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管理在供应室中的重要性
2014-05-30吴爱华
吴爱华
【中图分类号】R47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4-0001-01
医院供应室负责院内再生医疗器械的回收、清洗、消毒、包装、灭菌、发放工作,以及一次性医疗用品的质量管理,供应室的护理管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医院的感染率,进而影响到医院的医疗纠纷。管理模式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消毒供应中心已经逐渐向专业化发展,管理模式引入到供应室护理管理中,将关系到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医疗安全等方面。我院在供应室开展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供应室全体护理人员共计15人,均为女性;年龄35-51岁,平均年龄43岁。学历:本科1人,专科14人,中专1人。职称:护师1名,主管护师10名,副主任护师1名。工作年限14~33年。编制:正式护士14名,合同护士1名。婚姻状态:已婚.
2护理管理问题分析
2.1供应室护士健康状况不容乐观:15名护士中,胃十二指肠疾患4名,腰椎间盘突出5名,腰肌劳损1名,颈椎病5人。有些护士伴有习惯性便秘、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护士中存在不良的生活方式:节食减肥3名,不睡午觉3名,总的来看,供应室护士的健康状况与生活方式令人担忧。
2.2供应室护士配置差、思维落后:供应室的人员一直处在人员少、素质差的情况下。凡各科工作差、不好管理、或是身体条件差,或是需要照顾的人,总是因为各种原因才被调入供应室。医院对供应室工作在主观上不重视,看不到它是医院工作的"技术部门",人为地造成了供应室人员与临床护理人员之间差别。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待调入供应室的护士自认为供应室工作脱离临床、不接触病人、工作较简单,承担责任少。调入供应室后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缺少临床护士的热情,利己观念较强。
2.3学习进修的机会少: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供应室工作总认为就是洗洗刷刷,发放物品,没有什么需要学习的,所以外出学习进修学习的机会很少。同时供应室的人员以老护士居多存在着知识老化,观念陈旧、生理退性改变、心理的失落感等问题,再加上供应室护士缺编,工作人员少,工作忙,就是组织学习,科内护士也很少参加,故无法拓宽知识面。从而造成供应室护士科学素质偏低,专业知识更新达不到,不能适应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
3管理对策
3.1成立细节管理模式质控小组:由各科护士长组成,主要职责包括负责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供应室的再生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工作程序;抽查各人员及物品和管理程序;出现问题后的自检自查程序及改正措施。
3.2加强健康管理,促进护士身心健康:科室成立以护士长为组长的健康管理小组,为每位护士建立健康档案[1],健康小组针对护士所患疾病,收集影响护士健康的各种因素,以消除或减弱护士的不良健康行为,为其提供各种健康信息,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邀请营养学专家"饮食与健康"等保健知识,以增加对不良行为危害性的认识,改变观念,从而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护士长根据医院规定,督促护士定期体检和免疫,鼓励她们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控制和避免危害健康的行为,使她们在思想上重视自身健康,早期预防和治疗疾病。护士长实行弹性排班,让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护士及时治疗、休养与康复。
3.3建立差错事故"有奖"呈报制度:对错误的宽容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护士长对护士的差错事故表现出科学、理性、宽容的态度,不过分追究个人责任,这样护士不但积极呈报差错,而且从自身方面主动分析原因,并协助护士长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差错事故的发生机制,从而找出防范的对策,使全体护士从中受益,不断提高护理质量[2]。
3.4向医院争取护士外出进修学习和学术交流机会:制定带奖金外出学习制度,鼓励护士外出学习,拓宽视野,增长专业知识。
4效果
我科运用护理管理1年多以来,供应室护理工作取得很大的进步。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供应室未出现护理差错,无1例护理糾纷发生。护理部通过临床科室调查供应室工作满意度呈逐年上升,从2012年的96.1%上升到2014年的99.8%。护理管理减轻了供应室护士的工作压力,满足了供应室护士多层次的需要,使她们的创造力得到了发挥,积极承担各项任务,出色完成各项工作,积极发表文章、参加学术交流,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发挥护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具有显著的效果,这与许多研究发现的"高关心人、高关心任务"的领导风格更能使员工在工作中取得绩效并获得满足感相一致,是一种较理想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徐桂荣.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维护与促进护士健康[J].护理研究。2004,18(4上半月版):588.
[2]胡德英.柔性管理理论及其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8,22(2A):353-354.
[3]Sarnes E, Crofford L, Watson M, et al. Incidence and US costs of corticosteroid-associated adverse events: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 Clinical therapeutics, 2011, 33(10): 1413-1432.
[4]Neidert S, Schuetz P, Mueller B, et al. Dexamethasone suppression test predicts later development of an impaired adrenal function after a 14-day course of prednisone in healthy volunteers[J]. European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2010, 162(5): 943-949.
[5]Dinsen S, Baslund B, Klose M, et al. Why glucocorticoid withdrawal may sometimes be as dangerous as the treatment itself[J].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2013.
[6]Carol Van Ryzin. Adrenal Insufficiency:Causes and Prevention of Adrenal Crisis.Journal of Pediatric Nursing, Available online 29 August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