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民族院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2014-05-30王喜春赵丹
王喜春 赵丹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时代给大学生们带来了思维方式的巨大变革,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传统和现代的巨大反差冲击着他们的价值观,导致了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功利化、个体化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确定方向、规范指导的作用,作为民族院校,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民族院校价值观
民族院校不仅是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殿堂,更是思想文化生产和传播的重要阵地。对当代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冲突现状、原因进行合理地分析和概括,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能够帮助他们解决价值观念的矛盾与冲突, 用正确的理想信念肩负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1]
一、 民族院校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
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引起民族院校大学生价值观发生明显变化,其负面的影响弱化和消解了大学生对社会制度的认同。当代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如下特点。
1、 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
由于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外来文化与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及其规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价值观领域中呈现出多种意识形态并存的复杂局面。多元化和复杂化的价值取向,使得价值判断标准不一, 大学生的判断呈现出多重标准的特点。[2]
2、 价值目标日趋功利化
科学的价值目标要求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西方实用主义思想的不断侵蚀,使过去那种只讲奉献的理想主义人生价值观念日益减弱,民族院校大学生不断追求现实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功利化的倾向,以往的理想主义人生价值观逐渐被追求金钱的现实主义价值观所取代。
3、 价值主体不断向个体转移
市场经济在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很多民族院校大学生自觉与不自觉接受到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的感染,逐步淡化了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念。他们个人主体意识增强,要求个人的价值得到尊重与肯定。同时努力寻找个体与集体、自我与社会、义与利、奉献与索取等问题的的结合点。
二、 民族院校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原因
民族院校大学生多数来自祖国边陲和少数民族聚集区。生活环境集边疆、山区、欠发达、贫困为一体。当今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侵蚀对于他们价值观冲击的十分明显。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原因:
1、 社会经济转型的时代变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飞速发展,不仅彻底改变了我国的经
济状况, 而且在人的思想领域激起强烈的共振。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还不成熟,在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他们左右摇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他们选择了个人利益至上,在行为上偏重功利,讲求实效,逐渐形成了物质主义和拜金主义。
2、 外来文化的不断侵蚀
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西方文化思潮动摇了大学生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各种思想跨国界交流, 不同的政治立场、道德标准、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 的自由碰撞, 对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在价值观念领域中呈现出多种观念同时并存的复杂局面。[3]
3、 民族院校大学自身特点的影响
大学时代是自我意识形成、价值观建构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
段,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好胜心较为显著,由于身心发展的不确定性,当代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明显的弱点。他们对环境的情绪反应也更加强烈,所以他们的价值观很不稳定。尤其是来自相对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生活环境的变化,会迅速引起他们价值观的转变。[4]
三、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 全面构建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的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 它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 能够形成高度的民族向心力和感召力,这为解决新时期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迷失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因此, 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全面构建新形势下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
1、 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引领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多元价值观
目前,大多数民族院校大学价值观失去了方向感, 出现了多元发展的纷杂局面。 这就需要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看待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把握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本质, 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局势,不被各种错误思潮影响和侵蚀。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取向。
2、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出发点,扭转民族院校大学生价值观功利化倾向
当下,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国人民努力践行中国梦,大学生是践行中国梦的生力军,尤其是民族院校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团结和国家建设的双重责任。但是他们目前只注重自己的实际利益,缺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民族院校教育工作者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理性地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目标, 克服个人本位主义的功利化价值追求。
3、 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感召,矫正民族院校大学生价值观的个体化偏移
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与创造力的不竭源泉。也是最容易被民族院校大学接受的精神力量,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要注重传承中华民族传统, 又要突出时代性,坚持傳统与现代相结合,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作为民族院校,要进一步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其内化为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追求, 逐渐消除大学生价值体系中不科学因素。
4、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标准,培养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民族院校大学生基本的道德规范被打乱, 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起码的荣辱感。一些少数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被弱化,在这种条件下,社会主义荣辱观给大学生提供了价值评价标准, 可以使大学生以此为尺度衡量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以消除人们由于价值评价标准不一致所引起的内部分歧和消耗,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社会始终处于安定有序的状态。
民族院校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在当下,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 才能逐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外化为每个大学生的基本观念和自觉行动。 才能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 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亲和力, 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李楠明,白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0(4).
[2]杨丽娟,石艳华.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8).
[3]罗琼芳.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
[4]陈宫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5).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理论研究立项课题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XDJ2013-E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