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敬宗妙论是非
2014-05-30章中林
章中林
贞观年间,许敬宗很得志,是负责起草诏书、掌管机要的近臣之一。
有一天,唐太宗问许敬宗:“我看满朝文武,你是最贤能的一个,为什么还有人不断地在我面前谈论你的过失呢?”
是人都有缺点,被人非议是一件正常的事,但怎样来说明这个道理不容易。如果直接回答贤与不贤,容易陷入自夸;而且,自己贤不贤君王自己清楚,自己即便说了也不能改变什么,反而还有可能落入君王设置的陷阱中。如果直接追问是谁在非议,也容易给君王气量狭小的形象,更何况就是问了君王也不一定说。明显,正面回答不是最佳方案。
而许敬宗就采用了迂回的策略。他说:“春雨如膏,滋長万物,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普照四方,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恶其光辉,天尚不能尽遂人愿,何况臣乎?”
他虽然说的是春雨和秋月,但是却巧妙地回答了唐太宗的问题。一人难合百人意。春雨、秋月都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那么有人非议臣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如果回答仅限于此,那也只是一般性地应对,并不能充分表现他的才华和机智。事实上,他在对答的过程中,还从非议的形成原因及造成的后果透彻地阐明了其危害性。
他说:“臣无肥羊美酒,以调众人之口,故是非不可听,听之不可信。君听臣遭诛,父听子遭戮,夫妻听之离,朋友听之别,乡邻听之疏,亲戚听之绝。”
自己为什么会遭到别人的非议呢?因为自己没有肥羊、美酒来堵住悠悠之口。于是,流言蜚语自然就甚嚣尘上了。这样的背景下,是非是不能听的,就是听了也是不可信的。为了说清为什么不可听,他用了一组排比,列举了君臣、父子、夫妻、朋友、乡亲和亲戚之间听信是非造成的恶果,用形象化的语言鞭辟透彻地阐明了其中的危害。
话说到这里,就已经把是非问题说透了,也提醒唐太宗不能听信流言。但是,他还是觉得言不尽义,又对是非问题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他说:“人生七尺之躯,谨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人虽然身高七尺,但是三寸舌却是要时刻提防的,因为它能造谣中伤、颠倒黑白、诬陷他人。这样的三寸不烂之舌就像龙泉宝剑,杀人都看不到血啊。
三寸不烂之舌,杀人不见血,多形象的比喻,多鲜明的对比,是非的危害还有什么比这更触目惊心的呢?
这样由远而近,由浅入深,条分缕析,层层深入,许敬宗把一个是非问题的产生和危害讲得通透明朗,发人深省。
难怪唐太宗听完之后嘉许地说:“你说得很好,我会记住的。”
往事越千年。他们君臣的妙对遗落在历史的风尘里,但是今天读来依然让人警醒。做人要严于律己,对人不可说是非,更不能听信是非。做事就应该像春雨一样无私,像秋月一样磊落。即便所作所为不能尽如人意,但是只要行得正、走得直,心胸坦荡,自然无愧于心。
英翔宇摘自《新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