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助学贷款学生诚信教育问题
2014-05-30鞠茵妮
鞠茵妮
摘要:国家助学贷款已成为贫困大学生缴纳学费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方式,但其实施过程中的信用问题是开展贷款工作最大的障碍。针对某些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高校应从思想道德、法规建设和措施方法上开展诚信教育活动,确保国家助学贷款的有效实施。本文探讨了如何在现有监管方式之上建立和完善助学贷款诚信教育问题。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银行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借款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借款学生通过学校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弥补在校学习期间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不足,毕业后分期偿还。如未按照与经办银行签订的还款协议约定的期限、数额偿还贷款,经办银行应对其违约还款金额计收罚息。对于连续拖欠还款行为严重的借款人,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银行将通过新闻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渠道公布其姓名、公民身份号码、毕业学校及具体违约行为等信息。
一、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
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批准了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关于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首先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武汉、沈阳、西安、南京等八个城市进行助学贷款的试点工作;从2000年9月1日起,国家助学贷款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截至2012年9月,国家开发银行本年度已与198万名学生签订助学贷款借款合同,合同金额共计112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贷款发放额。正如国务委员陈至立所说:“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是功德无量的事”。但是实施过程中却由于部分学生诚信缺失而遇到困难。深刻分析这种不良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完善大学生诚信制度,对进一步促进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开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我国高校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需要提供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门审核盖章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原件、学生本人身份证原件和学生证原件、国家助学贷款申请书等一大批申请材料,学校和银行根据学生提供的这些证明材料进行初审核递交银行进行办理发放。从程序本身来说,学生申请助学贷款的材料应该是真实、合法、有效的。但近几年在催还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提供的家庭住址,父母电话等基本信息是错误的。这说明有个别学生从一开始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就存在主观欺骗的不诚信行为。虽然是极个别,但往往是恶意欠贷款的典型代表。
二、大学生拖欠贷款的根本原因
1、大学生诚信意识薄弱
没有诚信,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没有诚信,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国际声望;没有诚信,就会在国内外竞争中被淘汰。诚信是现代文明的基础,是人类文明赖以生存的基石,是现代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应该遵循的准则。在当今社会中,诚信不再只是对一个人道德的评价,而是在金融、法律等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诚信观念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个人财富,无论是工作还是与人交往,诚信都是基础。当代大学生多为一个家庭的中心,家人的过度保护和学校以知识型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都导致大学生在诚信教育环节的薄弱。大学生作为一个素质较高的群体,培养他们的个人诚信意识与学识同样重要。
2、还款初期经济能力有限
助学贷款大多要求学生毕业后几年内还清,在毕业头两年需要按月还清利息。总的来说还贷时间较短,压力大。对于他们而言,毕业后几年正是努力在社会上打拼立稳脚跟的艰难时期,如今就业形势不景气,各大公司都面临着裁员的关头,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在求职压力前经验的欠缺使他们很难得到理想的工作,导致缺少稳定的收入。刚刚步入社会,既要为再学习、就业投资,又要为个人问题做准备,还要回报父母、承担家庭责任。很多人用自己的信誉换取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3、离校后的监管教育难度大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成熟,缺乏制约市场经济体系的法律法规,导致讲诚信难以从道德层面上升到法制层面,使其成为强制性的社会规范。学生助学贷款从申请到还款涉及大学生在校及就业两个时期,时间跨度相对较长。而目前的诚信教育更多的是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在校期间,大学的生源来自全国各地,毕业后工作地和居住地非常分散,联络方式不定期更换,这种情况下高校很难对毕业生偿还行为进行管理和监控,如果没有家长和单位的监管,难免有部分学生忘记了自己的还贷责任,给银行和自身信誉带来损失。
三、解决贷款学生诚信意识缺失的办法
1、建立银行、家庭、工作单位三方的监管教育体质
中国人民银行和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近日联合宣布,全国集中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自今年1月正式运行以来,基本为每位大学生建立了信用档案,如实记录大学生开立银行结算账户、信用卡、借用和偿还国家助学贷款以及其他类贷款信息。并且对逾期未还款的行为制定出相应的惩罚措施。
在全国征信系统的建立下,为了让学生对诚信加以重视,高校还可以尝试与就业单位和各地就业指导部门建立诚信档案,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除了学校要做到离校时的贷款衔接工作外,用人单位和银行也要共同做好还贷工作。国家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司长毕雪融指出:“人才素质应以诚信为本。”为了提高学生诚信意识,让学生了解中外企业在选聘人才时最看中的是什么,以此告诫大学生诚信与就业的关系。因此,我们不妨请用人单位做讲座,介绍他们的选人标准,这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最具说服力的。
2、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提升还贷能力
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机制,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点做好就业指导,健全毕业生服务机构,围绕家庭經济困难学生就业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帮扶工作,不断提高家庭经济困难生就业质量和水平,高校也应当关注贷款学生的择业过程,将有学识有能力的贷款学生推荐到合适的用人单位,提升就业竞争力,使其能在毕业后尽快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有力偿还贷款。
3、实行贷款学生信用奖励制度
对学生的奖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也是师生和同学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方式。它是赢得社会认可的需要,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奖励是满足这种需要的方式,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发挥比物质满足更大的威力。高校应尝试建立学生提前还款奖励机制,即贷款的学生凡是在毕业之前还清助学贷款的,学校就按一定的比例给予奖励。这种奖励制度可以对其他学生产生激励效果,减轻了学校和银行的工作压力,有利于贷款工作的开展。
助学贷款是一种创新的贷款产品。无需抵押,无需担保人,快速贷款,为学生提供便捷的个人贷款方案。诚信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是一项关乎国家稳定发展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课题。因此,应高度重视,强化诚信教育,培养诚信意识,提高信用素质,在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学校、银行、家庭、学生个人等共同参与的监管体系,实现国家助学贷款的长期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于广琮.从国家助学贷款看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问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71.
[2]郭鸿燕.开办生员地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黑龙江金融,2007,(6).
[3]陈昆峰.助学贷款工作中诚信缺失的成因及对策[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9):51-53.
[4]谢金金.论国家助学贷款与信用制度建设[J].理论月刊,2006(3):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