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

2014-05-30杜纪昌

家庭心理医生 2014年4期
关键词:螺杆菌感染性幽门

杜纪昌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临床疗效,为合理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我院2011年3月~2013年5月间收治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14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70例予以单纯西医抗Hp治疗,而实验组70例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中药治疗,规范化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间疗效差异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2.86%,远远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7.14%,两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6%,低于实验组发生率7.14%,两组间差异显著,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疗效确切,且用药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且轻,患者易于接受,故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酸剂【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4-0199-02

慢性胃炎是消化科常见疾病,饮食习惯不规律、生活压力过大都是常见诱因。此外,自从上世纪80年来,澳大利亚科学家揭秘幽门螺旋杆菌与慢性胃炎的关系以来,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甚至胃癌的危险因素的观点已经成为共识[1]。2012年我国最新的根治幽门螺杆菌指南指出,对于有胃癌家族史、既往有消化性溃疡、胃粘膜相关组织样淋巴瘤以及萎缩性胃炎和患者有根治意愿者均为根治幽门螺杆菌的指针。但随着抗生素应用普遍以及部分不合理应用案例,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逐渐下降,传统三联抗Hp治疗已经被四联抗幽门螺杆菌疗法所取代,但仍有10%~20%的耐药菌株和单纯西医效果不佳的病例[2]。本院通过对140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患者实施不同治疗方案,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取得一定进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自我院2011年3月~2013年5月间收治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140例,其中男性74例,女性66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35.8±10.4)岁。本组研究中患者有不同程度上腹不适、进食饱胀、纳差、反酸嗳气及烧心以及恶心等胃肠道症状。所有患者均行胃镜及快速尿素酶试验、血清Hp-抗体检测以及C12呼气试验等检查明确诊断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并排除消化性溃疡、胃癌、慢性萎缩性胃炎等其他胃内病变。病程2月~10年,平均(1.2±0.4)年。

1.2分组将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140例随机化原则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患者70例,男性37例,女性33例,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36.1±11.2)岁;病程2月~8年,平均(1.3±0.4)年。对照组患者70例,男性37例,女性33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34.9±9.8)岁;病程2月~8年,平均(1.3±0.4)年。两组患者间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病史长短、有无合并症以及可能影响结果的其他因素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3治疗:中对照组70例予以单纯西医抗Hp治疗,而实验组70例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中药治疗,规范化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间疗效差异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其中西医治疗组为抑酸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中任选一种)+两种抗生素(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拉霉素、呋喃唑酮、左氧氟沙星中任选两种)+枸橼酸铋钾、米索前列醇中的任一项的四联抗幽门螺杆菌疗法,以10天为一疗程[3]。而对照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以中药治疗,方药为:黄连99g、党参129g、白术129g、白芍159g、蒲公英209g、白头翁99g、获菩129g、乌贼骨309g、瓦楞子309g、鸡内金99g、炙甘草69g。对于恶心、呕吐明显者加用旋覆花、代蒲石;腹疼痛明显者加木香、高良姜;痛如针刺者加生蒲黄、五灵脂、丹参。每日1剂,水煎,取汁30ml,分早晚各1次,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1.4疗效标准: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以及患者症状缓解程度和胃镜下表现将疗效分为:治愈、有效、无效三个标准。其中显效:腹痛、反酸等症状消失,复查胃镜正常,血清Hp-Ab阴性;显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复查胃镜示粘膜充血、糜烂明显减轻,复查血清Hp-Ab弱阳性;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复查胃镜较前无改变,复查血清Hp-Ab阳性。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人数。

1.5统计学处理:采取Excel 建立数据库,SPSS15.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差异分别对两组患者疗效评定以及计算总有效率得出: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2.86%,远远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7.14%,两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表1两组患者间疗效差异统计项目 治愈(n) 有效(n) 无效(n) 总人数(n) 总有效率(%)实验组 41 24 5 70 92.86对照组 33 21 16 70 77.14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差异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6%,低于实验组发生率7.14%,两组间差异显著,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幽门螺杆菌是胃炎、胃溃疡以及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对于有根除指征者,应及早完成根治细菌治疗。据统计发现,传统抗Hp三联用药总有效率逐步下降,目前基本上仅维持在60%左右,而一旦初次根治失败,补救根治总有效率更低,故强调初次根治成功率尽可能最大化。在此研究基础上,为提高根治成功率,四联抗HP疗法已基本取代传统三联疗法,但总体效果仍不能令人百分百满意。同時,虽然抗幽门螺杆菌药物总体副作用较轻,但部分患者仍有腹部不适、头晕乏力、肝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发生风险,故患者口服耐受性不佳,不规律服用抗生素概率增加,进而加重和促进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不利于整体疗效。

本病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亦与"呕吐"、"泛酸"、"痞满"等症相关。胃脘痛患者由于脾胃虚弱,或痰、湿、食、寒等邪气客于中焦,导致升降功能失调,胃蠕动功能下降,从而出现胃脘痛、腹胀、早饱、嗳气、呃逆、恶心等症状。中医疗法旨在清热化湿、行气消导、健脾和胃,并加以杀灭和抑制HP。本研究所采用的中药方中黄连能清除中焦热毒,白头翁、蒲公英加强清热解毒之功效;而党参、白术、获荃健脾益气和胃以扶正;白芍、甘草缓急止痛;瓦楞子、乌贼骨含弱碱性磷酸钙,能中和胃酸,其所含胶质与胃液结合在溃疡面形成保护膜,能促进溃疡愈合。本组研究通过对比单纯西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疗效差异后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炎总有效率高达92.86%,较单纯西医组77.14%明显升高,差异明显。同时,从药物不良反应角度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共2例,发生率为2.86%,两例均为恶心呕吐、腹部不适,予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总体而言,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疗效确切,且用药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且轻,患者易于接受,故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1]韩玉山,杨强,王东旭,等.荆花胃康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临床疗效的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研究[J].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2014,14(11):3639-3640.[2]郑盛,殷芳,刘海郾,等.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缘园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9,17(01):50-51.[3]吴勇灵,孙大伟.自拟健脾益胃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38 例 [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6):618-620.

猜你喜欢

螺杆菌感染性幽门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远离幽门螺旋杆菌 分餐真的很必要
感染性肺炎如何选药治疗
幽门螺杆菌阳性必须根除治疗吗
小儿咳嗽也要提防非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眼睛也会感染性病
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幽门螺杆菌重组蛋白OipA6间接ELISA法的建立
不同胃黏膜病变中TFF3表达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