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甘蔗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014-05-30魏兰
魏兰
[摘 要] 云南是全国主要的蔗糖基地,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是云南甘蔗主产区,自然生产条件十分有利于甘蔗产业的发展。笔者作为耿马县甘蔗技术推广站的一名农艺师,在不断的工作探索和积累中,总结到围绕延长甘蔗产业链、做强做大甘蔗产业,实行 “甘蔗—蔗稍青贮氨化—养牛—沼气池—沼渣(液)还蔗”模式的农业循环经济产生良好的生态与环境效益,极大的推动了当地甘蔗产业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和科学发展。
[关键词] 甘蔗 循环经济 模式
[中图分类号] S56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092-02
甘蔗是云南农业产业最传统的经济作物。甘蔗不仅是制糖的主要原料,也是糖果、饮料等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同时,甘蔗还是轻工、化工和能源的重要原料。党的十八大以来,耿马县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整个甘蔗产业发展,及时研究调整工作思路,紧扣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目标,围绕“生态立县、绿色崛起”战略,耿马蔗区以高产创建为契机,实行甘蔗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打造云南省一流蔗糖强县。全县甘蔗产业快速发展,取得较好成绩。
云南甘蔗和蔗糖产量位居全国第二,蔗糖产业已成为滇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临沧市的甘蔗入榨面积、入榨甘蔗量、产糖量及酒精产量占全省的比例均已接近30%,已形成为全省主要的蔗糖产业基地。而耿马县几个指标又占到全市的30%,是临沧市发展蔗糖产业的主要基地。2013年,耿马县内三户糖业公司入榨甘蔗面积38.8万亩,共完成入榨甘蔗138.25万吨,产糖18.37万吨,产糖率13.28%,销售收入89562.5万元,上缴税收6679万元,比去年同期增0.61个百分点。生产酒精37802.385吨,销售收入18202万元,上缴税收950万元。
多年来,笔者围绕延长甘蔗产业链、做强做大甘蔗产业,进行了多渠道的摸索,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本论文提出发展“甘蔗—蔗稍青贮氨化—养牛—沼气池—沼渣(液)还蔗-套种其他作物”的循环模式,即:利用蔗稍青贮氨化进行养牛,再发展沼气池使厩肥得到利用,沼气池废液还田,增加土地肥力,并套种其他作物,提高农业综合产出,增加蔗农收入。通过这一模式的推广运用,突出科技对产业链的支撑作用,促进产学研结合有效机制形成,有效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产生良好的生态与环境效益。
一、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可行性分析
1.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层面来说,甘蔗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糖业已经是耿马县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耿马县涉蔗农户10.2万人,48%的财政收入来源于蔗糖产业。发展“甘蔗—蔗稍青贮氨化—养牛—沼气池—沼渣(液)还蔗”的循环模式,利用蔗稍青贮氨化进行养牛,再发展沼气池使厩肥得到利用,不仅可提高群众收入,同时还可以改变传统的燃薪做饭方法,节约大量木材,而且这种新的能源使用方便,对环境污染较少,沼液沼渣还可以作为很好的有机肥料施用在高优蔗园建设上,构建适合耿马农业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以期提高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使农业生产向低能源消耗、低资源浪费和高效益产出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2.循环经济是农业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相互依存,农业经济系统本身就是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環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农业产业构成特点看,农业产业系统是种植业系统、林业系统、渔业系统、牧业系统及其延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业系统、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系统、农产品消费系统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耦合体,这种产业结构的整体性特征决定着必须推行农业产业协同发展,推行循环型农业,推行农业循环经济。
同时如何解决农业污染,再促进农业快速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而同时又不会破坏农村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关键性问题,因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构建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条最为现实有效的应对策略。
3.甘蔗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农业与农村经济全面、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应主要依靠农业自身功能的增强、产业链的延伸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和完善农业循环经济是促进耿马县“三农”问题解决的最为有效的途径。现代农业对生态与环境及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耿马县有限的耕地资源、水资源及被破坏了的生态、恶化了的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制约、影响日益突出,并严重阻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所以靠资源耗费、环境牺牲、生态破坏的农业已不能再持续下去。通过发展“甘蔗—蔗稍青贮氨化—养牛—沼气池—沼渣(液)还蔗”的循环模式,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减少对农业资源的消耗、减轻或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是势在必行。
通过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甘蔗—蔗稍青贮氨化—养牛—沼气池—沼渣(液)还蔗-套种其他作物”的循环模式,各个生产环节和甘蔗产业链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循环经济体制,既能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减轻或避免对环境的破坏,又能增加资源的可利用量,最大限度地释放资源潜力,既能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和扩大生产门路、增加就业的社会效益,又能产生良好的生态与环境效益。
4.调整与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培育、壮大甘蔗产业,形成自立发展动力。
农业循环经济是在农业初级产品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布局区域化、管理社会化、加工现代化、流通网络化基础上运转的。耿马县48%的财政收入来源于蔗糖产业,甘蔗种植惠及全县2.2万农户10.2万人,是全县广大人民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制约,甘蔗科技比较落后,甘蔗生产经营粗放,严重影响了蔗农的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本项目通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甘蔗产业结构、布局进行调整、优化,培育、壮大甘蔗主导产业,综合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生产管理技术水平,通过示范、科技培训及突出研究解决生产环节的核心技术,建立与主导产业相适应的甘蔗生产基地,并运用农业循环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促进制糖加工,以及有机废弃物资源化,从而增强农业自我循环、自我积累、自立发展的动力。
二、甘蔗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必要性分析
1.实施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耿马县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富民强县的需要
进入二十一世纪,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后,以提供原料型初级产品为主的农业结构与变化的市场需求不适应,农产品销售难、价格下跌、农业产业收入减少的状况越来越突出,农民增收速度减缓。因此,如何实现农业增效已成为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耿马县是一个集“边、山、少、穷”为一体的农业县,就其热区资源优势、生态条件和目前的技术水平看,特别适宜甘蔗种植业和加工业的发展。蔗糖的基地化生产,既充分利用了耿马县自然优势,又是农业实施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2.本项目实施发展“甘蔗—蔗稍青贮氨化—养牛—沼气池—沼渣(液)还蔗”模式的农业循环经济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对农业采取掠夺性经营,使农业生产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其实质是一种资源一产品一废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其特征是三高一低,即资源的高投入、产品的高产出、污染物的高排放、物质和能量的低利用,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生态破坏;二是大量和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污染了农业生态环境和农畜产品;三是畜禽养殖粪便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四是农作物秸秆焚烧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五是残留地膜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六是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消费带来的废渣、废水、废气造成了环境污染等。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农业生产将受到制约,农民健康将得不到保障,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将被动摇,“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就无从说起。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一直是我国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追赶发展循环经济的时代大潮,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发展以循环经济为中心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可行途径。同时,现代常规农业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的问题也有待于运用循环经济原理与方法来解决。
要解决农业发展的问题,必须用系统的观点、协调的理念,从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大框架来思考、研究和谋划对策,农业循环经济正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集约经营管理和绿色生产为重点的发展模式,将清洁生产和废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已成为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实施循环经济,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耿马县48%的财政收入来源于蔗糖产业,甘蔗种植惠及全县2.2万农户10.2万人,是全县广大人民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党政一把手抓科技,围绕科技兴农、科技兴工、提高劳动者素质三个重点,做到六个结合:与扶贫攻坚结合、与财源建设结合、与基地建设结合、与产业机构调整结合、与培育龙头企业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
依靠科技进步,引进和示范推广先进技术,建立甘蔗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甘蔗——蔗稍青贮氨化——养牛——沼气池——沼渣(液)还蔗”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培育和开发耿马县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在全县范围内建立“甘蔗——蔗稍青贮氨化——养牛——沼气池——沼渣(液)还蔗”模式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推动项目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蔗稍是耿马的一大饲料资源,12/13榨季甘蔗种植面积达38.8万亩,入榨138.25万吨,年产蔗稍17万吨,具有丰富的氨化原材料,且耿马有养牛的传统习惯。去年末耿马全县牛存栏75817头(其中黄牛47058头,水牛28759头),出栏8104头,牛肉产量917吨。耿马是临沧高峰黄牛的主产区,牛源充足,饲草料资源丰富(有可利用的各类草山草坡作业面积约200万亩,有大量的农作物秸杆和30万亩蔗稍可利用,同时近年来我县大力开展优质牧草种植,去年种植面积已达6500亩,能满足青草料的供应)。1995年以来我县都着力于蔗稍的推广应用,去年完成蔗稍青贮氨化制作21800吨。为加快肉牛的育肥,2005年调入了肉牛专用浓缩饲料进行了育肥试验,成效明显,现在部分农户已使用,去年推广了29.8吨,为发展蔗稍青贮氨化养牛补料奠定了基础。同时国家也非常重视沼气池的建设,农业、林业等部门积极参与该建设,为此循环模式的示范推广提供了坚强保障。
三、循环经济原理内容及技术分析
建设内容
按照循环经济原理合理调整和科学配置产业,使产业整体发展达到低代价高质量增长的水平的要求,目前,耿马县拿一个乡镇做试点,在我县华侨管理区统一规划3000亩优质蔗园,按照“甘蔗——蔗稍青贮氨化——养牛——沼气池——沼渣(液)还蔗-套种其他作物”的循环模式,统一建设青贮氨化窖428口计2140立方,沼气池428口,年可制作青贮氨化饲料10700吨,综合配套示范养牛大户14户,引进优质肉牛苏门塔耳牛项目新发展养牛560头,每亩套种优质林木澳州坚果株,建立种植、养殖、沼气综合利用配套循环农业示范体系,使甘蔗生产、养牛、沼气得到有机联系,在传统优势特色产业上集成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系技术集成创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增加农业综合产出。去年底,该项目在华侨管理区产生效益。
四、循环经济项目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分析
1.1甘蔗增产收益。通过实施循环经济,提升土地肥力,试点项目区华侨管理区甘蔗平均单产由现在的5吨增加到6吨,共增产3000吨,年收益增加72万元,项目区亩均增收240元。
1.2养殖收益。通过利用蔗稍氨化发展养牛,到2013年底,试点项目区的牛存栏可达560头,出栏100头,可创产值40万元,项目区亩均增收133元。
1.3套种作物收益。套种其他农作物每亩按新增收益100元计,种植澳州坚果按5年收益,每亩年收益增加250元。
1.4沼气池收益。按每口沼气池日产气5公斤计,项目区年产沼气2140公斤,能基本满足535户4口之家的生活、照明所用。按耿马县燃料平均价格计算,共收益54万元,亩均收益新增180元。
综上所述,试点项目区每亩年新增收益为903元,计年新增收益270万元。
2.社会效益分析
通过实施循环经济示范项目,项目区土壤肥力得到恢复、提高,甘蔗单产和品质得到提升。同时肉牛养殖产业将得到全面发展,肉牛生产水平将得到提高,还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壮大畜牧产业,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市场对高品质肉牛的需求。
通过项目实施大力推广“甘蔗——蔗稍青贮氨化——养牛——沼气池——沼渣(液)还蔗”循环经济模式,将农作物秸秆和家蓄排泄物能源化、肥料化和饲料化,向生活、生产提供清洁能源,向农田提供安全、高效的有机肥源,向畜牧业提供绿色饲料,可见“甘蔗——蔗稍青贮氨化——养牛——沼气池——沼渣(液)还蔗”循环经济模式是有效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能、生态标准、产品质量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本项目的实施将大幅度提高甘蔗单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同时沼气的利用也将节约大量的木材,有利于恢复自然生态,防止水土流失,促進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树立了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观念,保持适度开发规模,珍惜土地,坚持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统筹安排用地,开发与节约并举,以节约挖潜为住,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处理好了土地利用的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废弃的蔗稍资源经过处理,综合利用,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良性循环,维持生态环境,大大降低大气环境污染程度;有助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改善农田土壤结构,有利土壤长期优化利用;大量的厩肥,为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奠定了基础,厩肥配套沼气池建设使用,给广大农户提供照明和生火做饭能源,这对保护生态、农民增收节支有着深远的意义,前景看好。
耿马县甘蔗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走“生态立县、绿色崛起”之路,努力探索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建设美丽耿马、实现富民强县新跨越谱写改革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