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以人为本理念,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2014-05-30何香霓
何香霓
摘要:要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充分认识以人为本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落脚点,也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根源。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从价值追求、内容、目标、方法、关注点和改革取向等诸多方面全面实现创新,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以人为本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应由单一的政治化倾向向求真、求善、求美三位一体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决定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往往局限于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等方面,没有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从人性求真、求善、求美需求出发安排教育内容,这种做法容易造成人格的畸形发展。
人的任何政治思想观念的形成都必须建立在健康人格的基础上。失去人格基础的政治理念和政治行为必将流于庸俗和粗暴。而健康人格的形成就是人自身知、情、意三方面的协调健康发展。马克思把“人类的天性”归结为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健在为《新亚美利加百科全书》撰写的“美学”条目中写道:“最可靠的心理学家们都承认,人类的天性可分为认识、行为、情感,或者是理智、意志和感受三种功能,与这三种功能相对应的是真、善、美的观念。”确实,对于真善美的自觉追求及其与之相联系的追求真善美的对象性活动,是人性根本标志。促进人类求真、求善、求美目的的实现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以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的提高为核心,但是必须服务于社会整体目标的实现。 把真、善、美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内涵,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促进高校经济政治教育创新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应由整体化向分层化转变
从人类教育活动起源来看,由于起初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人数较少,实行的是私塾式或学园式的个性化教育。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机器化的大批量生产模式全面发展,为了适应现代工业对人才的不断需求,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随之出现,教育模式也深受批量生產模式的影响,实施整齐划一的教育内容和统一的教育目标。受此理念的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满足于一般号召、教条式的说教、全民共同的奋斗目标。这种整体化的教育模式是对教育对象差异性的一种漠视。主体性教育理论的提出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反思,不同的教育对象有各自相异的知识结构、个性特征,只有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即层次性原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层次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根据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实施不同的内容和目标。从个体看,教育对象的人格素质水平是有层次的;从群体看,群体和群体之间也有层次性。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也必须具有层次性,否则将失去针对性,影响教育的效果。其二,依据思想意识内部固有的结构,实施由低级向高级的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意识内部的层次之间具有内在韵规定性,低级的思想意识是高级思想意识的基础,高级思想意识是低级思想意识的升华。因此,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时,必须充分考虑思想意识的层次性,越级而为只能“欲速则不达”。其三,根据思想教育不断累进的原则,逐步分阶段推进最终目标的实现。培养共产主义道德意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但是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分阶段地进行。首先,我们必须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际,培养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政治意识、思想道德和人格修养,然后,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教育内容和提升教育目标,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由注重外部灌输向注重自我实践体验转变
一个人正确世界观的形成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科学的理论,也就不可能有任何持久的进步行为。科学的理论不可能在人的头脑中自发产生,需要从外面灌输进去,这也说明有计划、有组织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必须的。但是,这些理论要真正成为人们世界观、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必须经过主体的选择和确认,形成坚定的自我行为理念,内化为个人的品行特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对象的道德理性,在实践中自我反省、自我体验、自我提高,即注重主体的自我实践体验。
自我实践体验有二层内涵:其一,在注重外在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关系中,更注重发挥教育对象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同知识教育相比,具有更多的特殊性,被教育者思想状况的好坏是能否接受新的教育内容的前提。因此任何形式的教育活动,都必须根据学生具体的思想实际,启发学生的自觉性,通过受教育者的自觉认识、自我体验、自愿行为,把教育者的意图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以达到思想转化的目的。其二,在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关系中,更要注重主体的实践体验。强调实践体验的重要性,并不是否定理论教育的作用,而是针对高校师生的具体特点而论:高校师生的政治理论修养,参与实践的经历相对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要落实到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而道德是一种实践理性、关系范畴、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将道德规范、原则转化为教育对象自身的道德行为。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必须充分考虑教育对象心理、行为形成的内在规律。从人的知、情、意、行的关系来看,“知”要成为信念,“行”要成为习惯,没有切身的体验,反复的实践,是不可能奏效的,也是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取向应由分离走向融合
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这应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师工作的主要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本来是和教育一体的,把德育从教育的整体中分离出来是一大进步,但也蕴涵着思想政治教育和整个教育、教学整体割裂开的可能。我们应从教育是人的存在、生活方式的整体观点,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让思想政治教育从分离走向融合,让德育回归人的生命整体,回归教育的整体,回归人的生活。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与整体教育分离的,被挤到了狭小的空间。口号越高,空间越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应向着融合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人文精神论.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