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
2014-05-30高杨赵冬冬
高杨 赵冬冬
4月25日至26日,由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驻马店市人民政府、黄淮学院承办的“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2014年春季论坛在河南省驻马店市隆重开幕。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应邀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讲话。河南省副省长徐济超、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邵巍分别致辞。河南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朱清孟出席开幕式。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既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也是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紧迫要求
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以“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为主题,旨在通过建立教育界、产业界、学术界与各级政府共同参与的中国教育改革创新和全球教育合作交流平台,推动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支持地方高校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产业转型升级急需人才,探索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紧缺的结构性矛盾,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合理人才结构。
鲁昕在论坛开幕式上指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既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是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紧迫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部署,加快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设现代教育体系的重大举措。当前,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已经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形成了广泛共识。
要实现这一任务,需要国家的顶层设计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更需要行业企业、学校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鲁昕提出四点希望:一是希望学校要增强改革的紧迫性和主动性,牢牢把握建设应用技术型这一转型发展的目标,将为经济社会创造价值,为学习者创造价值,作为转型发展的评价标准,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实到学校管理、教学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二是希望地方政府更好地发挥支持作用,促进地方产业和高校双转、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双赢。三是希望行业企业能发挥好积极能动作用,为转型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四是希望共同建立转型发展的良好环境,呼吁社会各界和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出谋划策,积极参与转型发展这一教育改革的重大进程。
鲁昕同时表示,正是由于黄淮学院的创新实践,才诞生了今天中国教育的“达沃斯”论坛——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黄淮学院“升本”还不到7年,但是走出了一条产教融合、率先转型的路子,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经拉开序幕,相信黄淮学院未来一定能建成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
徐济超在致辞中代表河南省委、省政府向论坛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驻马店市召开,是教育部对黄淮学院和河南教育工作的激励和鞭策,必将有力推动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共赢发展。近年,河南紧紧围绕需求,强力推进教育转型发展,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催生了一批职业教育品牌,极大地提升了河南的竞争力。论坛以“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为主题,具有较强的建设性、针对性,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乃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河南省委、省政府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大力推动高校的转型发展,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通过行业内协同创新,提升校企工程科研技術研究水平,服务行业、区域经济发展
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之路?在论坛上,院士、政府官员、国内外高校校长、行业企业的专家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不同角度出发,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开出了药方。
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朱高峰院士认为,面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挑战,我国必须保持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动摇,要确立“制造强国战略”,将制造业做大做强。教育培养的人才结构要与产业需要相匹配,要根据人才需求分类推动高校分类,建立立体的人才结构。高校要明确目标、准确定位,推进教育改革,紧密产学结合,开展企业与高校联合创新,通过政府、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使高校追赶、适应乃至引领产业的发展。
高校如何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院士把脉工程教育,开出了药方。在比较了工程师培养中具有代表性的英国模式、澳大利亚模式和美国模式后,谭天伟重点探讨了工程教育师资问题。“现在中国工程教育最严重的问题,是很多老师都从校门到校门,自己都没有进过企业工厂,怎么能够胜任培养学生具有工程能力呢?”他认为,必须构建适应工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北京化工大学让年轻教师带着问题到企业,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课题立项研究的方式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校方提供资金支持。这样既提高了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又为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要通过行业内协同创新,提升校企工程科研技术研究水平,服务行业、区域经济发展。
来自行业、企业的嘉宾对两位院士的观点表示赞同。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秘书长陈晓明、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陈健洲、维维集团董事长杨启典、万呈集团董事长康耀江等行业代表、企业家分别从各自所在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的角度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目标任务进行了探讨。陈健洲提出,地方高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岗位需求,尽快缩短高校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再培养的周期。杨启典认为,企业是产教融合的重要主体,企业在自身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要积极推动校企合作,为教育改革发展贡献力量。陈晓明认为,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适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的需要,推进产教融合,服务制造业,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新兴教育技术大潮来袭改造着传统教育产业,互联网思维快速进入教育领域,地方本科高校转型面临着深刻的教育变革。在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郭延生看来,正是这种新技术革命提供的新技术和新思维回馈着教育改革和高校转型。郭延生说:“我们提出了智慧教育解决方案,把企业搬进校园,已经服务了很多院校。在智慧教室的场景,有我们为学校提供的虚拟商业学习环境,让学生既是上班又是学习。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构建起由大学、老师、学生和企业全面参与的,以互联网模式运营为主导的人才生态圈。”
建设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教育领域改革的重中之重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有强大的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强国的标准是什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袁振国认为有八大标准:一是职业教育有独立的中职到高职再到本科、硕士、博士上下衔接的体系,与普通教育平行发展又相互贯通。二是职业教育有系统的建设标准、质量标准和管理标准。三是职业教育在规模、层次、结构、布局、质量上与产业对接,在内容和设施走在产业发展的前面,促进产业不断创新,带动升级。四是职业教育与行业、与企业紧密结合,有完备的共同培养学生的保障制度和动力机制。五是专业课遵循国际标准,按国际标准设计,在参与国际标准的评估、考试中成绩领先,具有研发、制定标准的能力和影响力。六是职业教育能够适应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及时更新专业和课程,综合性、新兴产业课程比例不断扩大。七是有一流的教师队伍,能够吸引有企业实践经验的优秀骨干人才从事职业教师工作,教师能够参与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八是经费不低于同层次普通教育,毕业生收入不低于同层次普通教育水平。
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对外经贸大学史薇教授认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受到传统的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认识局限,无法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对各类型人才的客观需求,也不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加快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步伐,建设应用技术大学,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教育领域改革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对主要国家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国际经验进行分析借鉴,探索避免无效重复照搬的结论,谋求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实现跨越式发展。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史静寰教授认为,要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明确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路径,要构建中央宏观调控的引导体制,构建地方政府自主管理的责任机制,确立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职能,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搭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平台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通道,形成政、校、企之间信息沟通的机制和以评为建的质量保障体系。
建设独具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是一个持续、艰苦、充满激情的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蝶变、超越、脱胎换骨的转型和提升过程
不同类型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既有共性的问题,又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孙诚研究员通过对北京、黑龙江、陕西、四川、江西、福建等省市的40多所地方高校的实地调研,指出不同类型的地方本科高校在领导与决策机制的灵活性、办学经费来源的多样性、教师结构的合理性、专业设置与市场的符合度等方面面临的不同问题,应通过改革创新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云南省教育厅副厅长邹平结合云南省创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的实践探索,探讨了应用技术大学的内外动因、内涵等问题,认为应用技术大学应面向区域支柱产业,开展协同创新与应用研究。重庆市教委副主任牟延林认为,以产教融合为导向、探讨建设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之途径,抓住了我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关键、地方本科高校之内核、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之精髓,以此为主题重新审视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的定位与规划。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認为,高等教育求大、求全、求高趋同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和生产管理现实问题多样化的需求是目前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需要通过打破高校发展的趋同思维,树立特色意识,实现分类指导、特色发展,构建现代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来解决。
“建设独具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是一个持续、艰苦、充满激情的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蝶变、超越、脱胎换骨的转型和提升过程,需要很大的勇气、信心和决心。”黄淮学院院长介晓磊对此深有感触。黄淮学院作为一所历史短、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矛盾多、困难大的地方本科高校,升本以来,牢牢抓住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任务,转观念、抓改革、强建设、调结构、搭平台、破难题,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强力推进学校转型发展,趟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办学道路,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招生就业呈现“出口畅,进口旺”的良好局面,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不断增强,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
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最欢迎的是地方政府。驻马店市市长武国定说:“驻马店市之所以能够吸引银泰电动汽车项目,就是他们看到了黄淮学院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的雄厚实力,才下决心在驻马店投资30亿元建设电动汽车生产项目,目前一期工程已建成投产,电动汽车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为了深化合作,银泰集团与黄淮学院已达成协议,共建银泰汽车学院。”虽然只是一个刚满六岁半的新建本科院校,但在武国定眼里,黄淮学院是驻马店的城市名片,最好的政策支持都给了这个“独生子”。据武国定介绍,驻马店市委、市政府制定了鼓励和支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配套政策,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造更优环境,提供更大支持。对开展校企合作的学校,在人才引进、双师教学团队、项目评审、平台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并加大经费投入,建立了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对实施校企合作的项目,出台了建设用地、项目审批、行政收费、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充分调动了学校和企业两方面积极性,推动了地方高校与企业行业的深度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高校和地方政府实现了双赢。
据了解,本次论坛共吸引了国内178所地方高校、6所教育部直属高校,31个行业企业,33个政府及相关部门,54位经济、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德国、荷兰、芬兰、印度、韩国等国的高校和行业协会代表参加。为期两天的论坛设1个主论坛和11个分论坛,与会代表研讨了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国高校的转型发展之路、国外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经验、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的合作、行业企业和高校的合作、新技术革命对教育的挑战等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
论坛还特别举办了地方与高校对话活动,合肥市、许昌市、驻马店市、常熟市地方政府领导与合肥学院、许昌学院、黄淮学院、常熟理工学院领导以公开对话交流的方式,与参会代表分享了校地合作、互动共赢、共同发展的历程、收获与经验。
在论坛闭幕式上,参加论坛的178所高校共同发布了《驻马店共识》,一致表示将为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
链接:《驻马店共识》
2014年4月,178所高等学校聚集驻马店,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 “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以产教融合发展为主题,共同探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和“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之路”。我们愿意成为这一改革的积极探索者和实践者。
我们深知所承担的使命与责任。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经济、教育文化间相互关联也日益加强,中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文化創意和设计服务产业迅猛发展,科技型小微企业成为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启动,这一切的深刻变化,都要求高等教育向现代生产服务一线提供既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又接受系统技能训练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特别是产业链高端的技术技能人才。
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中国梦时指出,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让青年人有更好的未来,使高校毕业生更好地走向社会,是高等教育最朴素和最基本的职责。高等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必须聚焦到更好地服务青年就业上,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
加快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是国家的需要、人民的期盼,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中国已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4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体系,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还需要数以亿计的技术技能人才,将科技进步的重大成果应用到生产、生活领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更需要加快先进技术的转移、应用和积累,把培养面向现代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之一。
应用技术型高校因时代而生,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证明,不断深化的工业化进程和国家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战略,催生了应用技术大学。应用技术大学的快速发展,使大众化、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更加清晰,为实体经济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青年就业得到了更好保障,社会更加稳定和公平,国家竞争力不断提升。
我们深知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李克强总理指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国家已经把建设应用技术型高校摆上了议事日程。基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借鉴国外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经验,服务国家技术技能创新积累,融入区域产业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学院),是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破冰之旅,是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打开一线劳动者成长空间的必由之路。
这更是一种挑战,是对我们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挑战,是对学校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的挑战,是对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的挑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学院),注定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困难和挑战,需要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形成共识,凝聚合力,以更大的勇气、信心与决心,发新时期地方高校改革之先声,唱响产教融合主旋律,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
我们期盼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我们期待国家加快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快高校设置、评估、拨款和管理制度的改革,为转型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期待各级政府加大政策创新力度,统筹规划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校转型发展,推进校企合作,建立地方经济社会与高等教育发展共同体;呼吁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使高校自主地探索现代大学制度,面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变化迅速做出决策;呼吁行业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共同建设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体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合作互赢、共同发展;希望得到更多兄弟院校的支持和帮助,共同面向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技术应用和产业化服务协同创新体系。
转型刚刚开始。我们要直面历史和现实,在困境中突围,在改革创新中发展。定位已经清楚,方向已经明确,但每一所学校都要走自己的路,拓展发展空间,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实现多路径的突破和多样化的发展。我们坚信正在进行的探索和实践,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改革。我们终将实现这样的愿景:因为我们的存在,社会更加美好;因为我们的进步,国家更加繁荣。我们的学生将站在先进技术转移、应用的前沿,充满创新创业的激情,在社会每一个领域的进步和繁荣中创造价值、做出贡献。
超越自我,赢得挑战,必将迎来中国教育事业更加灿烂的明天!
责编:赵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