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缺一本总账
2014-05-30李雪
李雪
挪威卑尔根科德艺术博物馆与中国富商黄怒波在2013年12月达成一项协议。按照协议条款,黄怒波将向这家博物馆捐资1000万挪威克朗(约合990万人民币),博物馆将馆藏的7根圆明园大理石柱归还中国,并放在黄怒波的母校北京大学展出。
圆明园流散文物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圆明园到底流散出多少文物?100多年来,它们藏身何处?
流散文物大概有100万件
圆明园曾有“万园之园”的美称,却历尽磨难。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直趋圆明园,将园内文物哄抢一空后,英軍指挥官额尔金下令火烧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之时,圆明园再次遭到了破坏;辛亥革命后,军阀、官僚、政客大量盗走园内文物;“文革”期间,园内石件又损失了不少。
经过百余年的人为破坏,现在到底有多少圆明园文物流散在外,没有人说得清。清朝的每个宫殿、园子本来都有一份《陈设清录》,登记每个房间的家具摆设、墙上挂件、古董珍玩等,但圆明园的《陈设清录》始终没有发现。
据圆明园管理处统计,流散在国内的圆明园文物约有500件,近年来,他们陆续收到捐赠七八十件,全部为石构件。“流散在国内的圆明园文物多为大型石雕、湖石及碑刻等,大量精美文物多流散在国外,以英、法、美三国收藏的数量最多、器物最精。其中英法主要集中在私人藏家手中,美国则集中在博物馆。”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刘阳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2009年,刘阳曾带队展开“海外寻宝”活动,第一站选在了美国。“因为美国资料量最大,政策和英法比起来相对开放、透明,看资料的程序很简单。”即便如此,此行还是让他们颇感尴尬。“为了接待我们,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甚至出台了应急预案,博物馆负责人态度也有些倨傲,每天都有大量美国媒体跟着,真有些剑拔弩张的味道。”刘阳说,“那次活动,我们只掌握到极其有限的一些资料,并且都是官方愿意出示的;私人收藏,我们根本接触不到。”
追踪圆明园流散文物十年来,刘阳对于流散文物的数字有个大概的估量。“圆明园流散文物大概有100万件,但目前,我们能确认的大概也就是1万件左右,因为有很多东西你没法证明它就是出自圆明园。”最容易确定的是书画作品。“中国人有个习惯,买了画以后,先盖章。根据印章,你就知道谁收藏过。而圆明园有自己的章。”
蒙特的遗嘱
此次新闻事件中的7根圆明园大理石柱,又是如何与挪威联系在一起的呢?科德艺术博物馆位于挪威卑尔根,是北欧最大博物馆之一,创建于1825年,有6.6万件藏品,其中大约有4000件中国工艺美术品,2500件来自约翰·威廉·诺曼·蒙特(下文称蒙特)的捐献。石柱就在这些捐赠当中。
蒙特1864年出生于卑尔根,16岁时,他到了中国上海,在瑞典人开办的东印度公司工作。不久之后担任了中国海关官员。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蒙特应征加入中国军队,后来还成了袁世凯军中的骑兵教官。他很受袁世凯重用,一度当上了袁的军事顾问,还被任命为副都统——他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得到这个官位的外国人。此外,蒙特还是香港前总督葛量洪的继父。
1900年前后,蒙特开始收集各种工艺品,瓷器、书画、服饰、青铜雕像和大理石雕像等,其中一些东西就是出自圆明园,例如石柱。“他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收藏工艺品在当时是一种时尚,另一方面这也是他的爱好。不过,还有一种说法称,当时的政府在欠薪时,也会发一些工艺美术品以充抵薪资。”提及蒙特收藏的初衷,科德艺术博物馆前任馆长埃兰·霍耶斯腾如是说。
那时,卑尔根和上海之间有定期商船往来贸易,蒙特陆续将一些藏品运回了故乡。1935年,蒙特去世,留下遗嘱将自己的藏品捐给科德艺术博物馆。
放山居,每次上拍都引起轰动
放山居,一个充满中国古典诗意的宅邸名字,却是在英国威尔特郡的乡下。放山居的主人名叫阿尔弗雷德·莫里斯(下文称莫里斯),英国19世纪的纺织大王詹姆斯·莫里斯的次子。这里,是存放圆明园文物最多的私人博物馆。
作为一个富二代,莫里斯过得十分滋润,剑桥大学毕业后,他常常四处游历。1857年,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价值75万英镑的遗产。不重钱财,性情闲逸,对艺术充满了兴趣的他开始收藏各国艺术品。1861年,他从洛赫手上买了一批出自圆明园的珍贵文物。这个洛赫可不是普通人,一年前,他担任额尔金的私人秘书,随着英法联军盗走了大量圆明园旧藏文物并带回英国。
此后几十年,莫里斯一直在扩充自己的收藏,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正是中国艺术品。香港佳士得瓷器及工艺品部主管曾志芬曾说:“在海外收藏中国艺术品的藏家中,莫里斯家族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品质上,几乎都无人能及。”
莫里斯尤其喜欢华丽精美的中国瓷器和珐琅器,西班牙画家普拉西多·苏洛阿加曾为他画过一幅肖像,清雍正御制掐丝珐琅双鹤香炉就出现在背景里。许多研究者认为,这件器物是乾隆皇帝当太子时,为父亲雍正皇帝贺寿而做,因此才有“大鹤+小鹤”的造型。
如今,放山居已经被莫里斯家族捐做博物馆,而放山居所藏的珍宝也在历经5代之后,渐渐被后人出售。1965年、1971年和2004年,莫里斯家族委托伦敦佳士得公司进行了专场拍卖,每次都在全球的艺术品市场上引起轰动。
2010年,出自放山居的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以2.53亿港元由著名收藏家张永珍拍得,刷新2005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创造的中国工艺品世界拍卖纪录,也是目前圆明园流散文物拍卖价格的世界纪录。而莫里斯最爱的清雍正御制掐丝珐琅双鹤香炉,也在2010年被香港大亨刘銮雄以1.29亿港元购得。
往枫丹白露宫前后送了7车
说到馆藏圆明园流散文物,不得不提大英博物馆、法国枫丹白露宫、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1860年,英军曾将所劫走的圆明园文物一部分献给了维多利亚女王,这部分敬献连同拍卖所得的其他圆明园文物都收进了大英博物馆的东方艺术馆。东方艺术馆有2万多件中国历代稀世珍宝,包括秦汉文物、隋唐书画、明清金玉,但只有1/10被公开陈设。其中最知名的是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它曾是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被藏在圆明园中。据称在1860年由英军大尉基勇从圆明园携往国外,1903年被大英博物馆收藏。
据公开资料显示,法国枫丹白露宫是收藏圆明园流散文物最多的官方博物馆。1860年英法联军劫毁圆明园后,侵华法军司令孟托邦把从圆明园抢劫来的“战利品”敬献给拿破仑三世和欧仁妮皇后,前后共送了7车。为了存放这些工艺品,欧仁妮皇后主持建造中国馆,这里收藏的中国艺术品有3万多件。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可以说是清宫廷玉器在西方最大的收藏地之一,这批玉器是赫伯·毕晓普(下文称毕晓普)捐赠的。毕晓普出生在美国波士顿,后在纽约经商。1870年开始,他对中国和日本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纽约和波士顿收购了一些精美的中国玉器。他了解到,英法联军将从圆明园抢劫的玉器带回欧洲后,有一部分放在商店中出卖,仍有许多留在这些人的家族成员手里。毕晓普根据这条线索数次前往伦敦、法兰克福、阿姆斯特丹、德累斯顿、柏林、维也纳、圣彼得堡和莫斯科探寻,获得了不少玉器精品。他还曾访问中国,在圆明园附近收集了一些劫后剩余品,其中不少是珍贵的皇室之物。到1880年,毕晓普已拥有一批庞大的玉器收藏。1902年,他将它们全部捐赠给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此外,法国国家图书馆有从圆明园抢来的绢本彩色圆明园四十景图等80幅珍贵文物;巴黎荣军院有清乾隆铠甲及其御用火枪、刀、戟等;法国吉美博物馆有黄玉螭钮圆明园玺;美国明尼阿波利斯澳克艺术中心有圆明园大玉山子;日本东洋文库保存着圆明园文源阁旧藏《四库全书》多本散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有南宋画家龚开《骏骨图》……
如今,距离1860年已经过去了154年,还经常会有人提出质疑:为什么不通过法律途径把这些文物追讨回来?对此,刘阳认为应该有理性的认识和宽容的态度。“首先,对圆明园家底并没有一个统计。其次,西方大部分博物馆的圆明园文物藏品倒手过3次,而且都是通过合法途径购得的,早就被洗白了。三是时效性的问题,各国法律确定的追讨时间最高不超过100年,圆明园早就过了那个时限。”在劉阳看来,目前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是要掌握海外流散文物的数量和名目。“这些文物有六七成在私人手上,有些博物馆也不愿意公开馆藏,调查起来非常困难,这个工作可能需要几代人来做。”
延伸阅读
刘阳:圆明园成了消费品
刘阳是一个“80后”,上学时,他去圆明园玩了一趟,顺便看了看圆明园历史展览馆。这一看不要紧,他迷上了圆明园,“大家都知道圆明园被烧了,是中国人的耻辱,但那恢弘的建筑和背后绵长的历史却很少提及。”他大学学的是影视制作,后来却进了看似毫无关联的圆明园管理处,“一辈子搞圆明园是我的心愿。”他找的妻子也是北大考古系毕业的。
的确,你能在刘洋身上感到一种情结:每次有圆明园流散文物上拍,他会第一时间发布消息;为了得到一件文物的照片,他自掏腰包花了一万多元,而他每月工资只有两千多元;一提到有人拿圆明园炒作就气不打一处来……
环球人物杂志:圆明园一直是一个很热的话题。
刘阳:是的。我做过一个统计,这10年来,差不多每10个月就会爆出有关圆明园的重大新闻。
环球人物杂志:说明人们还是非常关心圆明园的。
刘阳:圆明园在老百姓心里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这和它的实际地位形成了特别大的反差。它和故宫没法比,它只是北京市海淀区管辖的一个处级单位;它和敦煌也没法比,研究敦煌学的数以千计,但研究圆明园的少得可怜。而且,大多数人对圆明园的认识仅停留在“圆明园”这三个字上。这次7根石柱从国外回到国内,很多人欢呼:圆明园流散文物要回家了!其实这哪算回家呀!
环球人物杂志:那什么才能算“回家”?
刘阳:我觉得,回到圆明园,才叫真正的回家。5年前,我写文章呼吁,希望企业把圆明园流散文物买回来。我没想到,有人买回来了,会不给圆明园。
作为一件文物,它承载的历史意义远远超过它作为工艺品的价值。在它的 “原产地”,参观者看到的是历史,感受到的是沧桑的变迁。但离开了这个母体,它就成了一个孤零零的摆设。你可能会说“哦,这个不错”,但那种感受力会差很多。最后,圆明园所涵盖的历史意义越来越小,甚至成了被人拿来炒作的名头。
环球人物杂志:有人借圆明园炒作?
刘阳:“圆明园”这三字已经成了某些人的消费品。有的拍卖行毫无顾忌地声称某件文物出自圆明园,就是为了受到关注;也有人通过购买圆明园文物炒作自己或公司。
环球人物杂志:怎么认定有些买家是炒作?
刘阳:国内最早收藏圆明园文物的是台湾收藏家,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周海胜,他的收藏持续了很多年,而且非常低调,你能感受到他们是真的喜欢那些东西。和他们比,有些人显得太心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