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疫霉根腐病防治措施
2014-05-30杨秀红
杨秀红
[摘 要] 近年来,农业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严重,给种植户带来了非常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中主要介绍了大豆的种植过程中,大豆疫霉根腐病防治措施。
[关键词] 大豆疫霉根腐病 防治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073-01
大豆是黑龙江省的主要栽培作物,近年来由于大豆重茬面积的增加,有的重茬年份达到10年左右,导致大豆根部病害日趋加重,严重影响了大豆的生产。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一种毁灭性大豆土传病害之一。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等省市都有该病发生,特别是在黑龙杠省发病较重。大豆疫霉根腐病发生时,植株整株快速枯死,尤其在高温、多雨季节发病最重。起初顶端生长点和顶部叶片枯死,紧接着全株枯死。发病速度快,死亡率高是该病发生的特点。大豆疫霉根腐病田间发病率一般为3%~5%,严重地块达75%,甚至绝产,在感病品种上损失可达25%~50%,个别高感品种损失可达100%,发病植株种子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降低。
一、症状
大豆各生育期均可发病。出苗前染病引起种子腐烂或死苗。出苗后染病引致根腐或茎腐,造成幼苗萎蔫或死亡。成株染病茎基部变褐腐烂,病部环绕茎蔓延至第10节,下部叶片叶脉间黄化,上部叶片褪绿,造成植株萎蔫,凋萎叶片悬挂在植株上。病根变成褐色,侧根、支根腐烂。
二、病害循环
初侵染:此病为典型土传病害。初侵染来源于土壤大豆残体中的卵孢子。
传播:刚播种以后或植株较大时灌溉,都會加重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水分饱和,有利于孢子囊释放大量游动孢子,而且水流还可直接传播。带病土壤飞溅引起的叶部侵染会导致比根部侵染严重得多的叶部病害症状。
侵入和发病:当土壤中有自由水时,孢子囊萌发产生大量游动孢子,随水传播,侵入寄主根部。病菌在根的细胞间生长,形成球状或指状吸器吸收营养,引起发病。
再侵染:生长季节中病组织上可以迅速地不断形成孢子囊,并萌发形成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
三、发病条件
此病的发生与流行主要决定于品种抗病性、土壤湿度、栽培方法和耕作制度等。
品种抗病性:对发病流行程度影响很大。
土壤湿度:是影响该病流行重要因素。土壤含水量饱和是卵孢子萌发形成孢子囊的必要条件。
耕作栽培:耕作栽培措施会影响土壤含水量和排水,影响通风透光,直接影响发病。及时耕地、排水,发病轻;少耕和免耕板结地病重。轮作与发病关系不大。
四、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是利用抗病和耐病品种,加强耕作栽培措施,作好种子及土壤药剂处理的综合防治措施。
1.利用抗、耐病品种
利用抗、耐性品种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抗性品种可完全控制病害,并且抗性基因易于转育,但单基因抗性强,对病菌的选择压力大,促进了新小种的出现,从而使原来的品种抗性丧失,利用具有多个抗性的单基因系的品种可以延长其抗性保持年限。
2.耕作栽培措施
适期播种,保证播种质量,合理密植,宽行种植,及时中耕增加植株通风透光是防治病害发生的关键措施。
3.药剂防治
利用瑞毒霉进行种子处理可控制早期发病,但对后期无效。利用瑞毒霉进行土壤处理防治效果好,有沟施、带施或撒施。
参考文献
[1]陈晓玲. 大豆疫霉根腐病抗病基因分析及分子鉴定[D].华中农业大学,2006.
[2]张宝强. 大豆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源筛选及抗性遗传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0.
[3]李熙英,黄世臣,韩明月,姜成奎. 延边地区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及其防治[J].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05,04:258-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