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娱乐圈里的那些大院子弟

2014-05-30

凤凰资讯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子弟姜文大院

春晚导演冯小刚无可置疑的是现在最火的人物。这么一把火,连“大院子弟”这个尘封的旧概念也提到台面上来让大家咀嚼,百味杂陈。

按照一些学者的定义,“大院子弟”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党政军机关大院长大的干部子弟,以“50后”“60后”为生力军,部分“40后”作补充,“文革”时在京各大高校、中学进行派系斗争,并在当代中国文化、政治版图上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群落和现象。

红色情结 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红色情结是很多大院子弟一个依然过不去的坎儿。他们从小在大院摸爬滚打,父辈多是不大不小的掌权者。他们从小就以为自己是伟大事业的接班人,很多人都崇拜毛泽东。

大牌如姜文导演、电影大鳄王中军、收藏家马未都等人,虽然都功成名就,但都在精神上崇拜毛泽东,甚至姜文自己都想演一次伟大领袖。一部分人还有红歌、主旋律情结,像叶大鹰、冯小宁自己本身就是這些红色艺术的生产者。这也就能揣摩出,崔健习惯戴的那顶帽子也许不仅仅是一种摇滚叛逆和政治波普,也有潜意识里面大院子弟红色意识的绵延。

身份优越 他们是各种时髦事物的尝鲜者,哪怕在全民封禁的年代,他们也可以带着“批判”的名义,通过父母关系、单位便利看内参片,借阅禁书,偷听敌台,所冒的风险大大小于普罗大众。

一些学者归纳认为,大院子弟的人生经历分成“文革”受害者(参与者)、回归者、改革者、顽主4个阶段。这4个阶段事实上都和出身血统、文化垄断、特权享受等休戚相关。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暴发户”辈出,90年代以来文化盗版事业普及,新世纪以来互联网全球化发展,大院子弟已经走到了深藏功与名的阶段。

蛮霸好斗 大院子弟就像王朔小说里一样 “动物凶猛”。因为在封闭的环境中长大,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与大社会隔离,在备战、备荒、批斗、揭发的“文革”环境中摸爬滚打。再加上身份的优越让他们很难冷静观察、优雅从容处事,他们的统治欲、支配欲,在封闭年代体现为军事化崇拜,以及文攻武斗,派系英雄崇拜;而在商业年代,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土豪”崇拜,资本炫富与资源垄断两两相望,在宛如自家后院的市场上横冲直撞。

贫嘴能事 大院子弟能侃、贫嘴,但这和皇城根下的老北京平头百姓能侃是两回事。老百姓胡喷瞎掰,很多时候是爱慕虚荣、攀龙附凤、添油加醋,满足向陌生人、外地人炫耀自己京城身份的需求。大院子弟则不同,他们父辈的功勋,他们经历的各种事件、风波,以及其他人艳羡的各种政治轶事、八卦,都能在他们口中衍生出各种趣味。

大院子弟们创作的文学、影视作品,都是贫嘴的大集合,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编辑部的故事》《甲方乙方》,葛优俨然就是大院子弟的贫嘴代言人。贫嘴类似于今天的网络“吐槽”,只是他们不是“草根”。

猜你喜欢

子弟姜文大院
江东子弟多才俊
姜文国:身残志坚 笑对人生
幻城(油画)
“幸福大院”可以有
刘墉 从寒门子弟到“华人之光”
姜文妻子周韵:刚柔并济“降服”混血继女
课间小游戏
“教育老兵”李守义:为打工子弟打开一扇窗
“文革”后的孙犁与“大院”中的《芸斋小说》
山西大院照壁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