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位语文教师的自白》想到的
2014-05-30梁文浩
梁文浩
近日,看了《教育文摘》林志明的一篇题为《一位语文教师的自白》后,颇受启发,更有同感。文章例举了三个自白案例,其案例场面使他局促、尴尬,也着实引发了我的回味、思考……
【案例一】林志明说:“一次,他教授《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总结课时,一位学生问:‘老师,镭是一种怎样的东西?又一位学生问:‘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是什么关系?还有一位学生问:‘居里夫人有几个女儿,她们有没有继承她的事业?我蒙了,定在那里老半天,最后才悻悻然曰:‘你們把我问住了,这些问题我一个都答不上来。我们回去各自查查资料,明天再来交流吧。”
【案例二】林老师说:“那天,教学《松鼠》一课,刚板书完课题,学生就冲我嚷嚷:‘老师,你写错了,“松鼠”的“鼠”下面是点,不是横。我朝黑板一看,果不其然,那‘鼠字下面的四点就像四只鼠目,直勾勾地瞪着我。我自知糗大了,便忙告诉学生:‘对不起,我写错了,请原谅。然后,我热着脸端端正正地改正过来。”
【案例三】是林老师在课堂上认错了一个象形字,学生回家考证了做纂刻的父亲,让林老师又一次在全班同学面前表达了自己的歉意。
《教育文摘》中林志明老师这三个尴尬的自白案例,我觉得在我们每个从事教育生涯的师者中不算是罕例。林老师能很有勇气呈现自己这些教育缺失,十分难能可贵。不说不等于没有,说了不等于自己不称职。那是1982年6月,我正在大学读书,学校把参加“哈尔滨全国语文研讨会”的上海特级教师于漪请到了东北师范大学作报告,本人作为学校的学生代表参加了这次报告。那次报告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于漪老师说:“一次,她讲《木兰诗》一文时,课堂上突然有学生问:‘老师,你知道中国女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裹小脚的吗?当时,我愣住了,幸亏一次查阅资料无意发现是在北宋时期,我便不确定地回答了这位同学。从那以后,我在平时备课以及学习、浏览任何资料时都特别注意知识性、趣味性的内容。因为,一名语文教师的知识底蕴应该是大无边呀!”后来,在34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生涯中,于漪老师的这次报告我唯一不敢忘却的就是这段话、这件事。而发生在我身上类似林志明、于漪老师的案例何止一次二次,由于有了于漪老师的经历,我特别注意课堂教学内容的广泛性,知识的准确性,以及偶发事件处理的灵活性。
在执教2002届学生的三年中,这种事情好像多了些,因为这一届学生都是持各种证书的好学生,他们来自全市各个区,大都是重点小学来的,质量不错,学生爱学习、爱动脑、爱提问题、爱究根问底。和他们在一起学习,真正地有一种师生共同成长的感觉,那才叫其乐无穷。当遇到上述窘况时,我的聪明就是利用现有资源解决现实问题。涉及到理化生等自然科学的知识性问题,我就叫班级的董浩同学回答;涉及到古典文学如《红楼梦》里的医药、建筑等方面知识,我就叫张婷婷回答;涉及到哲学、历史方面的知识,我就叫王都鹤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还可以进行必要的补充,班级中有四大才女和四大才子,上课不会出现无端冷场的现象。就这样,在他们回答的过程中,我会判断出其中的真伪,并作出相应的评价。
相隔十年的今天,读了林志明老师的文章,我觉得我是庆幸的。因为我的学生一是才思敏捷、博学多识;二是性善本真、求实乐思;三是平实和谐、坦诚无私。因此,我才更注意自己的教学质量。涉及到语文常识,基础知识的科学性、准确性一定得准确无误、有板有眼不得有半点疏忽,更不能出现读错音、写错字、说错话的硬伤。否则,你的学生怎么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你,并与你共同学习、一起成长呢。说到底,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像个语文教师,虽然不一定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该懂的就一定要懂,该会的就一定要会,该明了的就一定要明了,该学的就一定要学。这样,在课堂或课下任何场合上,都不会出现或少出现因为自己才疏学浅、拙口钝腮而被学生问住的窘态百出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