆的老公
酒作诱饵试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