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说《上海女孩》看华裔美籍作家的中国情结
2014-05-30李洁
李洁
摘要:《上海女孩》是著名华裔美籍女作家邝丽莎(Lisa See)的长篇小说。她根据家族经历、自身研究与对美国华人移民群体的观察,创作了揭示复杂的姐妹感情的文学作品。本文将透过小说中一对姐妹移民经历与情感历程来审视华裔美籍作家的浓厚的中国情结。
关键词:邝丽莎上海女孩移民
自19世纪中期以来,华裔移民为个体和家族的生存而努力打拼,为美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却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并处于美国社会的边缘地位。自1978年以来,中美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具有双重文化身份的移民在增进族裔间、国家间相互了解的过程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一代华裔开始重新了解本族裔文化,对其文化身份有了新的认知,并以各自方式自觉地发挥着中美文化桥梁的作用。
邝丽莎(Lisa See)作为华裔移民的后代,用文学创作,促进了中美文化的交流。邝丽莎虽然只有1/8的中国血统,长相也与大陆的中国人有明显的不同,但她始终认为自己是华人。她是一位1955年出生于法国巴黎,成长于美国加州的受人瞩目的华裔女作家。自1995年以来,她已经出版多本作品,《雪花秘扇》与《上海女孩》成为畅销书,颇受欢迎。她的小说多以移民或者女性为主角。她在已发表的多部长篇小说中,均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从不同的角度或描写中国人的生活习俗,或展示中国人的奋斗史,或讲述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或表现姐妹间的深情厚谊。
《上海女孩》(Shanghai Girls)是邝丽莎的畅销小说之一,2009年由兰登书屋出版后即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迅速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美国各大报纸也都给予了好评。已被译成多种文字。《上海女孩》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姐妹之间的各种微妙的关系,使读者能深深地感受到姐妹亲情的复杂与可贵。邝丽莎曾讲,她会永远记住这些人、这些地方,不管她写作的故事背景是一个中国的小村庄,或是就在洛杉矶的唐人街。本文将通过细读《上海女孩》,感受作者复杂又浓厚的中国情结。
尽管邝丽莎不懂中文,但她却一直坚持自己的华裔身份,写华人故事。自1995年-2012年她已发表九部作品。《在金山上:我的华裔家族的百年历程》、《雪花秘扇》、《恋爱中的牡丹》、《上海女孩》等,都是以中国为题材。在记者询问邝丽莎钟爱中国题材的缘由时,邝丽莎回答说她有中国血统,她愿意以多种方式横跨中美两种文化之间。她讲,她的美国的一面使她为非华语社会的人打开一扇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窗口;而她中国的一面使她明确她正在肩负责任,呈现的是真实的中国文化。
邝丽莎有着童年时期与华裔亲戚们共同生活的记忆。但邝氏家族所保留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过去一百多年里,也逐渐被美国主流文化所侵蚀。从她创作的小说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对旧中国颇感兴趣,并不遗余力地展现那些古老的中国元素,一方面,这迎合了西方人对传统中国的猎奇心理,另一方面,对于华人在美国奋斗经历的描绘也满足了中国人的好奇心。 她的写作使她的读者,无论是中国读者,还是美国读者,都从其作品产生兴趣。邝丽莎从一种特殊的双重观察视角,站在两种文化的边际地带,在对东西方文化双向冷静审视的基础上,她跨越了国家、民族、种族、历史、文化、性别等多重边界,思考中美过去和现在的体制、文化冲突方面等诸多问题,讲述与中国背景相关的人与事、爱与恨。
邝丽莎带着深厚的感情,在小说中详尽描写了上海与洛杉矶两个城市。据媒体报道,为了更充分地了解旧上海,邝丽莎专程到中国上海等地做了一次“研究之旅”。包括研究上海建筑装饰风格的变迁,走访17世纪的乡村民居以观察清明扫墓的细节。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邝丽莎眼中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旧上海的面貌:热闹的黄埔外滩,灯红酒绿的夜生活,各种风味小吃,以及社会底层百姓不同的吆喝叫卖声。这些细节对广大的西方读者而言,充满了异国情调,符合了他们对旧上海的想象。而对于洛杉矶等城市的描绘,作者则打开了童年的记忆之门:古董店、黄包车、拍电影的中国道具、穿旗袍的女人,这些细节描写除了让美国读者对生活在他们自己国内的一个特殊群体有一定的了解外,对中国读者而言,也形象地知道了华裔在过去两个世纪在美国充满血泪与艰辛的奋斗史。她知道选取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来满足美国读者的好奇心,也知道华裔在异国的奋斗是中国读者最感兴趣的问题。
参考文献:
[1]Lisa See,Shanghai Girls[M].Random House, Inc., 2009.
[2]鄺丽莎.上海女孩[M].北京:京华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