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生物学教学难点“三法”
2014-05-30郭祥义
郭祥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难点的解决是最重要的环节,是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的关键。如何解决教学中的难点,每位教师冥思苦想往往难得恰当的方法。在多年的教学当中,我用了以下方法,效果较好。
一、将问题化难为简
一般的难点问题都难在学生无法理解知识的原理上,即学生用现有的知识无法解决,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较模糊,不能形成对知识的准确认识。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利用现有知识能够解决的问题代替学生无法用现有知识解决的问题,然后再列举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跟踪提问,使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并能深刻记忆。例如,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一节中,有“……这就是细胞的生长。但是细胞不能无限制的长大,一部分细胞长到一定的大小就会进行分裂。”这就引出问题:细胞为什么不能无限制的长大?因为细胞要通过表面积来吸收周围环境中的物质,满足自身生长的需要。细胞长得越大,表面积与体积的比例就会越小,因为这个比例越大,越利于细胞生长;比例越小,吸收的物质相对少,就满足不了细胞生长的需要。如何解释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很多教材和参考书都用学生没接触过的球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比例关系来说明。但是初一学生没有接触过球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运算公式,学生得不出具体的数据,形不成确切的判断。我把球体改成正方体,学生小学就学过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运算方法,很快得出了反比例关系,一下子就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得出正确结论,难点就变得不再难了。然后提出问题:买鸡蛋时,你选择大的还是小的?这样学生理解透彻,记忆深刻。
二、抓住并深刻理解定义
教学中有些知识点难就难在很容易混淆。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定义、定理理解的不够透彻和准确。例如,生物学八年级下册《动物的遗传和变异》一章中,学生很容易把隐性遗传和变异搞混。如,双眼皮的父母生出单眼皮的孩子、有耳垂的父母生出无耳垂的孩子、肤色正常的父母生出白化病的孩子……这些都是变异吗?这些问题,很多学生都把他认为是变异。其实不然。在人体中,单眼皮、无耳垂、肤色白化等的基因都很稳定,在亲代没有表现出来是因为有显性基因把他们隐性化了,而在子代中缺少显性基因的控制,子代才表现出这些症状,并不是变异的结果。这里我重点强调变异的定义,不同性状和相对性状。变异是亲代与子代之间性状上发生变化,即产生了不同性状。而有或无耳垂、单或双眼皮、肤色正常或白化不是不同形状,而是相对性状,既是同一性状中的不同表现类型。看一个生物是否产生了变异,一定要看他是否产生了不同形状。性状的变化又由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环境因素,一方面是遗传因素。而我们说的主要是遗传因素,即基因有没有发生改变,基因有没有发生重组,染色体有没有发生改变(包括:一段、一条或多条、成倍的变化)。这样教学就能使学生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区别开容易混淆的现象。
三、巧加环节解难题
教学中,有些问题学生不理解是因为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只是理性的說教,学生印象不深,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例如,在教学植物细胞的结构时讲到: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成熟的植物细胞还有大的液泡、还有叶绿体、线粒体等。书中设计了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结构试验,来理解和记忆有关细胞的知识。可是在显微镜下,按照书中的操作过程,学生们是看不到细胞膜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看到细胞膜呢?根据细胞膜的渗透原理,在实验中我增加了一个实验过程,就是往观察到的植物细胞中加5~8%的淡盐水或蔗糖水,过一会细胞膜与细胞壁就会分离开了,学生就能看到细胞膜了。这样,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