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K细胞治疗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分析
2014-05-30倪志强
倪志强
【摘要】目的探讨CIK细胞治疗晚期恶性肿瘤在临床中的效果。方法现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CIK细胞治疗的80例晚期癌症病患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在经过CIK治疗后,患者在瘤体标志物、T细胞亚群变化、生活质量、疗效评价、毒副作用上相较于治疗前均有明显的改善。结论CIK细胞治疗不仅增强了患者的机体免疫能力,还能够抑制瘤体的恶性循环,与此同时还可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有效,临床应用价值大,备受推崇。
【关键词】CIK细胞;恶性肿瘤;临床观察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091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18920-01CIK(细胞因子促发的杀伤细胞)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异质细胞群,它的主要效应细胞是CD3+CD56+T和CD3+CD8+T细胞,这种细胞具有敏感性强、杀瘤活性高和体外增值性大的特点[1]。它在杀伤肿瘤细胞的过程中,不会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及结构产生任何副作用,还能够增强和调节其免疫能力。为了进一步研究CIK细胞对于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现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CIK细胞治疗的80例晚期癌症病患,其治疗情况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共计80例,均为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CIK细胞治疗晚期癌症病患,其中,男53例,女27例,年龄35-87岁,平均45.6±4.5岁,肺癌48例,恶性黑色素瘤5例,鼻咽癌5例,乳腺癌6例,原发性肝癌10例,肾癌6例。有57例在实施CIK细胞治疗前曾予以化疗,23例予以放療。CIK细胞治疗和放化疗有超过4星期的间隔。所有患者的血常规、肾、肝、心功能均趋于正常。治疗前均签署治疗情况知情同意表。
1.2方法①CIK细胞回输和培养:采集外围血的单个核细胞,将血细胞+MCS采集仪作为仪器,而后开始再分离纯化。选用pH值为7.4的PBS进行洗涤,次数为3,把密度是106×1.5-2.0个/毫升的细胞放在37摄氏度的5%CO2人血清培养基内进行培养。开始时加入1000U/ml IFN-γ,24小时后再加入100ng/ml抗CD3单抗、1000U/ml IL-2、100U/ml IL-1,培养基要每隔2至3天更换一次。更换期间增加IL-2和IL-1,培养到第八天时,由霉菌、细菌等微生物将其培养为阴性,10至14天后,将培养的细胞洗涤3次,并放在浓度为1%的白蛋白生理盐水中融为100毫升的液体。回输隔天1次,每次的数量是109×2-3,4次为一周期,坚持1至3个周期。②免疫学和其他临床指标:在治疗前后进行正常血压和体温检测,选取接受CIK治疗前和细胞回输后2星期的外围血,对瘤体的标志物进行检测,并测定细胞内CD56+、CD16+和外围血CD8+、CD4+、CD3+指标。③生活质量评估:对患者的食欲、睡眠、体重和Karnofsky评分进行评定。④疗效评价:治疗后4星期对患者开始疗效评定,以瘤体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经B超和CT检查后加以对比,主要分成:CR(完全缓解)、PR(部分缓解)、MR(轻度缓解)、SD(稳定)、PD(病情进展)。有效率=PR+MR+CR。关注患者在治疗前后对消化道、肾、肝、心产生的制约。⑤毒副反应:关注患者在静脉回输时和回输后两小时中有无呕吐、肌肉酸痛、乏力、皮疹、发热等不良症状出现。
1.3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2结果
2.1测定瘤体标志物肺癌48例,经治疗下降39例,稳定9例;6例乳腺癌经治疗下降5例升高1例;6例肾癌经治疗全部下降。
2.2CIK细胞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变化经过治疗,细胞内CD56+、CD16+和外围血CD4+/CD8+、CD4+、CD3+指标均显著上升,仅有CD8+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