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东南苗族吊脚楼绿色建筑元素初探

2014-05-30杨天顺蒙丽云蒋海辉杨佳琪范述怀

关键词:吊脚楼黔东南苗族

杨天顺 蒙丽云 蒋海辉 杨佳琪 范述怀

摘要:苗族吊脚楼所指的是干栏式建筑,但又与一般的干栏式建筑不同,干栏式建筑应该是全部悬空的,但是吊脚楼却是一半悬空,一半落地,属于半干栏式建筑。吊脚楼从立项、选址、建设到使用运营整个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有诸多的绿色建筑元素。通过对黔东南苗族吊脚楼绿色建筑元素的调查、研究、探索,提出黔东南地区绿色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绿色建筑的措施与建议,以期为黔东南地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关键词:苗族吊脚楼绿色建筑元素

1 概述

1.1 绿色建筑概念

绿色建筑是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生态学及其他技术科学的成果,把住宅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居住者提供生机盎然、自然气息深厚、方便舒适并节省能源、没有污染的居住环境。这里所说的“绿色”指的是对环境无害的一种标志,是指这种建筑能够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当代与后代的环境质量,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以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为目的而建造的一种住宅。绿色建筑的“绿色”与“建筑”指的是一个人居住空间、自然环境与节能环保的较为完美组合,并不是指单一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随着现在社会的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污染越来越严重,很多地方都屡屡开始出现反城市化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绿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不断的向往绿色食品,绿色产品,以及与绿色建筑;建筑是容纳人们心灵的栖息空间,以舒适,美观为人们追求的目标,而今当人们对生活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时,居住于健康的環境也是人们首要选择。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它以独特的因地制宜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环境中,是古建筑中特有的绿色建筑,为使其得以更好的发展与结合现代建筑,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它的绿色原理为其寻找更好的发展。

2 黔东南苗族吊脚楼的特点

2.1 修建周期

苗族吊脚楼修建屋基,备料、发墨、拆仿、凿眼、立房、上梁、盖瓦、装房、立大门、立神龛及其礼仪和禁忌,是一个吊脚楼修建起来所经历的过程。备料所指的所选修建吊脚楼的木材,石材,当地人们建房都是就地取材,大多使用木石,极少用混凝土。筑台用石砌,选用的都是当地轻质的砂岩,变质岩所砌成的石砌。房屋为主要以木材料为主,主要的树木有杉木,枫木等,所采取的木材料大都都以当地的居民每户都有的那么一片小林地,就自己的林地取材,每户为了保证自家的林地的木材长期供应自己,所以每次开采都很好的利用规范再次种植,抵制树木减少带来的危害。发墨:指的是每户每家修建房屋时都会请当地一名叫掌墨师的人来规划,发墨线在木块上,然后由专门的施工人开始拆仿,凿眼。

掌墨师身兼设计师,监理,施工等于一身的一位在修建吊脚楼时的关键人物,房屋立好后,就会有掌墨师上梁踩,并会说一些吉利的语言以祝愿这房屋主人顺顺利利,建好后会有一些祭师等风俗习惯是以求平安。而从所周知木石材料是一种可循环利用的生态材料,并且以木材建的房居住起来更舒服更有利于健康,木材的寿命在80年至120年间,据调查后发现木材在整个生命周期结束后在保证安全和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可再利用的材料(按价值计)占总建筑材料的比例大可达35%;可再循环材料(按价值计)占所用总建筑材料的比例大于10%。所以说吊脚楼的修建在选材环节就是绿色建筑元素的组建过程。考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吊脚楼不仅仅在用材上是绿色可持续的材料,甚至在人们使用周期过程中环保的理念比比皆是,在人们居住吊脚楼环境中深入每家每户。是一个吊脚楼从修建到使用周期结束都满足于绿色建筑的概念标准。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鉴于自然保护最初的淳朴概念。

2.2 诸多优势 修建吊脚木楼的地基是把斜坡挖成上下两层,层与层之间的山壁和外层山体用石头砌成保坎。建房时,将前排落地房柱搁置在下层地基上,最外层不落地房柱与上层外伸出地基的楼板持平,形成悬空吊脚,上下地基之间的空间就成为吊脚楼的底层,形成“天平地不平”的吊脚楼特点。吊脚楼采用穿斗式结构,在柱子之间用瓜或枋穿连,组成牢固的网络结构,苗族吊脚楼依山而建,居山让平体现了我们与自然融入一体,用点的形式和坡地接触,对于地形的高低变化,可以通过伸缩柱子的长短来适应,是建筑物应对陡坡的地形以支柱坡面而接触,使建筑脱离地面,让人们在建房时免去挖地填坑,完整的保持原有的地貌,维护了生态环境。居住在苗族吊脚楼处处都可以看到这样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蓝天碧水之间,群山掩映之中,一座座别致的木楼依山势而居,在陡峭的山地营造出一块平坦的人类生息空间。

住所往往依山傍水建成,其代表作就是人与自然和谐而居的吊脚楼,很少有可供成片建造房屋的平地,于是他们便选择坡度较为平缓的地方,一半平整土地,另一半依据山势用长短不一的杉木柱头支撑,架木铺板,与挖平的屋场地合为一个平坦的整体,再在此整体上建房。山区气候潮湿多雨而且炎热,为了通风避潮和防止野兽。

苗族吊脚楼一切顺其本色,自然天成,朴实无华,更重要的是它冬暖夏凉,不燥不潮,空气新鲜,是居住在吊脚楼中得天独厚的条件优势。

3 黔东南苗族吊脚楼“四节一环保”绿色建筑元素

3.1 吊脚楼节地与室外环境

吊脚楼的修建特点就是依山而建、居高让平,是古代流传至今的选址方式,这样的选址原则充分体现了吊脚楼的绿色建筑的理念,使建筑与环境相融合不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而且还能为人们腾出足够的耕种面积,造福于苗族人民。

苗族吊脚楼一部分在自然山体而建,一部分沿河两边的自然而建,避免了泥石流和洪灾,四周环山沿河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在这里可吸收大自然的新鲜空气远离了城市里的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在自家屋顶有一个简单的活动空间,并利用开天井的方式采光,这是人们利用固有的活动空间采取的有效措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不仅保证了室内环境、采光和通风的要求,而且能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中有关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

地处四周环山的苗族吊脚楼的苗家人通常会选择在自己的屋后栽种我们在生活上所需生命力强的各种植物,自然的生长不需要我们去为它们修剪。

它们的栽种不仅给我们提供了生活上的所需而且还可以美化和净化我们生活的一些污水,这也是我们苗家人通常采取的一举两得的好方法,四周环山的黔东南苗族吊脚楼绿地率远远的大于30%,人均的公共绿化率可以达到每人5~6平方米,黔东南的苗族吊脚楼居高让平,让出平地来发展本地区的农业,远离了其他方面的污染,优美的环境与自然和谐环境噪声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的规定,而且室外日平均热岛强度不高于1.5℃,大自然的和谐协调和木结构本身的性能又让我们享受冬暖夏凉的好环境,苗族半吊的方式不仅可以节约土地而且还在楼下设有库房、柴棚等大大的增加了我们苗族吊脚楼的使用空间。

3.2 节能和能源之源

对于黔东南的苗族吊脚楼来说,苗族吊脚楼大概可以分为五柱六瓜和七柱九瓜两大类,通常为了节约土地他们大多数采取砌堡坎前半向外吊的方式来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无论是五柱六瓜还是七柱九瓜通常都是采用斜屋面的形式,再根据实际的情况看看是否需要在左右两边添加偏伞,在苗族吊脚楼中我们通过各个地方大量的测量还发现不管是五柱六瓜还是七柱九瓜的他们长宽都接近于黄金分割定理,这样也保证了它在形式上达到了结构美。对黔东南的凯里、雷山、丹寨、台江、剑河、三穗、岑巩、天柱、锦屏9个县市的调研我们还发现苗族鲁班师傅和风水师都喜欢南北朝向的占大部分,有的坐南朝北、有的坐北朝南,据苗族的鲁班师傅们的介绍说这主要决定于这房屋的主人的生辰八字,楼与窗的高度和宽度都是达到现代国标,满足楼距和窗墙面积等的比例,在苗家的吊脚楼上通常都要设有美人靠,美人靠不仅只是为满足人们室内的装饰而且在美人靠的上方还会有偏伞,在房屋的左右两侧也会有同样的偏伞,不仅仅是装饰上的美,而且还能满足遮风避雨的功能,在美人靠上都是采用敞开的,让吊脚楼能够充分的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的采光,都符合国家的相关的建筑规范标准。在苗族的吊脚楼中你还会发现他们在自家楼下的空地上设计回收生活的各方面垃圾经过沼气池生产的沼气来满足家里日常用,废水排到农田里形成了可观的有机肥料,让其回归自然节约了家里的10%以上的能源的消耗。

苗族吊脚楼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合理设计建筑形体、朝向、楼距和窗墙面积的比例,使吊脚楼取得良好的日照、通风、采光,再加上外观设有遮阳、遮阴的长廊和美人靠等的装饰,既具备绿色环保的元素,又古朴典雅、美观大方。根据黔东南地区气候和自然条件,充分利用。

3.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黔东南的苗族里的苗家人他们采用水的多次利用的方法来节约用水。从饮用水的角度来分析:

①洗脸或者洗菜的水用来洗衣服或者喂家畜或者排到鱼塘里喂鱼。

②将屋面雨水径流途径通过屋顶坡面流至水管,引进鱼塘或农田,降低地表径流,增加雨水渗透量。

③通过对水管的合理安装,安装的类型可分为开放行和隐蔽行。还有从原来的很多无组织排水到今天使用的有组织排水,便可以用于灌溉农田和喂养牲畜和提供给鱼塘,屋面采用斜屋面不仅可以有形式上的美而且还达到了有组织排水地将雨水排放到鱼塘或者蓄水池里。

3.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通过调查,不难发现,吊脚楼的形式和现在的绿色环保相互映衬,很多时候我们都能在吊脚楼上找到绿色建筑的雏形。从用地与室内环境来看:苗族吊脚楼,依山而建,靠河而建,靠湾而建,用石头建,不占用农田,并采取悬式半掉空技法;建房都是就地取材,大多使用木石,极少用混凝土。筑台用石砌,选用的都是当地轻质的砂岩,变质岩所砌成的石砌。房屋主要以木材料为主,主要的树木有杉木,枫木等,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满足相应产品质量国家或行业标准;其中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满足《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GB18580∽18588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的要求。

将苗族吊脚楼拆除房屋时,原屋基的泥土不需要经过长时间化合物分解,就可以耕种庄稼,因所用材料以木材为主,对场地清理时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中可循环利用、可再生利用的建筑材料分离回收和再利用。在保证安全和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可再利用的材料(按价值计)占總建筑材料的5%;可再循环材料(按价值计)占所用总建筑材料的10%。

苗族吊脚楼建筑材料就地取材,至少20%(按价值计)的建筑材料产于距施工现场500公里范围内。满足于绿色建筑的规范要求。吊脚楼建筑造型简约,无大量装饰构件,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结合绿色的建筑的形式得以体现。

3.5 室内环境质量

苗族吊脚楼每套每个房间都满足日照,苗族吊脚楼每个房间设有门窗,每一间都有它固有一个满足采光的窗,均采取南北朝向。且具有干燥通风,满足《城市居民规范》GB50180要求。在黔东南的苗族吊脚楼里每层面一个厨房、四个房间、还有一间大的堂屋,而且窗地面积比都大于1/7,每家每户都单独的设有一个室外的卫生间。柱底下均为通风悬挂,通风好、不潮湿,吊脚楼空气通风性能好,利于住户的健康和舒适。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吊脚楼建筑的形体、朝向、楼距和窗墙面积比例,采取有效的遮阳措施,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无论是内外的日照环境或采光和通风的要求,均满足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中有关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苗族吊脚楼卧室(类型)窗地面积室内无甲醛、苯、氨。符合《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规范》GB50325规定。苗族吊脚楼居住房间视野开阔避免居住空间之间的视线干扰。悬挂的外偏伞避免了夏季太阳辐射透过窗户玻璃直接进入室内。

4 苗族吊脚楼的可持续发展性

4.1 社会性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它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最原始的雏形是一种干栏式民居。当人类的记忆尚处于模糊不清的原始时代的时候,有巢氏创造的吊脚楼就作为最古老的民居登上了历史舞台。它临水而立、依山而筑,采集青山绿水的灵气,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吊脚楼在建筑群中彰显古朴呈现出契合大自然的天然之美。据建筑学家说,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从历史来看,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肇始于环太湖地区,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这些充满了苗族艺术意象的吊脚木楼,给苗族人民艰辛的生活提供了永恒的生命激情。

4.2 经济性

吊脚楼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居民区域内的起伏,可以不改变地形获得平整的居住面。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在镇远,西江等苗寨一颗较直较长的木头大约在200-400左右,一栋房屋修建下来大约都会在20万在30万左右。而随着发展,有些住户将自己的架空的那一层利用起来做一些小商铺简单维持生活,有效地利用原本空放着的那层空间。

4.3 生态环境

郎德、陶弋村等苗寨,仍然青一色的木结构吊脚楼,非常真实和完整地保存着的雷公山麓苗族民居的原有生态。郎德上寨,至今没有一栋砖房和洋楼以最原始的吊脚楼形式呈现。对郎德苗寨吊脚楼剖面分析,其垂直大体划分示为三部分:即以堂屋为中心的生活起居层,以生产或畜舍或地形的吊脚屋,以卧室或储存为中心的阁楼层构成。并依靠坡、坎、崖、另一端以柱落地,用点的形式同坡地接触,使建筑脱离地面,免去建房时挖地填坑,保持原有地貌,维护生态环境,有利于通风和防潮。适于沿水边低凹地潮水的侵袭。

4.4 运营管理

采用沼气池处理污水和一些生活垃圾后用于灌溉农田既可以解决卫生和异味还可以节约能源降低了建筑在整个寿命周期内的营运成本,在寿命结束的时候的回收利用率大于30%以上,可以生物降解的垃圾经过沼气池处理后的二次垃圾都是农田里最好的肥料,既不污染环境也没有异味的处理。

对可生物降解垃圾进行单独收集或设置可生物降解垃圾处理房,垃圾收集或垃圾处理房设有风道或排风、冲洗和排水设施,处理过程无二次污染。

4.5 发展演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各地区的苗族村寨也在发展和变化。近来,交通要道苗寨,受到附近影响,开始修建砖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在传统木结构住房的底层,用青砖、红砖、水泥砖砌墙,时有所见。个别农户,受城市封阳台的影响,用玻璃将独具特色的“美人靠”罩起来。甚至个别农户,在吊脚楼上铺设地板砖。至于用水泥修建村路,已屡见不鲜。

5 结束语

这次调研都围绕着绿色建筑如何节能,我们是否能发现建筑与科技相结合的时候它是需要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时间的磨合的。它必须切合民族建筑实际,而进行附和而不是改建。通过调查,不难发现,吊脚楼的形式和现在的绿色环保相互映衬,很多时候我们都能在吊脚楼上找到绿色建筑的雏形。从用地与室内环境来看:

苗族吊脚楼,依山而建,靠河而建,靠湾而建,用石头建,不占用农田,并采取悬式半掉空技法;

苗族吊脚楼主要建在半山腰,远离火爆危险物质;

苗族吊脚楼每个房间设有门窗,均采取南北朝向,且干燥通风;

苗族吊脚楼四周环山,气候温度适宜;

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基本农田;

对吊脚楼的施工没有对大气和土壤造成污染。

总之,苗族吊脚楼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合理设计建筑形体、朝向、楼距和窗墙面积的比例,使吊脚楼取得良好的日照、通风、采光,再加上外观设有遮阳、遮阴的长廊和美人靠等的装饰,建筑造型简约,无大量装饰构件,既具备绿色环保的元素,又古朴典雅、美观大方。

材料均为可循环利用,不污染环境(可再生材料利用率大于5%),装修工程不破坏和拆除已有建筑构件。

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大于5%。总之,黔东南苗族吊脚楼绿色建筑元素初探在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和研究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建设绿色住宅,实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维护生态平衡,让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是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建设工程中我们应该选择就地取材,最大限度的减少污染,最大化的回收可利用材料,使人类的居住空间环境,生态环境,文化环境等多重环境和谐,从而让人能居住上更好更舒适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周健.浅析建筑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建筑安全,2012(06).

[2]郑广锋,赵岚.试论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其对策[J].建筑安全,2009(11).

[3]吴正启.建筑施工中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1).

[4]张仕成.浅谈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监督管理[J].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2010(06).

基金项目:201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310669003),2013年贵州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13年凯里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作者简介:

杨天顺(1989-),男,贵州黔东南雷山人,苗族,凯里学院12级建筑学1班学生。

蒙丽云(1990-),女,贵州黔东南凯里人,苗族,凯里学院12级建筑学1班学生。

蒋海辉(1992-),男,湖南邵阳人,凯里学院12级建筑学1班学生。

杨佳琪(1991-),女,贵州黔东南黄平人,苗族,凯里学院11级建筑工程技术班学生。

范述怀(1964-),男,贵州黔东南锦屏人,苗族,凯里学院工程师,研究方向:绿色建筑。

指导教师:范述怀。

猜你喜欢

吊脚楼黔东南苗族
苗族蜡染
遇见黔东南
苗族吊脚楼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
巴渝文化——吊脚楼
吊脚楼(外三首)
诗书画苑
寻味贵州——黔东南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苗族民歌
苗族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