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工作如何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内涵
2014-05-30董峥楠
董峥楠
摘 要:今年,“创客”这个名词频繁进入人们视野,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3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正式开展部署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毫无疑问,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本文旨在阐释在人人创客的“互联网+”时代,国内高校如何科学认识创业教育,营造良好创业氛围以及探索高校创业教育对创新的科学认识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创业教育;科学创新;改革体系;“联网+”时代
“创客”这一名词最早源于英文单词“Maker”,指的是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伴随着知识社会的来临,高校大学生正是处在“互联网+”的创客时代,正享受着无所不在的网络、无所不在的数据、无所不在的知识,有着得天独厚的社会环境和时空新常态,他们毫无疑问将迎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激发起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
一、探索高校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1.整合提升创业教育师资力量
高校在创业教育中最主要的优势在于拥有高水平高质量的师资团队,他们能够科学引领学生开展创业学习。首先建立高校“创业导师”团队,帮助解决创业学子在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其中努力培养“高校创业指导师”(IEEM)成为今后重要的师资培训项目,它是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认证的培训项目,专门用来培训专注于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师和领导。
过去高校没有创新创业方面的专业老师,学生在创业之初,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走了很多弯路。而今培养“高校创业指导师”旨在帮助各高校创业教育教师和负责人,让教师更科学专业的掌握创业知识、方法和流程,提升其教授创业课程、开展创业指导工作的能力,并且定时定点的开展创业就业指导会议,让专业的“创业导师”直接与学生对话,解决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减少冗杂繁复的探索过程。积极支持有创意的团队项目落地实施,以有效的方式推进高校创业教育与时代和社会接轨。
2.探索搭建学生创业平台
建立服务学生发展的工作平台,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将理论运用到社会实践中,解决实际生产和服务需要。让“众创”平台更加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和网络化。
积极依托校园优势,将创业教育融入学生培养计划和基础中,开展专业课程教学,创建专门的学生“校园创业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尝试成立创业学院,以创业学分替代部分专业课程,实现学分制的弹性学制,免费提供创业场地、创业设备,激发创业想法。“校园创业园”以其独特的优势营造校园创业氛围,从制度上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创业,在专业的创业平台上,有助于学生探索和处理创业过程中涉及的全部议题,让学生全面了解如何将一个“点子“转变成为一个完整的企业,大大提升学生成功创业的综合素质。一些高校开设了电子商务创业板,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新的创业教育模式,从“批量生产”网商老板到现在网上创业开店,逐渐形成了与市场接轨的学生创业氛围。
学校积极探索与知名企业的共同组建,为创业学子搭建面向市场的创业平台,以开放企业“创业史展览馆”等服务形式,激发学生的创业干劲,培育学生的创业能力和责任。开展“学校创业创新大赛”,将学生的创业项目与市场对接、与企业挂钩,寻求校企合作新模式,在比赛过程中以市场要求进行检验,让校园创业大赛成为企业真正的孵化器和创新平台。“开展模拟创业活动”,从寻找商机到制定创业计划、组建创业团队、进行创业融资和创意管理的过程进行模拟,提高学生对创业过程的感性认识,达到实践中学习和提高的目的。“开展创业者系列讲座”,邀请创业校友和创业导师对学生进行创业经验和知识的交流,让学生了解创业的艰辛和坚持的动力。
3.建立科学的创业服务体系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求下,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成为高校重要的教育任务,应将创业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去,并搭建起比较完整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服务体系,真正做到帮助大学生迈出创业的第一步。
创业能力培养服务体系应以“激发—实践—创业”为主线,全面服务于实现大学生的创业需求,有效利用学校创业师资和创业平台的通力合作,建立“创业基础理论”、“创业实践训练”、“创业教育导师辅导”、“创业孵化系统”四大科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学生的创业不再只是一个“idea”,而是需要严格按照体系一步步展开实践的科学教育体系,达到创业全过程的学习,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开展“科学创新”教育认识
1.创新是创客文化的内涵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从规模速度粗放型转向质量效率集约型增长,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这都离不开“创新”二字,而当今社会的创新重担坚实的落在了年轻一代肩上。他们出生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年代,正值青春走向“互联网+”时代,毫无疑问将在时代的风雨洗礼中接受考验,承担重任。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创业者,每一个创业者也并非都是创客,创新精神正是“创客”的内涵和本质所在。
在欧美国家,创新创业的氛围很浓,学校、社区都具有培养动手创新的深厚基础,而在国内,我们过去一直停留在“中国制造”阶段,创新技术发展缓慢。而如今政府支持创新环境对推动创新很重要,要求更多的年轻一代客观看待中国技术和中国产品,真正激发创业创新浪潮。
2.培养学生“科学创新”新思路
过去高校教育以理论为主,脱离实际,方式方法缺乏自主性、探索性,培养出的人才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不足。而今加强创新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加入创新权重,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确立人才质量的标准,以国家创新体系为指导,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积极为学生搭建实践创新平台,组建科技创新团队,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活动,开阔思路,打破传统,寻求突破。互联网时代孕育着一个个商机等待着年轻学生去挖掘和探索,让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形成,在实践中提升。
细数我们身边成功创业者的典范,乔布斯的苹果、马云的阿里巴巴、王中磊的华谊兄弟影业、雷军的小米……他们都具有强大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创业思路坚决不停留在传统行业里,积极利用“互联网+”时代的科技优势,以创新作为新引擎,走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品牌之路。小米创始人雷军,他做过互联网,但并不懂手机,手机市场竞争到连诺基亚都被边缘化的成都,可雷军还是选择了做手机,理由很简单,他懂得用一整套“洞悉”用户的特殊技术和手段,以特定时间段抢购手机为营销策略,开创了为中国使用者量身定做的手机。这样的创新人物和企业时时刻刻都激励着当代大学生去拼搏和奋斗。
再如,从事智能家居设计的幻腾公司成立仅仅一年半,就被美国商业杂志《快公司》列为中国最具全球创新能力的十大公司之一,而他的CEO正是毕业于清华大学的28岁的王昊,在他看来,实力远比运气重要,做出的产品一定要靠自己的脑子。在幻腾之前,王昊还创立过互联网广告公司、医疗机器人公司,但最后在幻腾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对于“创客”,王昊有自己的理解——创客是一种精神,并不是单纯为了创业,而是发自内心的爱好。永不服输、永远坚持,王昊坚信自己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我们看到了一个80后创客的执着和韧劲,这正是中国经济不断成长的动力之源。
高校教育只有营造了“大众创业”的良好基础,才能诞生“万众创新”的全面升级,鼓励支持高校学生追逐梦想,敢为人先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高校学生的内在能量,发挥创业导师的资源优势和创业平台的服务功能,让“创客小圈子”影响社会发展“大环境”,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梦想转变为现实,让学生真正实现自己的创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