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救援,你须知的6条原则
2014-05-30西英俊
西英俊
灾难发生后,很多心理学工作者迫切地想要为灾区民众奉献自己的爱心,这种积极的态度的确极大地推动了灾后心理救援工作的开展。然而,我们必须认識到心理救援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如果只凭满腔热情和平时所了解的心理咨询技能,而缺乏灾难心理救援的经验和培训,则其干预效果是难以保证的。因此,在心理救援过程中,心理救援人员除了具有助人的动机外,也应接受专家督导或同辈督导。只有这样,心理救援工作才既具有人文的表现,又符合伦理的要求。
作为心理救援队员,我们要遵循如下几条原则:
把握心理救援和实际问题解决相结合的原则
灾后心理危机表面上是微观层面上的个体性心理危机,但实际上是宏观层面上的社会性公共危机。因此,具有实效的心理救援应该是把对灾区民众的心理援助与对其现实生活的问题解决相结合。换言之,当我们要开始对一灾难受创者进行危机干预时,我们应首先关注其是否已经处于一个可靠的社会支持网络中,是否已经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是否处于安全的环境中。只有在此基础上的心理救援才是持续和有效的。
把握心理治愈和心理自愈相结合的原则
换言之,就是要把握心理自我修复与专家帮助下的心理修复相结合的原则。
虽然经历灾难的个体处于高应激状态,会出现一系列身心反应,但其中大约有70%的人可以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依靠自己的力量达到自愈。认识到这一点非常必要,这可以避免在实施心理救援工作中过于强调“帮助”,而忽视了灾区民众自身存在的潜力和资源,以至于导致心理救援的盲目性,甚至增加灾区民众对灾难的恐惧心理和对他人的依赖心理。因此,心理救援工作一方面要帮助民众树立接纳创伤的态度,另一方面要引导他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调动自身的资源去处理和消化自己的创伤。
把握自我卷入与自我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成功、有效的心理救援需要心理救援人员适度的自我卷入。也就是说,在干预过程中,心理救援人员要始终保持一种共情的态度,深切体会受助者的想法和情感。但是,如果对此没有较好的把握,例如有些救援人员过高地估计了自我能力或对自我的一些心理问题缺乏有效的解决,则可能会在干预过程中渐渐感到资源枯竭,继发产生心理创伤。因此,心理救援人员要调整干预目标的心理预期,保证必要的休息。一旦发现自身情绪失调,应及时进行自我保护,必要时停止心理救援工作,向心理督导师求助。
把握短期干预与长期干预相结合的原则
心理创伤的修复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因此,灾后心理救援需要制定中长期计划,有组织、有步骤、持之以恒、科学合理地进行。但由于我国心理救援人员严重不足、分布不均衡等原因,绝大多数心理救援都是短期行为。因此,心理救援人员必须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灵活、变通地采取多种形式为灾区民众提供持续、有效的服务。例如在灾后的每个关键时期,协助或安排社区民众参加特定的支持团体;建立专门的心理援助站和心理援助训练站,定期为灾区民众进行心理危机评估;提供专业的电话和网络心理救援服务,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灾难所带来的心理危机后遗效应。
把握好一般性技术与特殊性技术相结合的原则
灾难心理救援的方法有很多,有的是一般性技术。比如:倾听、共情、支持等技术。而有的方法却有特殊性,比如眼动系统脱敏与再加工治疗(EMDR)、认知行为治疗、催眠疗法、沙盘疗法等。每个人在灾难发生后的应激反应,与其个性、文化、内心的需求、创伤程度、过去面对生活事件反应的习惯均有连带关系,因此,心理救援人员在实施干预的过程中,应细腻地注意到每位受助者的个别差异,在方法上,要处理好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掌握好技术实施的时机。
把握化解消极因素与植入积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灾难给人类带来沉重的打击,使个体的精神世界蒙上了阴影,这也正是心理救援工作所需要去化解的。但是,从辩证的角度看,没有任何事件是绝对负面的。如果心理救援人员能够通过心理救援把灾难发生后的温暖、团结、尊严、生命的意义等积极因素植入被干预对象的内心,那么,灾区民众则会将灾难变成发展的契机,将应对灾难的经验转化成生存的能量,从而更加珍爱生命、用心生活。
要澄清的是,并不是心理救援专家到了现场才等于心理救援工作的开始,事实上,心理救援工作应该在灾难发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只不过那时的心理救援主要体现在政府相关部门迅速对灾难作出反应上,也就是说,在对灾区群众的情况作了充分准确的了解后,政府组织并有序地开展方方面面的救援工作,这包括对灾区群众的安全、住宿、饮食、医疗、通讯等问题的解决。这些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心理救援元素是社会稳定化环节,即这些工作以统一指挥、协调有序、循序渐进的姿态通过各种渠道被灾区民众看到、听到和感受到,这就会让他们较快地从灾难所带来的黑暗和寒冷中寻找到光明和温暖。同时,后续心理救援工作的组织实施应有条不紊地展开,以当地灾后救援指挥部为中心,组织、整合来自全国各地的心理救援人员,统筹分工,制定清晰的计划和明确的方案,这包括上报下达体系的建立、心理救援区域的划分、重点干预对象的明确、督导转诊制度的建立、科普宣教工作的分工等等,尤其是需要制定出针对奔赴灾区的大量志愿者的培训方案,并将志愿者有机地整合到专业的心理救援队伍中。这样,心理救援工作在初期就设定了稳定、有序的基调,使得灾区民众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得到顺畅、科学的心理救援服务,这也是心理救援中社会稳定化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