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备课
2014-05-30冯宪刚
冯宪刚
备课,顾名思义就是为上课做好准备,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2014年2月,徐州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课堂实施“學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简称“学讲方式”)。对老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详细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展示教学的全过程。但是,我们该如何加强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备课工作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活动,我认为高中历史的备课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体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精神和要求
历史教师通过备课可以更准确地体现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可以更深刻、客观地领悟历史课程标准的设计思想,理解历史课程改革的思路,理解课程内容的编选意图与编选原则,理解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划分,理解课程的实施要求,理解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作用,理解历史教师努力开发与充分利用多种历史教学资源,使之多元化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历史教师自己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独特理解。只有认真备课并通过备课来进一步领悟历史新课程才能更好地实施新课程,也只有深刻领悟了历史新课程之后才会更加认真地备好课和上好课。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历史教师在这个认真备课的过程中自己也会成长和成熟起来。
二、树立“用”教科书而非“教”教科书的观念
高中历史教师通过备课,会对历史教科书产生新的认识:是“用”历史教科书教学,而不是“教”历史教科书。长期以来,老师们对于历史教科书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常常误认为历史教科书就是历史教学的唯一依据。历史教科书就是学生从事历史学习、历史教师从事历史教学的“至高无上”的权威。这种认识就束缚了历史教师的手脚,使教师对所讲的历史问题不作深入研究;只以教科书表述为准,这也是很难把历史讲好讲活的重要原因。这种认识同样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学生只能接受和相信教科书内容,而很难再去自己质疑、探究所学习的历史问题。而且新课改以后,实行“一标多本”,以江苏为例来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目前历史教学就使用人教版和人民版两个版本教材。全省统一的命题考试,而使用的教材不同。因此,高中教师在备课中一定要力求吃透历史教科书,准确理解编写意图,整体把握历史教科书,内化历史教科书,从有利于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目的出发对历史教科书进行有效整合。
三、加强历史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以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历史
高中历史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通过了解学生已有的历史学习基础、生活常识、、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个性特点等来分析学生的历史学习需求,预设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备课中设计的问题、活动等都应是基于对学情的充分了解来设置的,这其中既要面对全体学生,又要兼顾个人差异,既要考虑合作互助,又要发挥个性特长,既有预设又有生成,这个过程是整个备课工作面对学生的中心环节,也是新的课程观在历史教学设计上的体现和实践,历史教师一定要把握好。
四、优化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策略,促进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
高中历史教师要在备课过程中通过历史教学目标的锁定,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加工和整合。高中新历史教科书有必修的政治、经济、文化3册和选修的6册,每册教材都由不同学习专题组成,它打破了传统高中历史教学原有的时序性,在备课中要求历史教师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力求精通每一课知识、了解每一册内容、熟悉一整套结构。对历史教师来说,每一次备课都要整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并以教育教学理论来统筹教学过程,以完成教学任务。因而,这个过程也是促使历史教师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加强教育教学理论来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过程。
总之,通过与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材的对话,通过与学生、与自己、与同伴的对话,教师编写出的本文教案是备课复杂全过程的归结点,是对实施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是历史教学过程的重要参考。备好课,能促进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也实现了历史教育教学本质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