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油茶籽油及茶叶籽油特征组分分析与比较

2014-05-31张东生薛雅琳

中国粮油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油茶籽三酰甾醇

张 东 张东生 薛雅琳 钟 诚 徐 冉 朱 琳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1,北京 100037)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2,无锡 214222)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油茶的国家。据统计,我国油茶种植面积目前已达到400万hm2,年总产油茶籽60余万t,其中以湖南、江西两省的产量最多,占全国总油茶籽产量的60%以上。现有茶园面积约213.33万hm2(3 200万亩),年产茶叶籽约100万t。油茶籽油和茶叶籽油均含较高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以及生育酚、植物甾醇和角鲨烯等,这些营养物质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且具有降低胆固醇、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作用[1]。本试验通过对油茶籽油和茶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三酰甘油组成、甾醇、生育酚、角鲨烯特征组分的研究,分析油茶籽油及茶籽油的不同点,避免2种油脂在研究与开发应用上的混淆,利于商品油脂的开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油茶籽样品95个,分别采自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广西、福建、云南、安徽、重庆9省市;茶叶籽样品10个,采自福建、云南。

脂肪酸甲酯系列标准品、α、β、γ、δ-生育酚、角鲨烯、桦木醇、胆甾醇、菜籽甾醇、豆甾醇、谷甾醇标准品:美国Sigma公司。

ASE350型溶剂萃取仪:戴安公司;e2695型液相色谱仪配蒸发光散射检测器(2424型):美国Waters公司;7890A型气相色谱仪配FID检测器、高效液相色谱(1200型)-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6510型):美国安捷伦公司。

1.2 试验方法

1.2.1 油脂提取

将油茶籽与茶叶籽粉碎,加入硅藻土以8∶1比例混合后装入萃取池,采用ASE350型多相溶剂萃取仪提取,提取温度80℃,加热时间5 min,静态加热3 min,循环数为2,润洗体积60%,提取溶剂为石油醚(沸程30~60℃)。得到提取液并倒入蒸馏瓶于50℃水浴中减压蒸馏,少量残留的石油醚采用氮吹仪吹干,得到油茶籽油及茶叶籽油,冷藏备用。

1.2.2 脂肪酸甲酯制备及组成测定

参照国家标准[2-3]。

1.2.3 三酰甘油分析

样品处理参考AOCS标准;油茶籽油和茶叶籽油三酰甘油定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仪器条件及定性方法参考文献[4-6]。

三酰甘油定量采用蒸发光散射-高效液相色谱法,以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其各自的相对百分含量。

1.2.4 甾醇测定

甾醇总量及各组分比例测定参照标准[7]。分析条件如下:石英毛细管色谱柱:HP-5(30 m×0.25 mm,0.25μm);载气为高纯氮气,载气流速为36 cm/s;分流比20∶1,进样量 1μL,进样口及检测器温度为320℃。柱温采用程序升温方式,以4℃/min的速度从240℃升至255℃。

1.2.5 生育酚分析

称取油脂样品0.25 g,溶于25 mL正庚烷,过0.45μm尼龙膜,待上机分析。采用液相色谱仪测定。Si60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柱温25℃;流动相为正庚烷:四氢呋喃(1 000∶40,V/V),进样量10μL,荧光检测器,激发波长295 nm,发射波长330 nm[8]。

1.2.6 角鲨烯测定

准确称取油脂样品2 g到250 mL磨口烧瓶中,加入50mL氢氧化钾-乙醇溶液(约1mol/L),80℃回流皂化反应50 min,冷却至室温,将皂化液转移至250 mL分液漏斗中,加入50 mL正己烷,剧烈振荡,静置至溶液分层,将有机相转移至另一只250 mL分液漏斗中,皂化液再分别加入30、20 mL正己烷继续萃取,合并萃取液,每次加入30 mL乙醇溶液(体积分数为10%)洗涤有机相至中性,然后用无水硫酸钠脱去残余水分,40℃旋转蒸发至近干,正己烷定容至10 mL,过0.45μm有机滤膜,备用。

气相色谱分析条件:HP-5毛细管色谱柱(30.0 m×0.32 mm×0.25μm);检测器:FID检测器。程序升温:从160℃以15℃/min的速率升温到220℃,保持2 min,然后以10℃/min的速率升温到280℃,保持10 min。检测器温度300℃,进样口温度250℃。载气为高纯度氮气(纯度 99.999%):2 mL/min;进样量:1μL;分流比:20∶1[9]。

1.2.7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16.0进行试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脂肪酸组成

根据给定的色谱分析条件,分别对95个油茶籽样品和10个茶叶籽样品进行分析,脂肪酸组成见表1。油茶籽油主要脂肪酸为油酸(74.31%~83.65%)、棕榈酸(7.12%~9.57%)和亚油酸(5.43%~9.83%);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为77.50%~84.44%,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别为8.67%~12.04%、5.58%~10.24%,接近前人研究结果[12-13]。其脂肪酸组成与橄榄油相似,被称作“东方橄榄油”[13-14]。油酸(55.64%~57.33%)为茶叶籽油主要脂肪酸,其次为亚油酸(17.16%~23.85%)和棕榈酸(15.56%~19.06%);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8.86%~23.04%,单不饱和脂肪酸为56.53%~58.54%,多不饱和脂肪酸为17.41%~24.68%。与13个省茶籽油脂肪酸均值相比[12],本研究中棕榈酸和硬脂酸比例略有偏高(文献值分别为15.53%、2.92%);油酸(57.28%)比例基本一致,无显著性差异;亚油酸偏低(22.30%);而3种主要脂肪酸比例均在本研究数据范围之内。

茶叶籽油中棕榈酸含量为油茶籽油的2倍,亚油酸为油茶籽油的2.4倍;而油茶籽油中油酸比茶叶籽油含量高,约为后者的1.4倍。茶叶籽油中饱和脂肪酸(主要为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为油茶籽油的2倍,达到 21.61%,与花生油(22.26%)接近[15]。

表1 油茶籽油和茶叶籽油脂肪酸组成/%

2.2 三酰甘油组成

天然植物油脂主要成分为三酰甘油,其含量大于98%[16],并且每种植物油脂有其各自独特的三酰甘油特性[17]。本试验测定了油茶籽油和茶叶籽油三酰甘油组成,结果见表2。油茶籽油主要三酰甘油为OOO、SLO、LOO,分别占 81.23%、14.62%、1.88%,其中OOO最高,含量约为茶叶籽油的2倍,而SLO含量仅为茶叶籽油(30.17%)的一半。茶叶籽油中含量最高的三酰甘油为OOO(44.24%),其次为SLO和LOO,分别占30.17%、9.96%。油茶籽油中未检出PLL、PPL和LLO或痕量检出;茶叶籽油中的LOO为油茶籽油的5.29倍;这些特性均可以作为油脂掺伪检验的标志[18]。

张东等[6]曾采用液质联用分析了油茶籽油和特级初榨橄榄油的三酰甘油组成,两者OOO含量一致,约占总三酰甘油的55%,但与本研究结果(81.23%)相差较大。这可能是由于使用不同检测器引起的系统误差,质谱中三酰甘油的响应会受到脂肪酰基不饱和度影响,如饱和三酰甘油很难形成[M+H]+离子[19]。

表2 油茶籽油和茶籽油三酰甘油组成

2.3 甾醇、生育酚和角鲨烯含量

油茶籽油和茶叶籽油中的伴随物甾醇、生育酚和角鲨烯含量分布见表3。2种油脂甾醇含量分别为1 099~2 298,499~927 mg/kg,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20]。β-谷甾醇和Δ7-豆甾烯醇为其主要组分,占总量80%以上。

表3可见,油茶籽油和茶叶籽油中生育酚以α型为主,占总生育酚90%以上,δ型未检出,其余2种异构体含量较小。同时,2种油脂中的少数样品未检测到任何生育酚,这可能与样品所处的地域环境等有关。样品中生育酚分布范围较广,除去未检出生育酚的样品,油茶籽油中3种结构生育酚最小含量分别为116、5.6和12mg/kg,而茶叶籽油分别为130、3.8和6.1 mg/kg。角鲨烯在油茶籽油中的分布范围较茶叶籽油要广,前者为21~336 mg/kg,后者为108~198 mg/kg。但是,这些伴随物的含量会受到油脂精炼程度的影响,其中脱臭工艺影响最大,α-生育酚、甾醇、角鲨烯的含量分别损失52.1%、34.5%和55.4%,脱色工艺使3种油脂伴随物分别损失11.5%、9.5%、8.5%[21]。因此,应尽可能优化精炼工艺,减少化学精炼过程,适当应用生物精炼如酶法精炼等工艺,减少生物活性物质的损失。

表3 油茶籽油和茶叶籽油中甾醇、生育酚和角鲨烯含量

3 结论

通过研究油茶籽油和茶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三酰甘油组成、甾醇、维生素E、角鲨烯等,证明了2种油脂之间的差异。油茶籽油主要组分脂肪酸分别为油酸(74.31%~83.65%)、棕榈酸(7.12%~9.57%)和亚油酸(5.43%~9.83%);单不饱和脂肪酸占77.50%~84.44%,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别为8.67%~12.04%、5.58%~10.24%;茶叶籽油主要脂肪酸为油酸(55.64%~57.33%)、亚油酸(17.16%~23.85%)和棕榈酸(15.56%~19.06%),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8.86%~23.04%,单不饱和脂肪酸为56.53%~58.54%,多不饱和脂肪酸为17.41%~24.68%。油茶籽油主要三酰甘油为OOO、SLO、LOO,分别占81.23%、14.62%、1.88%,其中OOO最高;茶叶籽油中百分含量最高的三酰甘油为OOO(44.24%),其次为 SLO和 LOO,分别占 30.17%、9.96%。油茶籽油和茶叶籽油甾醇含量分别为1 099~2 298,499~927 mg/kg,β-谷甾醇和Δ7-豆甾烯醇为其主要组分,占总量80%以上。油茶籽油和茶叶籽油中生育酚以α型为主,占总生育酚的90%以上,δ型未检出,其余2种异构体含量较小。角鲨烯在油茶籽油中的分布范围较茶叶籽油要广,前者为21~336 mg/kg,后者为108~198 mg/kg。

[1]Snyder JM,Frankel E N,Selke E.Capillary gas chromatographic analysis of headspace volatiles from vegetable oils[J].Journal of American Oil Chemists’Society,1985,62(12):1657-1679

[2]GB/T 17376—2008,动植物油脂脂肪酸甲酯制备[S]

[3]GB/T 17377—2008,动植物油脂脂肪酸甲酯的气相色谱分析[S]

[4]AOCS officialmethod Ce 5b-89,Triglycerides in vegetable oil by HPLC[S]

[5]张东,龙伶俐,薛雅琳,等.基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的大豆油三酰甘油组成特性分析[J].中国油脂,2012,37(12):81-84

[6]张东,龙伶俐,薛雅琳,等.液质联用分析常见植物油三酰甘油[J].粮油食品科技,2012,20(6):33-37

[7]GB/T 25223—2010,动植物油脂 甾醇组成和甾醇总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S]

[8]GB/T 26635—2011,动植物油脂 生育酚及生育三烯酚含量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S]

[9]Tsaknis J,Lalas S,Gergis V.et al.Quality changes of Moringa oleifera,variety of Blatyre seed oil during frying[J].Rivista Italiana delle Sostanze Grasse,1998,75:181-190

[10]龙伶俐,薛雅琳,张东,等.油茶籽油主要特征成分研究分析[J].中国油脂,2012,37(4):78-81

[11]恽卓婷,廖鲜艳,翁新楚.茶叶籽油和油茶籽油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比较[J].食品工业科技,2011,32(6):136-138

[12]朱晋萱,张士康,朱跃进,等.全国十三省茶叶籽的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12,3:35-38

[13]GB 23347—2009,橄榄油、油橄榄果渣油[S]

[14]Aranda F,Gómez-alonso S,Rivera delálamo RM,etal.Triglyceride,total2-position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Cornivabra virgin olive oil:comparison with other Spanish clutivars[J].Food Chemistry,2004,86:485-492

[15]甘晓露,章绍兵,陆启玉,等.烘烤温度对水酶法提取花生油质量的影响[J].中国油脂,2012,37(8):12-15

[16]Lercker G,Rodriguez-estrada M T.Chromatographic analysis of unsaponifiable compounds of olive oils and fat-containing foods[J].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2000,881:105-129

[17]朱桃花,范璐,钱向明,等.HPLC分析植物油脂三酰甘油结构组成的研究现状[J].中国油脂,2011,36(5):59-63

[18]皇甫志鹏,薛雅琳,刘元法,等.甘三酯指纹图谱相似度在芝麻油掺混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粮油学报,2013,28(2):117-122

[19]Byrdwell C,Emekene A.Analysis of triglycerides using atmospheric pressure chemical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J].Lipids,1995,30:173-175

[20]冯妹元,韩军花,刘成梅,等.常见精练油中植物甾醇测定方法的建立及含量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6,18(3):197-201

[21]刘存存,方学智,姚小华,等.油茶籽油精炼过程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J].中国油脂,2011,36(2):36-38.

猜你喜欢

油茶籽三酰甾醇
欧盟评估一种三酰甘油脂肪酶的安全性
植物甾醇提取分离方法研究进展
两步法催化鱼油制备MLM型结构三酰甘油酯
追踪指纹的“证词”
霉变油茶籽对压榨油茶籽油的影响研究
不同压榨方式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研究
火麻仁植物甾醇含量测定及肠道菌培养对醇干预的剂量响应
油茶籽粕中茶皂素的优化提取及抑菌活性的研究
GC-MS/FID法分析玉米胚芽油中的甾醇和甾醇酯
世界首条水酶法油茶籽油规模生产线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