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县骆驼峰发现汉魏时期居落址
2014-05-30冯晓庆
冯晓庆
[摘要]目前,文管专家在哈尔滨市木兰县骆驼峰发现了大量的汉代陶片,经初步研究,确认为该地址是哈尔滨市截止到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汉魏时期居民聚集地遗址,该发现对于哈尔滨市先人的生活、分布及文化遗存等方面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木兰县;骆驼峰;汉魏时期;居落址
哈尔滨市木兰县骆驼峰汉魏时期居落址是被当地一位旅游业开发者发现的。骆驼峰的砬子山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不仅如此,该地区还存在着许多大小不同的坑。2009年,根据当地文管专家对这些坑进行研究,发现其是由当地人们人为挖掘而成,并且其表面覆盖了一层多年沉积的落叶。经过了解,我们将这地区确认为古人穴居坑的遗址,但在当时只能够证明这一遗址是在辽金年代留下的。如今,经过对这一遗址的深入研究,最终确认为汉魏时期人们的居落址,对于后期文管专家对汉魏时期先人的生活、文化遗存等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遗址概述
骆驼峰砬子山位于哈尔滨市木兰县石河林场,其主峰海拔为540m,是木兰县与巴彦县的交界处。日前,木兰县文物管理所请哈尔滨市博物馆馆长杜赤来骆驼峰考古调查,发现了100多个穴居坑,50多枚陶片,经杜馆长对陶片的质地、型制、工艺等特征及穴居坑的数量进行综合的分析鉴定,将此遗址定为汉魏时期遗存。
木兰县太平村遗址位于木兰县西缘骆驼砬子山主峰。东南距木兰县城约45千米,正南距松花江和S101公路(石河村)约13.5千米,西北距巴彦县城约20千米,偏东南距省级文保单位蒙古山遗址所在地蒙古山约10千米。东北方向为太平村、黄仁屯、六马架等村屯。地理坐标东经127°35'15.8",北纬46°11'39.6",海拔499米。
骆驼砬子山为小兴安岭向南延伸余脉,与松嫩平原相连。东西漫延约30千米,南北宽约20千米。东西两侧分别为松花江左岸支流白杨木河(木兰县境)、少陵河(巴彦县境)。黄泥河、石河等多条河流源出于此山。
遗址分布在骆驼砬子山峰顶部。南侧为高耸的石头砬子,东、西、北沿山坡边缘各有三处小石头砬子露出。遗址分布区平面略呈椭圆形,地势南高北低,南北宽约80、东西长约200米。遗址区内分布有65个浅坑。经测量以5×5、4×4、3×3米规格为多,最大的为11×10米,还有几处直径不超过3米的圆形坑。遗址中部浅坑分布较为规则,东、西两侧则较乱。
观察两处已经被破坏的浅坑。其中一个可见黑色表土与黄色生土之间有约10厘米的文化层,含少量红烧土。从中清理出55片夹砂黄褐色陶片。经过简单拼接,这些陶片应为一个侈口、圆唇,壁略外弧平底陶罐。口径22厘米。口沿制作不规整,沿下有一周附加堆纹,压印锯齿。在另一个浅坑中发现大石块堆积,似乎为一段墙体。
依据对陶片和整个塌陷坑分布特征的观察,结合对依兰、宾县、阿城已知的相似遗址的对比,并参考有关黑龙江东部相关遗址研究报告,我们初步认定此处应为汉魏时期山城遗址,遗址分布区中的塌陷坑应为穴居坑。这处遗址的发现不但丰富了木兰县古文化种类,为研究木兰古代历史提供了新的内容,还是研究黑龙江省东部汉魏时期考古文化沿松花江向西传播的重要资料。
二、遗址的具体发现
1、对于砬子山上大大小小坑的研究与发现
骆驼峰砬子山顶视野开阔,景色秀丽,面积足有上千平方米,其地面上凹凸不平,形成了大大小小不同的坑穴,这些坑穴大概有近百个。其最大的坑穴为几十平方米,而最小的只有3~5平方米。经过对这些不同大小的坑穴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坑都是古人用于生活的穴居坑,在当时应有200~300人居于此处。
其中,在遗址的中部位置,有一个相对较大的坑穴,经测量,这一坑穴的面积达到70~80平方米,四面围墙,东向开门,将其纳入整个坑穴的布局进行全面观察,发现这一坑穴应该是当时的“首领住所”。在该坑穴的西北角还有一口土井,当地居民还会经常在此处打出水来,而在土井的旁边还有一个面积较大的坑穴,经断定,该处应是当时的大食堂。
而在遗址的北部还有两个大的土包,当地文管所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了观察与分析,也许是当时居民墓葬的地区。
2、对于砬子山上大量陶片的研究与发现
在骆驼峰砬子山顶,经过文管所相关工作人员对现场进行了简单的清理,只将山顶上较厚的落叶剥开,并向下挖掘十几厘米的黑土层,此时我们也就看到洞穴中的石灶台。在其中有一个坑穴挖掘相对较深,研究者将黑土层下的黄沙土进行了取样试验,在工作人员捏碎黄沙土的过程中发现了若干大小不同的陶片,经初步观察,这些陶片成黑褐色,表面相对较为粗糙,并在其中间位置还有明显的立斑点,随后,在其他坑穴当中同样发现了同样的陶片,甚至还有几块相互吻合,其表面均印有汉魏时期特有的印记。经过木兰县文管人员对这些陶片进行分析与观察之后发现,这种陶片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此我们可以断定,这种陶片是汉魏时期遗留下来的,也就是说,该遗址属于汉魏时期人们的居落址。
三、木兰县骆驼峰汉魏时期居落址的保护措施
1、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大遗址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核心作用。要坚持文物工作方针,克服急功近利思想,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保护与地方积极发展和改善群众生活的关系。
2、加强大遗址保护管理体系建设,形成包括法规体系、规划和工程设计规范体系、管理体系、监测评估体系和安防体系在内的大遗址保护综合管理体系。
3、加强大遗址评估工作,保证决策的正确性,编制区域整体规划。要通过编制规划大纲,掌握大遗址的现状,了解基础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确定工作内容和工作深度,为规划编制提供扎实的基础材料;要加强评估工作,客观分析开展工作所具备的条件,科学合理地编制保护展示规划,避免盲目性,增强可操作性,从而保证主管部门工作决策的正确性。
4、加强科技攻关,提高遗址保护能力。要发挥相关科研单位的优势,开展多学科合作,加强遗址保护理论、保护技术以及展示手段的研究,拓展遗址保护的思路,开展科技项目攻关,形成一批核心科研成果,重点解决土遗址保护、展示等难题。
四、结束语
经过木兰县文管所相关工作人员对这一遗址的坑穴、陶片等进行观察与研究发现,这一遗址是汉魏时期人们居住的一个小村落,当时的居民为了抵御外敌与野兽,达到挡风的目的,在砬子山顶上挖掘了大中大大小小的坑穴,当时的人们可能是以狩猎为生,曾经这里应该是一个人丁兴旺的村落。经过文管专家对其进行总结,这一遗址是哈尔滨市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居民聚集区的遗址,并明确表示这一遗址至今保存良好,相关工作人员还可以对该处进行深入研究,也许还能够有其他更重大的发现。目前,当地文管所已经在该遗址的周围划上的保护的区域,以保证遗址保存的完整性。
参考文献
[1]陈稳亮.村落型大遗址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雍城遺址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03)
[2]张颖,王琼,刘晖.大遗址保护与生态旅游开发探讨——以汉甘泉宫遗址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