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摄影记者如何走基层

2014-05-30李英俊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新闻照片海龙摄影记者

李英俊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自11年8月“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焦作日报社党委要求各采编部门都要到基层采访调研,并建立基层联系点,组织编辑记者蹲点采访调研,采写了大量鲜活生动的文字、图片报道,但也出现了一些消极的一面,纵观全国媒体,尤其是地市级党报仍存在一些模式化的摄影报道,甚至于产生负面影响,那么,做为一名地市级新闻摄影记者,该如何走基层抓到独家的鲜活的新闻呢?这是我们所有摄影记者都要思考的问题

避免模式化

做为地市级党报记者,跟随领导下基层调研是很平常的事情,这也就出现了程序化的报道,不管调研的内容是什么,总会出现领导在群众中间,领导在田间地头,领导在看新设备等,当然这样的报道不能说错,但也可以说毫无新意,再比如,有些记者一到收获季节就会先打电话问一下宣传部门今年收成如何,领着任务,甚至是自己在心中画好的画面,于是满载粮食的拖拉机上面坐着一个乐呵哥的老农民的画面就会出现在报纸上。此类下基屋的画面,完全是将“效率”和“利益最大化”相接合的产物,完全是记者懒惰心理造成的,是对读者的一种敷衍,伤害了自己所从业媒体的公信力,推垮了自己当初的新闻理想。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我想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记者对基层不熟悉,不愿意沉下去;二是记者为了完任务而下基层,缺乏精品意识;三是记者责任心不强,新闻价值观不正确。

那么如何才能克服这一程序化的报道模式呢?相信喜欢摄影的人都会知道解海龙所拍的《大眼睛》,更不要说摄影记者了。这也可以说是摄影记者走基屋的榜样。当时,解海龙是北京一文化馆宣传干部,为了拍摄这张照片,解海龙用了一年的时间去发掘新闻题材。“所以说发现并拍下‘大眼睛姑娘苏明娟,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必然。”解海龙说。1991年,他来到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跟着一群孩子。解海龙的目光在寻找感人的瞬间。他看见了正在那儿低头写字的苏明娟,这时,正巧苏明娟一抬头,把解海龙的心牢牢地抓住了,他发现,这孩子的眼睛特别大,有一种直抵人心的感染力。解海龙迅速地换上了变焦镜头,稳稳地端住相机。当女孩握着铅笔再次抬头时,解海龙果断地摁下了快门。前后只拍了两张底片,一横一竖,那幅竖图成了经典。

据了解,解海龍一直有为失学孩子做点“实事”的信念。他做选题时,并没急着到贫困山区去,而是先“做作业”,到图书馆查资料,对当时的情况做深入了解,再走入一线,同吃同住,才拍出《大眼睛》《小光头》《我要上学》等佳作。

这就给我们一点启示:做足功课,事半功倍。这里做足功课绝不是提前想好构图,然后到新闻现场让人摆拍,而是根据现场的真情实感,抓拍自己想要的东西。也就是说跟领导的记者在拍好领导照片的同时,多多思考,拍一些真正的新闻照片,一般来讲,领导能去视察的地方都是比较重要的地方,因此发现的新闻也多是有份量的,就看摄影记者怎么去做了。

为什么我们每年都可以看到很多关注失学儿童、贫困家庭的照片,却很少有这种“震撼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做新闻太程序化了,缺少“深入”,没有真情实感在里面。所以说新闻照片好不好,看你深入的程度够不够。

摆脱“高大全”

现在很多摄影记者喜欢将英雄人特广角化,拍成高大全式的照片,更有甚者摆拍新闻照片,还美其名曰在摆中抓拍,一唯地追求照片完美。记得的有一年的冬天,有一位摄影记者随扶贫人员进山里慰问,本来拉的大彩电(当时还是老式方块形式的)是开车送上去的,但是这位记者非要让扶贫人员再重新找一个空电视箱子从山下往山上抬,结果照片出来后看上去很美,但是受到读者质疑——这抬的是电视吗,不仅抬的人很轻松,甚至抬电视机的绳子也是弯的,因为它没有承受重量。由此可见,任何摆拍的有违事件真实的所谓新闻照片都是不可取的。新闻事实是什么就是什么,来不得半点艺术加工,来不得半点艺术升华。

新闻照片需要美感,但更重要的是真实。还有一位记者去山里拍一位老红军战士,来到山里一看,当年的老红军完全过着普通人的日子,做做饭带带小孙子什么的,但是这位记者去之前可能脑海里已有了固定的老红军高大形象的照片,硬接着这位老红军到村里扫大街,照片是有冲击力,但是这村里已实现卫生社会化,有专门的人员打扫,再说一个八十多的老人天天去打扫卫生,这可信吗,照片一出很受读者质疑,不仅弄巧成拙,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报纸的公信力。

新闻报道摄影以瞬间纪实为其特点,在拍摄的一瞬间,做到恰当的构图、生动的形象冲击人们的视觉,震撼人们的心灵,则是十分难能可贵,也是摄影记者需要终生追求的目标。

新闻照片要讲究真实性,可以用镜头来渲染,但不能扭曲,更不能一味地拍成高大全模式照片。

做好图配文

摄影记者有时候会同文字记者一起下基层,这时就要做好协调工作,不能斤斤计较,不但会独挡一面也要会协同做战。

有时候新闻线索很好,但不适合用图片来表达,这时候如果文字记者一起就可以请文字记者来采访,但是如果没有文字记者的时候,摄影记者就要担当起文字记者的角色,所以说,做为摄影记者也要养成用文字写新闻的习惯,一方面能够调整自己的思路,更重要的是能提高自己写图片说明的能力。这就要求摄影记者做到独当一面。当和文字记者一同去采访时就要极力配合文字记者,不计较个人得失,比如文字记者正在采访时,摄影记者在拍摄时就不要影响采访对象,更不能在文字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走来走去,不宜连续使用闪光灯。

但是摄影记者毕竟是以图片为主,所以图片信息量一定要大,不能为了说明一个照片内容而用长篇大论来说明,好的照片只需用有限的文字对照片进行点明即可,做到好图文配合。一幅新闻图片的好说明,恰似一条好的消息,必须具备新闻的“五要素”。要准确无误地告诉读者,新闻图片中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原因和结果。图片说明要将最新、最有价值的“新闻由头”写在前面。让读者一目了然,使文字说明与图片相辅相成,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少用“最近”“近几个月”“前不久”“硕果累累”“成果显著”等等之类的文字说明,让人看上去显得缺乏新闻性和说服力。一幅新闻图片的说明语言要精,文字要短,要言之有物,准确无误,不能说空洞的套话;要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认真推敲,反复提炼,使整个图片的文字说明准确严谨、简明扼要、鲜明生动、短小精悍。

做好图文配合的同时,最好给新闻照片也起个恰当的标题,目前很多地市级报纸新闻记者还没有起标题的习惯,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一个新闻照片就是一条完整的新闻事件,好的照片要从照片本身看到新闻事实,标点及配图只能是配角。

猜你喜欢

新闻照片海龙摄影记者
封面人物
读图时代报纸数码新闻照片档案管理
叶海龙,你别装啦
新闻传播中摄影记者的重要性
新媒体时代宽画幅新闻照片的拍摄探索和尝试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网络新闻照片特点及体裁浅析
海龙卷是什么
摄影记者如何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