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肝细胞癌的MRI表现分析

2014-05-30于波

家庭心理医生 2014年4期
关键词:包膜肝细胞肝硬化

于波

摘要:目的:对肝细胞癌的MRI表现进行分析。方法:对30例肝细胞癌患者MRI诊断资料进行分析,结果:T2WI稍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快进快出、包膜征、镶嵌征等是肝癌诊断要点。结果:MRI作为肝细胞癌的诊断是可获横断面、冠面及矢面3种图像;还可显示肿瘤包膜、脂肪变性、肿瘤内出血、坏死、肿瘤纤维间隔、肿瘤周围水肿、小结节、肝门静脉是否受侵犯;对良、恶性肝肿瘤,血管瘤的鉴别优于CT,对直径<2cm的早期肝癌无需强化,其检出率可达81.6%。

关键词:肝细胞癌;MRI诊断;表现【中图分类号】R44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4-0215-01

肝细胞癌是最常见的肿瘤之一,而且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不少病人虽然功能生化检查基本正常,但存在潜在的肝功能损害,肿瘤能否切除,切除后残留的肝脏是非能代偿肝脏的功能等问题将决定着病人的治疗方案、效果和预后[1]。对30例肝细胞癌患者MRI诊断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30例肝细胞癌患者的MRI表现,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36~73岁,平均53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乏力消瘦及黄疸,AFP定量阳性者27例,阴性者3例。22例合并肝硬化结节形成。

1.2方法:横轴面扫描为主,首选呼吸触发脂肪抑制FSE-T2WI和屏气的梯度回波T1WI,应常规采用化学位移成像技术判断肝内病变有无脂质沉积或脂肪肝。MRI平扫怀疑或发现病变后,一般应进行脂肪抑制下的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应用快速扫描序列成像。增强扫描动脉期主要用于检测富血供肿瘤;门脉期肝实质明显强化,主要用于显示乏血供病灶;延迟期扫描可显示肝血管瘤、胆管细胞癌和局灶性结节增生等病灶的延迟强化。

1.3MRI表现:相对于正常肝实质,小肝癌病灶在T2WI呈小片高信号或略高信号,T1WI信号多变,可为等信号、低信号或高信号。钆对比剂动态增强扫描时,动脉期明显强化(不均匀或均匀),门脉期和延迟期呈流出效应。有时出现"结中结"征象,特别在铁质沉着的增生结节中发生的点状小肝癌。大肝癌(直径>2cm)可能出现附加的特征,如镶嵌征、肿瘤包膜、卫星灶、包膜外浸润、血管侵犯、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等肝外播散。镶嵌征是由薄层间隔和肿瘤内坏死组织分隔的小结节融合形成。这种表现很可能反映肝细胞癌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和增殖模式。大于2cm的肝癌88%出现镶嵌征。有镶嵌征的病灶在T1WI和T2WI信号多变,在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和延迟期呈不均匀强化。肿瘤包膜是(大)肝细胞癌的一个特点,见于60%~82%的病例。有报道72例肝细胞癌中,56例在组织学上出现肿瘤包膜,75%肿瘤包膜病灶大于2cm。随着瘤体增大,肿瘤包膜逐渐变厚。肿瘤包膜在T1WI和T2WI呈低信号。肿瘤包膜外侵犯指形成局部放射狀或紧贴病灶的卫星灶,见于43%~77%肝细胞癌[2]。门静脉和肝静脉血管侵犯也常见。在梯度回波序列T1WI和流动补偿FSE T2WI表现为流空消失,动态增强扫描T1WI表现为动脉期异常强化,晚期呈充盈缺损。不合并肝硬化的肝细胞癌:在西方社会,超过40%的肝癌患者无肝硬化。而在东南亚地区,地方性病毒性肝炎多发,仅10%的肝细胞癌患者无肝硬化。但不合并肝硬化和其他潜在肝病的肝细胞癌患者,确诊时常已是晚期。病灶较大,肿瘤直径的中位数是8.8cm,常单发并有中央瘢痕。这些患者更适合外科手术,且预后较好。

2结果

T2WI稍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快进快出、包膜征、镶嵌征等是肝癌诊断要点。巨块型13例,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直径5~16cm,结节型15例, 单发病灶11例,多发病灶4例,其中小肝癌10例,弥漫型2例。肿瘤实质表现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为主。

3讨论

对高危人群(肝炎史5年以上,HBV、HCV标记阳性,35岁以上的中年、尤其是男性患者,有肝癌家族史),如有不明原因的肝区疼痛、消瘦、进行性肝大者,应做AFP测定和选做其他检查,争取早期诊断。MRI能更清楚的显示肝癌内部结构特征和肝癌的转移性病灶,可作不同方位的层面扫描,对于显示子瘤和癌栓更有价值。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病理上分三型:巨块型,肿块直径≥5cm,为临床最常见的类型;结节型,每个癌结节<5cm;弥漫型,全肝内弥漫性分布着直径<1cm的小结节。直径小于3cm的单发结节,或2个结节直径之和不超过3cm的,称为小肝癌[3]。肝细胞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且90%的病例为血供丰富的肿瘤,肿瘤内部存在着大量动-静脉畸形或动-静脉瘘。肝细胞癌容易侵犯门静脉和肝静脉引起血管内癌栓、肝动脉-门静脉瘘或肝内外血行转移;侵犯胆道引起阻塞性黄疸;淋巴转移可引起肝门及腹主动脉或下腔静脉旁等处腹腔淋巴结肿大;晚期可发生肺、骨骼、肾上腺和肾等远端转移。肝细胞癌的发病与乙型肝炎和肝硬化密切相关。肝癌MRI检查显示T1和T2弛豫时间延长,T1加权图表现为低信号或等信号,T2加权图为高信号。有利于小肝癌的定位诊断。

参考文献

[1]蒙秋华,龙莉玲,黄仲奎,等.原发性肝癌的MRI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1):45-49.

[2]吕士国.肝硬化结节的MRI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3,26(1):40-43.

[3]蒙秋华,龙莉玲,黄仲奎,等. 原发性肝癌的MRI诊断价值[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1):45-49.

猜你喜欢

包膜肝细胞肝硬化
假包膜外切除术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疗效
外泌体miRNA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肝硬化病人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
魔芋葡甘聚糖-乙基纤维素包膜尿素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
防治肝硬化中医有方
树脂包膜缓释肥在机插杂交稻上的肥效初探
肝细胞程序性坏死的研究进展
活血化瘀药在肝硬化病的临床应用
肝细胞癌诊断中CT灌注成像的应用探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