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中化解企业风险策略探析
2014-05-30王礼洲
王礼洲
摘 要:正如德国社会学家贝克所说的那样,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企业的发展也是风险无处不在。化解企业风险的策略需要从更深的层面去挖掘。集体性责任是化解企业风险的减压阀,对话性制度是化解企业风险的润滑剂,后合作主义是化解企业风险的缓冲带,技术公民权是化解企业风险的原动力。化解企业风险、促进企业长足发展是企业、企业家和社会学家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风险社会 企业风险 策略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社会进步日新月异,但风险依旧到处存在。德国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认为,现在的知识经济就是风险经济,知识社会同时就是风险社会。因为在我们今天看来,科学技术不仅仅只有正面的作用,同样相伴而生的是还有它的负面危害。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它的各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同国度的政治经济体制不同,但是,有些一般性建设性的方法和策略对化解风险社会中企业发展的遇到的矛盾和困境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以下我们要探讨对风险社会中化解企业风险的几个不常被探讨的问题。这就是集体性责任、对话性制度、后合作主义和技术公民权。
一、集体性责任:化解企业风险的减压阀
根据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的观点,我们这个社会必须要保护和加强地球的资源基础,以满足人类发展目标的要求,并把它作为对其他生命物种以及我们的后代承担道德责任的组成部分。否则,人类和其他物种就会面临生存的危险。而社会学家主要观点是风险社会的特征是产生了危险和风险,但导致风险产生的系统有可能从自身系统的责任转移到另一个系统。在贝克看来,“风险和责任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早在20世纪60 年代晚期和70年代早期,西方的社会学家们就注意到了风险和责任这一主题,作为对贝克提出的“世界风险社会”理论的补充,阿佩尔和斯崔德姆提出了“集体责任”这一概念。我们以这些理论为基础,就可以在企业发展中,使具体的各个企业树立起对整个社会承担责任的意识,因为没有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企业的生存也是举步维艰。同时,在企业的内部,要处理好各种關系和矛盾,做到可持续与和谐发展,因为如果没有若干个体的协力一致,就会矛盾丛集,纠纷不断,蕴藏着潜在的巨大的风险。如果我们能更加高超地让社会的所有企业以及企业内部的所有员工树立起凝心聚力、又健康进取的“集体意识”,那我们的利益目标和结合点就有更多的一致,企业发展的矛盾和风险就会大大化解。如果我们能够建立员工有归属感的企业,那么员工就会把企业的责任当成自己的责任,就会自觉担当,自加压力,形成一个有效的排出风险的减压阀。
二、 对话性制度:化解企业风险的润滑剂
每个社会和企业都有比较程式化的制度。但是,在有的学者看来,这些制度有时会变得僵硬和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员工的主动性。在艾德尔看来,对话性制度可以看做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他认为,虽然制度在当代条件下已经变得更加正式、有组织和具有目标导向,但同时它在当代社会正变得更具有反思性,被赋予了更多非正式和方向性的内容,而且正朝着行动的适宜性和合理性方向发展,使得受那些制度影响的人形成清晰的理解和获得一致的意见。我们知道,西方有圆桌会议形式,这正是对话性制度存在的雏形。我们的企业和企业家们在引领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借鉴对话性制度。大家知道,在我们国家的政治表述中,经常有“求同存异”“对话而不是对抗”等政治术语。用在企业管理中也有很大的价值。构建企业正常性对话性制度,有利于于沟通全体员工思想,寻求目标和利益的共通点,可以修正和完善以往的制度,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东西。构建平等交流的对话性制度机制,也是我们走群众路线的很好的表现形式。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紧紧依靠广大员工,从他们身上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对话性制度的建立,是沟通企业与员工关系、化解企业风险的质地良好的润滑剂。
三、后合作主义:化解企业风险的缓冲带
企业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与与众多成员的合作。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合作主义。它的倡导人为法国季特和英国比阿特里斯·维伯。他们幻想通过发展合作社的办法,解决社会问题,使资本主义“自行灭亡”,“和平建立”社会主义。合作主义强调合作,主张对分化的权力进行制度化的整合,强调国家和社会团体的制度化合作,国家和利益团体的关系是互动合作、相互支持的。合作主义又经常被译作“社团主义”、“统合主义”。合作主义的构想在特定的背景下有它的合理性和应用价值。那么所谓后合作主义,就是对合作主义的一种反思,因此,艾德尔将反思性制度看做一种新的制度秩序的特征,也就是“后合作主义”的特征。这种反思性的合作主义力求对以往的合作主义进行完善和更新。在战后时期相当典型的三方合作主义安排中,为了对国家财富进行公平分配,国家、雇主和工会陷入了冲突和协商之中。相反,反思性的合作主义即后合作主义的制度秩序不仅为其他社会行动者和媒介提供了空间,而且也有了一个更为松散的结构。它是一个被沟通所渗透的制度秩序。因此,行动者和制度不是通过正式的制度组织关系联结在一起,而是通过沟通联结在一起。公共对话、大众媒体、公众在其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因此,在后合作主义秩序中,针对分配的冲突不再是主要的冲突。它的地位被社会运动、国家、工业、科学之间的矛盾运动所代替,它被媒体公开,暴露在洞察力敏锐的公众面前。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我们就在后合作主义也就是对合作主义的深刻反思这个层面能领悟和运用好,我们队化解企业风险就能找到了一个缓冲地带,使得企业风险能够顺利的软着陆。
四、 技术公民权:化解企业风险的原动力
社会和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那么科学技术是不是万能呢?它仅仅具有正面的作用吗?今天,我们已经懂得科学技术是双刃剑,如果我们运用得好,它就会给社会和人类带来进步,运用得不好,就可能带来负面作用。它对企业的发展也是一样。在20世纪以前,就产生过技术悲观主义的社会思潮,这种思潮认为,技术的日益发展并不意味着人类的进步,担心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工业技术的无限发展会使生态受到污染,能源消耗殆尽;二是技术的过度发展会影响人的自由、幸福,使人丧失个性。从我们社会发展的事实来看,技术悲观主义的担心是很有道理的。
那么,人类的技术发展以后,想要让它倒退几乎不可能。人们有了更新的成本更低的技术,又何必要用原来的旧技术?那么,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企业的发展又如何处理好人与技术的关系呢?这里提出一个技术公民权的问题——也就是尤为重要的是,作为科学技术或者实验性社会中的社会主体即公民,到底具有什么意义?提出这一设想的首先基于这样的事实,即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有无限可能帶来好处和坏处。技术公民权的地位取决于技术规则体制适用人群范围的大小,它能够在从企业到地区到国家到全球的多个层面上得以实现。社会的发展证明,在一个社会一个企业中,公民或员工如果知道自己正在受到高科技的侵害甚至欺骗,那么他对这种进步的技术的热衷程度将会降低很多,再好的技术他也许会漠不关心。那么,一个更加民主的治理体系就应该应运而生。我们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生产力最主要的因素是劳动者。如果劳动主体对那种使他自己得不到任何好处或改善的技术没有热情,这种技术就不能带来应有的作用。由此推知,各企业如何能使广大员工将自己和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个很大很深的课题。解决好这个问题,也就为化解企业风险提供了原动力。
在风险社会体系中,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很完善、初步启动的形势下,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每个企业的管理者和参与者都应该慎思笃行,勇于进取,探索企业发展规律,努力从更深层面、更高境界、更阔视野去关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据研究表明,现在的百年企业越来越少,很多企业兴业勃然,衰也忽焉。如何在风险社会中化解企业发展的风险,是需要花大力气研究的。以上所述的四个方面是一般研究提及不多的、从宏观方面论述的原则策略,如果我们能引以重视,对照落实,那对于我们化解企业风险、促进企业长足发展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
[2][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5月第1版.
[3][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4]薛晓源,李惠斌.当代学术前沿研究报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