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例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体会
2014-05-30闫宇梅
闫宇梅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病的临床药物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对60例高血压病患者临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60例经药物治疗3~4周末,血压的逐渐下降,头晕、心悸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显效41例,有效1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所有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下降到平均[(17.4±1.2)/(10.9±1.3)]kPa。结论:明确诊断,找出原因,对症治疗。降低血压,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发病和死亡总危险。
关键词:高血压病;降压药物;高血压急症【中图分类号】R5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4-0076-01
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是指病因不明,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常伴有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占总高血压患者的95%以上,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通过临床治疗使血压下降或接近正常范围,防止和减少并发症所致的病死率和病残率。一般需长期甚至终身治疗[1]。选取60例高血压病患者临床药物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2012年~2013年收治的60例高血压病患者,期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50~75岁,平均65岁,病程2~12年。诊断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的诊断标准,高血压Ⅰ级8例,Ⅱ级40例,Ⅲ级12例。
1.2方法
1.2.1降压药物治疗①利尿剂其作用是通过抑制钠、水重吸收,减少血容量,降低心排血量而使血压下降。常用药物有: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袢利尿剂如呋塞米(速尿);保钾利尿剂如螺内酯、氨苯喋啶。②β受体阻滞剂其作用是通过阻滞β受体,减慢心率,降低心排血量;抑制肾素释放,降低外周阻力而降低血压。常用药物如美托洛尔(倍他乐克)、比索洛尔(康忻)。③钙拮抗药(CCB):有维拉帕米、地尔硫革、二氢吡啶类三组药,前二组除抑制血管平滑肌外,并抑制心肌收缩及自律性和传导性,不宜在心衰、窦房结功能低下或传导阻滞者用。特点:降压迅速,作用稳定,用于中、重度,尤其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2]。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降压作用是通过抑制ACE使ATⅡ生成减少,同时抑制激肽酶使缓激肽降解减少,二者均有利于血管扩张,使血压下降。ACEI对各种程度高血压均有一定降压作用,对伴有心衰、左室肥大、心梗后、糖耐量下降或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等合并症者尤为适宜。高血钾、妊娠、肾动脉狭窄禁用。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干咳,占10%~20%。⑤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其作用是阻滞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水钠潴留、血管收缩与重构作用,从而起到降压作用。常用药物有氯沙坦(科素亚)、纈沙坦(代文)。
1.2.2高血压急症的治疗: 高血压急症是指在短时间内(数天或数小时),血压急剧升高,舒张压大于130 mmHg和(或)收缩压大于200mmHg,伴有重要器官组织的严重功能障碍或不可逆损害。
1.2.3迅速降低血压:①首选硝普钠,通过直接扩张动脉和静脉使血压下降,开始以每分钟10~25μg速率静脉点滴,根据血压情况调节滴速。②硝酸甘油:开始以每分钟5~10μg速率静脉点滴,可逐渐增加至20~50μg速率静脉点滴。
1.2.4降颅压:有高血压脑病时宜给脱水药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或呋塞米(速尿)20~40mg静脉注射。
1.2.5制止抽搐有烦躁不安、抽搐者则予地西泮(安定)或巴比妥类或水合氯醛保留灌肠。
2结果
60例经药物治疗3~4周末,血压的逐渐下降,头晕、心悸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显效41例,有效1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所有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下降到平均[(17.4±1.2)/(10.9±1.3)]kPa。
3讨论
起病缓慢,早期多无症状,多数患者于体格检查时发现,少数则在出现心、脑、肾等并发症后才被发现。患者一般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颈项板紧、疲劳、心悸、失眠等症状,呈轻度持续性,多数症状可自行缓解,紧张或劳累后加重。听诊时可闻及主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收缩期杂音或收缩早期喀喇音,长期持续高血压可有左心室肥厚并可闻及第四心音,少数患者在颈部或腹部可听到血管杂音。恶性或急进型高血压,发病急骤,多见于中青年。血压明显升高,舒张压持续≥130mmHg。伴有头痛、乏力、视力模糊、眼底出血、渗出或视盘水肿。肾脏损害突出,表现为持续蛋白尿、血尿及管型尿。病情进展迅速,如不及时降压治疗,预后不佳,常死于肾衰竭、脑卒中或心力衰竭。
血压是与心、脑血管病患病和死亡关系相当紧密的一个替代终点,为达到有效地控制血压,50%以上的高血压病人需要联合应用降压药物。截至目前仅仅以利尿剂为基础的联合降压治疗证明能降低高血压导致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如利尿剂加利血平、利尿剂加甲基多巴、利尿剂加β受体阻滞剂等) [3]。新的联合,如转换酶抑制剂和小剂量利尿剂、转换酶抑制剂与钙拮抗剂等的联合,耐受性良好且副作用少,但远期效果如何有待进一步证实。转换酶抑制剂和有些钙拮抗剂对肾脏功能、高血压性心脏病以及心血管重建等的良好作用,结合这些药物的心率调控效应,对脂质和碳水化合物代谢中性或良性影响,使这种联合应用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导(实用本).高血压杂志,2004.
[2]张红叶,李 莹,陶寿淇,等.血清尿酸与四年后血压变化及高血压发病的关系[J].高血压杂志,2001,9 (2):160.
[3]王宏宇.心血管病变治疗与血管健康维护.心血管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